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陰歷2月2日吃什麽 各個地方吃的習俗有不同嗎?

陰歷2月2日吃什麽 各個地方吃的習俗有不同嗎?

農歷二月二“龍擡頭”?

今年2月26日是農歷二月初二。民間稱這壹天“龍擡頭”,象征著春回大地,萬物復蘇。那麽,“龍擡頭”是何意思?天文專家對此進行了解釋。 天津市天文學會理事趙之珩解釋說,“二月二,龍擡頭”此說和古代天文學有關。 專家介紹,中國古代用二十八宿來表示日月星辰在天空的位置和判斷季節。二十八宿中的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組成壹個完整的龍形星座,其中角宿恰似龍的角。每到二月春風以後,黃昏時“龍角星(即角宿壹星和角宿二星)”就從東方地平線上出現,故稱“龍擡頭”。 據天津、江蘇兩地的天文專家介紹,天上“龍擡頭”的同時,春天也慢慢來到了人間,雨水也會多起來。此時節,大地返青,春耕從南到北陸續開始。民諺“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寄托了人們祈龍賜福、保佑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強烈願望。

二月二“龍擡頭”農家人講究多

新華網呼和浩特3月19日專電(記者張麗娜)農歷二月初二是我國民間的傳統節日“龍頭節”,又稱“青龍節”。中國民間文化遺產搶救工程工作委員會委員哈達奇·剛說,由於民間流傳著“二月二”與龍的傳說,加上“驚蟄壹犁土,春分地氣通”,所以農家人這壹天的講究頗多,他們把樸實的願望寄托在俗事中,祈盼這壹年過得更加美好。

依照我國北方壹些舊俗,“二月二”早晨起來後,農家人會找來長竿敲擊房梁,把“龍”喚醒,然後用草木灰向井臺引壹條“灰龍”,再用谷糠從井臺向水缸引回壹條“金龍”;早餐吃年糕和豬頭肉,午餐吃春餅,還要吃炒豆子;天近黃昏時,家家戶戶都要用竈膛裏的灰圍繞房子撒壹圈,叫圍社,為的是把所有的邪祟災禍都擋在外面,凡是有親人遠在他鄉的,這個圈壹定要留壹個口,意為盼其早回家鄉。

這壹天,人人都要理發,意味著“龍擡頭”走好運,給小孩理發叫“剃龍頭”;婦女不許動針線,恐傷“龍睛”;人們也不能從水井裏挑水,要在頭壹天就將自家的水甕挑得滿滿當當,否則就觸動了“龍頭”。

民間流傳“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壹天,農家人對年景充滿祈盼,他們為即將進行的春耕播種而激動,祈求傳說中的“龍”此時能擡頭,抖動身子下壹場透雨,以滋潤土壤。

二月二龍擡頭的食俗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也稱為“春龍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壹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普通人家在這壹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壹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壹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壹起卷進春餅裏,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壹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

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壹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壹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壹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淩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壹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

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壹。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壹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壹鄉村小廟,卻遇上了壹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壹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壹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如今就有壹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壹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壹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壹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今天是陰歷二月二,也叫“春龍節”,我國北方流傳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的民諺。但據民俗專家介紹,今天除了剃頭外,要吃的東西也很多,其中如今天有吃豬頭肉的講究,但很多人並不知道。

二月二是春節中最後壹個節日,春節過完了,臘月殺的豬肉也基本上都吃光了,最後只剩下壹個豬頭,要留在二月二“龍擡頭”那壹天才能吃。按照北方風俗,今天家家戶戶要吃面條、炸油糕等;很多北京人也有在“二月二”吃春餅的習俗。此外,“二月二”也有吃豬頭肉的習俗

回答者: 天天都晴朗 - 秀才 三級 3-20 10:31

二月二龍擡頭的食俗

農歷二月初二,民間傳說是龍擡頭的日子,也稱為“春龍節”。流傳著這樣的民謠:“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這壹天人們用許多美食來祭拜龍王,希望它能夠行雲布雨,廣灑甘霖。

普通人家在這壹天要吃面條、春餅、爆玉米花、豬頭肉等,不同地域有不同的吃食,但大都與龍有關,普遍把食品名稱加上“龍”的頭銜,如吃水餃叫吃“龍耳”;吃春餅叫吃“龍鱗”;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吃餛飩叫吃“龍眼”。

吃春餅叫做“吃龍鱗”是很形象的,壹個比手掌大的春餅就像壹片龍鱗。春餅有韌性,內卷很多菜。如醬肉、肘子、熏雞、醬鴨等,用刀切成細絲,配幾種家常炒菜如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壹起卷進春餅裏,蘸著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面醬吃,真是鮮香爽口。吃春餅時,全家圍坐壹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熱熱乎乎,歡歡樂樂。

二月初二吃爆米花有傳說。相傳武則天當了皇帝,玉帝便下令三年內不許向人間降雨。但司掌天河的玉龍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壹場大雨,玉帝得知後,將司掌天河的玉龍打下天宮,壓在壹座大山下面。山下還立了壹塊碑,上寫道:“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淩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到了第二年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正在翻曬金黃的玉米種子時,猛然想起,這玉米就像金豆,炒開了花,不就是金豆開花嗎?於是家家戶戶爆玉米花,並在院裏設案焚香,供上“開花的金豆”,專讓龍王和玉帝看見。龍王知道這是百姓在救它,就大聲向玉帝喊道:“金豆開花了,放我出去!”玉帝壹看人間家家戶戶院裏金豆花開放,只好傳諭,召龍王回到天庭,繼續給人間興雲布雨。從此以後,民間形成了習俗,每到二月初二這壹天,人們就爆玉米花,也有炒黃豆的。

二月初二吃豬頭肉也有說法。自古以來,供奉祭神總要用豬牛羊三牲,後來簡化為三牲之頭,豬頭即其中之壹。另據宋代的“仇池筆記”記錄的壹個故事:王中令平定巴蜀之後,甚感饑餓,於是闖入壹鄉村小廟,卻遇上了壹個喝得醉醺醺的和尚,王中令大怒,欲斬之,哪知和尚全無懼色,王中令很奇怪,轉而向他討食,不多時和尚獻上了壹盤“蒸豬頭”並為此賦詩曰:“嘴長毛短淺含膘,久向山中食藥苗。蒸時已將蕉葉裹,熟時兼用杏槳澆。紅鮮雅稱金盤汀,熟軟真堪玉箸挑。若無毛根來比並,氈根自合吃藤條。”王中令吃著蒸豬頭,聽著風趣別致的“豬頭詩”甚是高興,於是,封那和尚為“紫衣法師”。看起來豬頭還真是壹道佳肴呢,而且也是轉危為安平步青雲的吉祥標誌。如今就有壹道名菜叫做“扒豬臉”,經過選料、清洗、噴烤、洗泡、醬制等十二道步驟,歷經十多個小時的烹飪,才能端上餐桌。“扒豬臉”有三種,壹是原汁原味吃;二是蘸醬汁吃;三是卷煎餅吃。每壹種吃法都有不同的滋味。“扒豬臉”肥而不膩、肉骨分離、糯香可口,給現代人帶來了美容、健腦的效果。“二月二”吃現代“扒豬臉”,回味古代的餐飲歷史,真是壹種當代與歷史交融的完美體驗。

§龍擡頭 二月初二§

龍擡頭

舊歷二月初二龍擡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擡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擡頭出來鎮住毒蟲。

當年老北京人有"二月二,照房梁,蠍子、蜈蚣沒處藏"的說法。人們出於對龍擡頭出來興雲化雨並威鎮百蟲的祈望,二月二這天就盡量用龍來稱呼食物和各種活動。如吃餅叫吃"龍皮",吃小餃叫吃"龍耳",吃面條叫吃"龍須",吃米飯叫吃"龍子"。兒童這天剃頭叫"剃龍頭",婦女這天不做針線活計,說為避免傷了"龍眼"。

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蘇,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壹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註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壹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壹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壹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壹條水跡回到家中,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壹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壹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壹棵大樹或壹塊大石,用灰線圍灑壹圈。再用紅線拴壹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竈灰,灑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壹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壹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裏,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壹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墻縫、墻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壹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墻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撚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壹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壹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肴,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制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壹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面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壹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竈王爺前的棗山。壹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壹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壹種堅持千余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擡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淩、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壹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春餅

春餅 北京民俗食品,壹種烙得很薄的面餅,又稱薄餅。每年立春日,北京人都要吃春餅,名曰“咬春”。

農歷二月初二,是中國古諺所說龍擡頭的日子(“二月二,龍擡頭”),這壹天北京人也要吃春餅,名曰“吃龍鱗”。

春餅比吃烤鴨的薄餅要大,並且有韌性(北京人稱為要有“骨立勁兒”),因為要卷很多菜吃。昔日,吃春餅時講究到盒子鋪去叫“蘇盤”(又稱盒子菜)。盒子鋪就是醬肉鋪,店家派人送菜到家。

盒子裏分格碼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壹種掛爐烤豬肉)、清醬肉、熏肘子、醬肘子、醬口條、熏雞、醬鴨等,吃時需改刀切成細絲,另配幾種家常炒菜(通常為肉絲炒韭芽、肉絲炒菠菜、醋烹綠豆芽、素炒粉絲,攤雞蛋等,若有剛上市的“野雞脖韭菜”炒瘦肉絲,再配以攤雞蛋,更是鮮香爽口),壹起卷進春餅裏吃。佐料有細蔥絲和淋上香油的黃醬(烤鴨配甜面醬)。

吃春餅時,全家圍坐壹起,把烙好的春餅放在蒸鍋裏,隨吃隨拿,為的是吃個熱乎勁兒。若在二月二這壹天吃春餅,北京人還講究把出嫁的姑娘接回家。

驢打滾

壹種豆面糕,北京清真風味小吃。用蒸熟的黃米(或糯米)揉成團,撒炒熟的黃豆面,再加入赤豆餡心,卷成長條,撒上芝麻桂花白糖食用,由於清代經營食攤現制現售“驢打滾”時,隨制隨撒豆面,猶如郊野毛驢就地打滾粘滿黃土似的,故得此詼諧之名。

老北京的習俗,人們總喜在農歷二月買“驢打滾”品嘗,因而經營這種食品攤販和推車小販很多,以天橋市場白姓食攤和“年糕虎”(虎占福)做的最有名氣

農歷二月初二,俗稱“青龍節”。民間俗語“二月二,龍擡頭”。壹是說,此時百蟲復蘇,適宜耕作;二是說龍施雨水,祈求年豐。傳統習俗在這壹天要炒“料豆”、“撒青灰”、“圍倉”。這天,還是鄒城傳統的嶧山古會。

料豆,即黃豆,又稱“蠍子爪”。料豆有鹹甜之分,鹹料豆首先把黃豆用鹽汁漬泡後,用慢火炒,壹般炒到豆粒發出爆響,豆皮炸出裂紋便可;甜料豆把黃豆漬泡在糖水中,然後再炒,有的在豆粒將要熟時,直接往上加糖。鄒東山區個別地方用花生代替料豆。當地有在太陽不出來之前炒完料豆的風俗。傳說吃蠍子爪不挨蠍子蜇。

圍倉要在天亮之前舉行,農婦在院內、大門口、場院內用草木灰畫囤梯、打灰屯、撒五谷。圍倉時,用青灰(草灰)圍成圓圈,大套小,少則三圈,多則五圈,圍單不圍雙。意為希望糧食滿倉,五谷豐登。

二月二這天不從井中打水(有的地方等太陽出來即可),怕“怒龍王”;不動針,怕刺傷“龍眼”;婦女不在屋內梳頭,更不準用長繩,免得屋上掉蛇(俗稱“長蟲”)、蚰蜒、蠍子等。二月二,境內多數居民還有吃魚的風俗,稱為“熏蟲”。民國年間,這天為年節盡頭,“社火”至此停止,各行各業多少是此日開工,恢復正常的生產和工作。

舊歷二月初二龍擡頭。名人劉侗的《帝京景物略》中說:"二月二日曰,龍擡頭、煎元旦祭余餅,熏床炕,曰,熏蟲兒;謂引龍,蟲不出也。"俗話說"龍不擡頭天不下雨",龍是祥瑞之物,和風化雨的主宰。"春雨貴如油",人們祈望龍擡頭興雲作雨,滋潤萬物。同時,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百蟲蠢動,疫病易生,人們祈望龍擡頭出來鎮住毒蟲。

青龍節

二月初二日,俗稱青龍節。

青龍節的淵源,與二十四節氣中的“驚蟄”有關。驚蟄過後,大地復蘇,陽氣上升。山西民諺就有“二月二,龍擡頭”的說法。

晉南地區認為這壹天是青龍活動的日子,忌去河邊、井上擔水,以免帶回龍卵。在河邊、井旁走動與勞作時,很註意安靜,盡可能不弄出聲響,以免驚動了青龍,把風調雨順的好年景破壞了。

晉北地區這壹天,盛行“司錢龍”。早上太陽未出山,家家戶戶提壹把茶壺,到河邊或井上去汲水。按照這壹年幾龍治水的推算,在茶壺內放幾枚銅錢或硬幣。汲水以後,隨走隨傾地灑壹條水跡回到家中,將余下的水與錢全部倒入水缸,錢龍就引回家來了,意喻壹年發財。引錢龍時特別忌說話,以免驚跑了錢龍。

晉西北壹些地方的引錢龍,選擇壹棵大樹或壹塊大石,用灰線圍灑壹圈。再用紅線拴壹枚銅錢,先將銅錢置放在灰線圈內,手拉線牽回家中,用容器蓋住即成。

晉東南地區的引錢龍,是用竈灰,灑壹條彎彎曲曲的灰線,從門外壹直通到廚房,圍繞水缸壹圈即可。

俗話講:“驚蟄過,百蟲蘇。”青龍節裏,民間流行著許多驅毒的活動。《陽城縣誌》記載:“百蟄初驚,懸天師符以辟蟲毒。”早上,人們起床時,忌說“起”字,恐怕壹切毒蟲也應聲而起。晉南地區民俗喜煮蔓菁湯,遍灑屋內墻縫、墻角,炕席底、床下,謂之“禁百蟲”。也有的集合村民,擡著神像,到各家門首,向院內灑米湯,意喻將瘟疫禳而散之。人家門前則圍以石灰。晉東南地區民俗畫壹個藥葫蘆,內裝蛇、蠍、蜈蚣、蚰蜒、蜘蛛等五毒蟲害,貼於墻壁,謂之“辟百蟲”。也有的用豆、麥面搓成燈撚形式,埋在土中,稱之為“薰蚰蜒”。晉中地區民俗家家拍簸箕,童謠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用石灰在廁所及門前圍上壹條線,稱作除瘟。呂梁地區習慣家家掃除房屋。晉北地區講究“糊狼嘴”,用麻糖或黍米面團粘貼在二郎神吠天犬的嘴邊。

青龍節,在晉南壹些地方稱為“花潮”。人們攜帶酒肴,來到郊外,選地圍坐,亦歌亦舞、盡情歡飲,也稱作“遊春”,“踏青”。晉東南地區習慣用秫粉制作煎餅,慰問婦女。晉中地區兒童習慣放風箏。壹些縣講究此日打灰窖,祀土地神。晉北地區喜食面條、粉條,名為挑龍尾。並要吃糕糊狼嘴和吃梨敗火、打臟氣。呂梁地區喜食煎餅,稱為“揭龍皮”。晉南這天則壹定要吃麻花、饊子,謂之“啃龍骨”。晉西北地區講究青龍節大鬧社火秧歌,壘砌旺火,盛況酷似其他地方的元宵節。

青龍節,晉北地區民間講究吃竈王爺前的棗山。壹家幾口人,將棗山切成幾塊,人均壹份,最上面的三尖部分歸家長享用。

芮城合河的青龍節,有壹種堅持千余年的古會,可稱為奇俗。據傳始於漢光武帝年間,迄今已1800多年,為紀念東嶽大帝黃飛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聯典慶賀,故又稱“三社典”。這天,山民們盡興狂歡,並將各自家中最珍貴的寶物都展示出來,民間又稱“亮寶會”,取寶能驅邪避災之意,希冀年是風調雨順,五谷豐登。屆時,婦女們身著彩裝,演唱傳統的民歌小戲,男子們則扮演粗獷強悍的天神、地祗武將及文臣、八仙、俗神等,或騎馬坐轎、乘牛、擡桿;或赤身裸體,腰系野布;或土布褲衩,身背鍘刀、冰淩、粗檁、石磨,大展陽剛之氣。當地戲稱“合河二桿”。社火氛圍由鑼鼓組成並渲染,打擊法古樸、原始,俗稱“撇鑼鼓”。傳統節目尚有耍獅子、跑旱船、高蹺、背人等等。整個活動從村外出發,浩浩蕩蕩,壹直到泰山神廟舊址結束。

過去民俗,過了青龍節,整個“過年”才算結束。

農歷二月二日,俗稱“龍擡頭”,又稱“青龍節”或者“春龍節”。 舊時二月二這天有許多禁忌。有的地方忌已婚女子回娘家,有“二月二踩了娘家倉,不死公爹就死婆婆娘”之說,有的地方則正相反,要把女兒接回娘家住幾天,說說知心話,“二月二,龍擡頭,家家接女訴冤愁”。也有的地方在這天家家戶戶都把石磨的上扇支起來,叫“龍擡頭”,並且壹整天不推磨,怕壓了龍頭。有的地方早起蒸糕,以祝春龍起蜇。有的地方蒸饃饃,謂之“蒸龍蛋”,吃面條,謂之吃“龍須面”,吃餅,謂之吃“龍鱗餅”。但也有的地方這天不吃面條,不吃小米飯,因為面條是“龍須”,小米是“龍籽”,怕吃了影響龍的健康。舊時多在龍擡頭這天理發,小孩子也在這天入學,謂之“占鰲頭”,也有的將成串的圓形色布掛在小孩帽子上,謂之“小龍尾”,有些地方還有耍龍燈等娛樂活動。

過去人們通常把二月二看作年節系列的終止,從此停止各種娛樂活動,開始恢復常業,抗活的長工開始上工,壹般農家開始試犁。有些地方此日有祭土地神的習俗,大約有春季生產即將開始,求土地爺多多關照的意思。

說起二月二,跟龍擡頭有關。有文記載,傳說二月初二這天,龍神要從沈睡中醒來,人們焚香祭祀,祈求龍神擡頭,春天來了,布雲興雨,五谷豐登,國泰民安。又是中國百姓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中國的節令活動十分豐富,又設計安排相應的吃食。二月二這天,有的地方吃面條,稱龍須面,烙餅叫龍麟,餃子又叫龍牙……都與龍身貼近。惟有天津,這天吃煎悶子,美其名煎龍麟。臺灣有位女作家叫劉枋,寫《吃的藝術》有天津菜專著稱“烹大蝦段、侉燉魚、貼餑餑熬小魚、炸螞蚱、炒菜撈面、鍋巴菜、煎悶子、煎餅馃子、包子”為天津菜。看起來很不全面,也失準確。細讀了津門烹飪老前輩們 1977年編著的《天津菜譜》,冷、熱、湯菜薈萃,竟多達 1117款,當然不包括鍋巴菜、煎悶子等,那不過是天津具有獨特風味的小吃而已。但是不管怎麽說,煎悶子為天津獨具特色名吃,是確定無疑的。

悶子為澱粉熬制而成的“凍子”。優質的悶子應是用綠豆粉熬制,透透亮亮,不粘不散。煎悶子無須用油過多,否則難以煎成兩面黃嘎。拌悶子的調料,用麻醬、醋、鹽加適當的水攪好,放入蒜泥即可。吃煎悶子配烙大餅,薄餅就更妙了;再炒壹盤雞蛋,壹盤青菜、綠豆菜、菠菜或俏上香幹,都是爽口又清香的壹頓美餐

古人認為,龍為水族之王,受玉皇大帝之命,行使司雨之職,其形有九:頭似蛇、角似鹿、眼似兔、耳似牛、項似馬、腹似蜃、鱗似鯉、爪似鷹、掌似虎,能大能小,能升能隱,可暢行於海、陸、空三界。大則吞雲吐霧,小則隱伏藏形,升則飛騰於宇宙之間,隱則潛伏於波濤之內。故此,人們便不約而同地虔敬和隆重地祭祀龍,向龍乞求平安和興旺,久面久之,龍便成了人們理想中的"百蟲之長",是排災祛兇的神物和吉祥興旺的象征。

慶賀二月初二龍擡頭,壹般三天,從正月三十開始,到二月初二結束,初二為正日子。期間忌葷吃素三天,大部分村莊是請戲班子唱戲,也有個別村莊放焰火,恭送龍王升天,祈求風調雨順。二月初二這天,大人孩子要剃頭理發,這壹習俗叫做"剃龍頭,主富貴"。多吃面食。如、:"吃了糖大餅,揭開龍皮日子甜;吃了龍順面,米面滿倉整壹年"。忌動刀剪和針錢,怕傷了龍身,剪斷龍脈,刺傷龍眼,。忌吃帶皮食物,怕生蛇皮孩子。

  • 上一篇:銀川銅鍋涮羊肉店哪家好吃
  • 下一篇:雪茄分為哪幾種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