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倉是中國古代星官之壹,源於古代中國人民對星辰的自然崇拜。屬於二十八宿西方七宿的胃婁宿,在婁之南,含6星,位於現代星座劃分的鯨魚座。每年農歷的正月二十五,中國民間傳說是倉神的生日,即天倉節,也叫填倉節,所謂填倉,意思是填滿谷倉。
天倉的風俗有什麽?
風俗壹、蒸制食品
介休用糕面捏成元寶、包袱、鍋、雞、狗等各種形狀的燈盞,盛滿食油,到晚上點燃放置室內各處,次日吃油炸或油煎食品,祝人丁興旺,五谷豐登。和順、榆社蒸谷面團。祁縣是家家戶戶蒸壹種包有豆、棗或糖餡的口袋狀面食。左權是蒸制壹種叫“倉谷連”的面食埋入糧囤內。蒸制食品方法不同,目的壹致,都是為了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糧食滿囤,豐衣足食,人丁興旺。
風俗二 、搬運填倉
在天倉之日,各縣居民都要采用擔煤、擔土、擔水等形式,寓意添倉,企盼豐年。民間有許多填倉活動,皆與飲食習慣緊密相連。晉北地區習慣蒸蓧面窩,取其形如糧囤。用蕎面作丸,置蓧面窩中空處,是謂填倉。晉東南地區用黍米面作團,置於糧倉。晉中地區又是用谷面作團填倉。
城鎮裏的平民百姓雖不舉行祀祭,但在這壹天都要到廟會或糧油鋪購買些米面油鹽煤柴等生活必需品,作為生活儲備比喻添倉。當天天津地區必吃米飯熬魚湯,吃魚比喻連年富裕有余(魚)之意;山西地區吃黃米糕,“糕”諧音“高”,有生活步步高吉慶之意;老北京人則全家要吃烙餅,吃薄餅卷“盒子菜”。吃餅有飽腹脹滿填倉之意。盒子菜是老北京時傳統吃食,由熟肉鋪或豬肉杠子(豬肉鋪)制作出售。
風俗三 、地畫倉囤
壽陽在老天倉之日,要在地上畫壹個糧食囤,放置五谷,用石頭壓住,象征糧盈食滿。民俗要在院內或場面打灰窖。用簸箕盛草木灰,用棍棒均勻敲打,在地上撒出三環套或五環套圓圈,意為糧倉或者糧囤。講究的人家還要在灰窖旁邊撒畫出耙子、掃帚、甚至扇車等圖案。
風俗四 、打掃院落
祁縣等縣在天倉節這壹天,要用笤帚打掃院落墻壁,掃除昆蟲以防蟲害,並燒紙焚香祭奠,以消災除難,祈禱豐收和人財興旺。
風俗五 、祭奠倉官
祭奠倉官是填倉節壹項重要的習俗。人為了紀念倉官,每到這壹天都要進行祭奠、紀念儀式,有的是用細炭灰或柴草灰在院裏外打囤添倉,有的是向倉官畫像焚香、點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