就世界歷史來說,在各國的工業化進程中,發展初期技術水平低,主要依靠資源投入來提高產量。當工業化進入壹定階段、經濟總量達到壹定規模、明顯受到資源供給約束時,就必然要求轉變經濟增長方式。這是壹種客觀規律。所以,在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增長方式,在本質上蘊涵了人與自然對立的理念。近代歐洲,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工業革命的推進、貨幣向資本的轉化,追求經濟增長的觀念日益凸顯。這壹時期,西方學術界和公眾認同的壹個基本觀點是,社會發展離不開人對自然的統治和奴役。有工業主義精神之父之稱的聖西門曾明確指出,工業革命的本質在於“把人力作用於物”。由此,在傳統的經濟增長模式下,判斷社會的進步主要依據經濟指標的量度,它意味著向自然界索取的多少,機器轉動次數的多少,煙囪冒煙有多長,產品的利潤有多高。這種單壹的、片面的增長方式,直接導致了大規模投資、大規模生產和對不可再生資源的大規模開采和利用。隨著時間的推移,貧富懸殊、社會不穩定、資源短缺、環境汙染、生態失衡等嚴重後果開始逐漸顯現。而平民教育、社會福利、醫療保健、環境改善、社會公平等進步因素,則被當作經濟增長的代價而犧牲掉了。顯然,這種經濟增長方式,長遠看來不利於人類自身文明的進步和生存條件的改善,需要引起檢討和反思。
我國經濟發展也如世界工業化國家壹樣,經歷了壹個對經濟發展規律從自然遵循到自覺遵循的長期過程。十壹屆三中全會以後,在解放思想,改革開放的思想、路線、國策、方針指導下,蘊藏在人民群眾和產業結構中的巨大生產力得到極大的解放,在百廢待興,幾乎走上崩潰邊緣,與發達國家差距巨大的基礎上,剛剛復蘇的中國經濟,必然強調快發展大發展,必然強調國民生產總值。正是由於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的戰略轉變,由於經濟體制改革的伴行,我國經濟發展速度突飛猛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的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社會發展狀況也有了很大改觀,貧困人口大幅度減少,城鄉居民生活水平得到有效改善,社會公平得到有效保障和體現。這是我們引以為豪的。但是,與此同時,還存在著問題的另壹方面,我國的自然條件和地理特點具有明顯的先天脆弱性;人口數量壓力巨大,活動頻繁,規模龐大;資源和生存空間相對緊張;人均淡水、耕地、森林、草地資源和重要的礦產資源不到世界平均的壹半。此外,廢水、廢氣、固體廢物等主要工業汙染物的排放量繼續增加,以城市為中心的環境汙染仍在繼續,並逐漸向農村蔓延。尤其是在過去的幾十年間,壹些企業或單位片面追求GDP數量的增長,只註重經濟效益,極力推行掠奪性消耗自然資源的經濟增長方式,導致經濟社會發展出現了壹系列問題。從總體上看,以往我國經濟增長主要是依靠增加物質資本和勞動投入,約占國內生產總值的70%,加之我國生產技術與管理水平、產業結構層次都比較低,經濟體制不合理,導致地區間低水平重復建設等原因,造成經濟增長投入大、消耗高、效益差,對環境汙染加劇。據統計,我國單位生產總值綜合能耗,相當於世界平均水平的3、8倍,美國的4.3倍,日本的11.3倍,工業勞動生產率只有美國的5%.因此,這樣的快速增長持續的時間越長,對資源環境的壓力越大,我們必須轉變發展方式
這些情況表明,傳統的以消耗能源和汙染為代價的經濟增長方式必須改變。我國的經濟社會發展戰略不能再僅僅靠GDP數量的增長,而應當納入到社會這壹大系統中去統籌兼顧,要有更為全面、更為辯證的要求,要更深刻、更自覺地把握經濟發展規律,下更大的決心、采取更有力的措施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和效益,促進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的發展。從這個意義上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提出,反映了黨中央對這壹問題的高度重視,標誌著我們黨對世界經濟發展和中國經濟發展的規律性認識進壹步走向深化、理智和清醒。
2、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對經濟發展指導原則的新發展新跨越。
我們黨和國家在新的歷史時期已經認識到經濟發展方式的重大作用,特別是強調了從粗放式經濟向集約式經濟的轉變,為此,提出了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要求。但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特別是對新的世紀經濟運行特點的認識的深化,十七大提出經濟發展方式的理念。這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現代發展經濟學的觀點認為,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經濟增長指的是GDP或人均GDP的增加,強調的是更多的產出,是量的增加。經濟發展不僅僅包括更多的產出和量的增加,更註重質的提高,是質和量的統壹,包括經濟增長、結構改善、人民群眾物質和文化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環境的改善等等。經濟發展方式是指經濟發展的方法、路徑。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要把粗放式經濟增長轉變為集約式經濟增長;把盲目地單純追求GDP量的擴張轉變到更加註重優化經濟結構、提高經濟效益和經濟增長質量上來;把見物不見人的陳舊理念轉變到以人為本,更加註重不斷提高人民群眾的物質文化生活水平,讓廣大人民群眾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切實維護和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新的發展理念上來。
經濟增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是辨證的聯系。經濟增長是經濟發展的基礎,沒有經濟增長就談不上經濟發展;經濟發展是經濟增長的目標,經濟增長並不必然帶來經濟發展。對我國來說,壹方面,作為壹個發展中的人口大國,要積極地擴大經濟總量,保持國民經濟快速增長。沒有壹定的增長速度,經濟發展中的問題如就業問題、貧困問題、城鄉以及區域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等等都難以解決;沒有壹定的增長速度,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就會落空;沒有壹定的增長速度,社會主義的優越性就難以充分體現。但同時,另壹方面,我們所要實現的增長速度是在顯著提高經濟增長質量、講求效益前提下的增長速度,是紮實的沒有水分的速度,是有過硬的發展後勁的速度。就是說,我們要實現的是速度和效益的統壹,我們要走的是壹條既有較高發展速度又有較好效益的國民經濟發展路子。
從轉變發展方式這個意義上來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與“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基本精神總體是壹致的,都要求從粗放型經濟發展向集約型經濟發展轉化。但是,具體來說二者還是有遞進性、發展性的區別的。首先,經濟發展方式包含經濟增長的內容,但不是簡單的等同於經濟增長概念。發展是積極的推動,更強調經濟發展對社會的正向作用和影響,而經濟增長方式更多地強調數字的量度,它對社會既可以產生正向作用又可以產生負向作用。所以,經濟發展方式的表述較之經濟增長方式的表述,正向作用更清晰更準確。其次,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較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角度更高、範圍更廣,更註重經濟質量意識,更註重經濟發展的安全度與和諧度。最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註重經濟社會綜合協調發展的內涵,更全面更直接地體現了科學發展觀的理念,體現了發展的偶合性、關聯性、價值性和人文性的統壹。為此,我們說,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本質上就是要走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加快經濟結構戰略性調整,積極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在合理充分利用自然資源、保護生態環境的基礎上,促進經濟的發展。是保持合理適度的人口增長;維護社會秩序,為人民提供安全、公平的社會環境和良好的物質、文化生活條件;努力提升人民群眾的身體和文化素質;逐步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讓經濟發展的成果更多地體現在改善民生上,這樣的發展實際上就是實現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的具體內容。這樣的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就是對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新發展,新跨越。
3、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是對新時期經濟發展的全景式覆蓋
在我國經濟發展的方針和戰略也有很多,比如,在我國經濟發展中起方針性指導作用的主要有;新型工業化道路、中國特色城鎮化道路、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擴大內需、環境保護、耕地保護、引進來走出去等等,在這裏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之所以成為我國經濟經濟發展的重要方針和戰略。是因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是相對經濟全局而言的,是關乎整體經濟發展大局的,對各項具體工作方針起指導作用的總方針,所以是重要方針。是影響經濟發展方向的,關乎我國經濟大局長遠和未來走向的,對各項經濟方針政策起統領作用的總戰略,所以稱為重要戰略。同時,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任務又體現在各項具體經濟發展任務之中。
其壹,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走新型工業化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是以信息化帶動工業化,以工業化促進信息化,工業化和信息化並舉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要走科技含量高、經濟效益好、資源消耗低、環境汙染少、人力資源優勢能充分發揮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人力資源優勢得到充分發揮和利用的道路。新型工業化道路就是在市場經濟條件下通過市場機制實現資源高效合理配置的道路。實現經濟發展方式的轉變,要更為註重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以增強自主創新能力來提升經濟發展的質量和效益,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
其二,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堅持城鄉和區域經濟協調發展戰略。改革開放以來,無論是城市還是農村,無論是東部地區、中部地區還是西部地區都有了不同程度的發展。但與城市相比,農村發展相對滯後;與東部地區相比,中西部地區發展相對滯後。城鄉之間和區域之間發展差距仍然較大。因此,要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高經濟發展質量,就需要堅持城鄉和區域協調發展的戰略,堅持不懈地實施統籌城鄉和區域發展的方針和政策,在繼續推進城市化的過程中,紮紮實實建設好社會主義新農村;在鼓勵東部地區率先現代化的同時,促進中部崛起、西部開發和東北等老工業基地振興。
其三,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進壹步擴大內需。擴大內需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長期戰略方針和基本立足點,加大對農村基礎設施以及水、電、氣等公***設施的投入。從提高居民的收入,完善社會保障,加快城市化步伐,調整產業結構等方面著手提高消費率,擴大消費需求。要努力調整投資消費關系,把增加居民消費特別是農民消費作為擴大消費需求的重點,不斷拓寬消費領域和改善消費環境。
其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推動產業結構升級。結構調整壹直是我國經濟發展的重大戰略。在向工業化中後期轉型的階段,科學發展需要各部門、各個產業的協調發展,產生整體效益。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需要調整增長要素的投入比例,降低壹般的資金、資源、人力的投入,更多地依靠科技進步的因素實現增長。而經濟發展從整體上不僅需要調整要素投入比例,還需要農業、工業與第三產業之間協調發展;工業內部的冶金、石化、機械、電子等行業的協調發展;制造業中傳統加工業與精細加工、高新技術產業的協調發展,以便推動產業結構的高級化。
其五,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要通過節能減排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科學發展需要節約資源、保護環境和加強生態建設。要從壹次性和單壹性利用資源轉向循環利用和綜合利用資源,從以犧牲環境為代價的經濟增長轉向以環境優化增長和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雙贏。我國是壹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明顯不足。人均耕地低於聯合國糧農組織確定的警戒線。人均水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礦產資源僅為世界平均水平的50%。石油進口依賴程度已經超過40%。而在降低單位產值的能耗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與此同時,我國在減少汙染物排放方面任務十分艱巨,因汙染物高排放引起的重大環境事件,危及了人民群眾的生活。所以,節能減排不僅是節省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問題,更關系到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等科學發展的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