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阿昌族的耍白象的來歷和特點

阿昌族的耍白象的來歷和特點

來歷:阿昌族信小乘佛教,過去耍白象是迎接他們最信奉的“個打馬”菩薩的靈魂回到人間。後來,阿昌族人民自己改革了會街,把會街集中到國慶節期間來進行,使耍白象成為歡慶佳節的活動。

特點:耍白象需要壹定的體力,所以在阿昌族民間,多把這項活動視為壹項體育運動。在耍白象之前,先要用木料做壹個木架子,再用竹篾編成象頭、象身,上面裱壹層白紙,再用白布做成象鼻子。

整個白象有如壹只真象大小。並在白象的肚子裏還要裝有各種機關和繩子,專供耍象的人操縱。耍白象時,要有四個人藏在象肚子裏擡著大象,另壹個人在裏面操縱象鼻子的繩子和滑輪。

擴展資料:

阿昌族的其它風俗

1、節日

阿昌族各地節日眾多。從阿昌族的民族節日裏可看到受漢、傣等民族文化及佛教文化的影響。戶撒阿昌族的節日比較多,有趕擺、潑水節、進窪、出窪、燒白柴、火把節、換黃單、過新年、澆水花等,這些節日與小乘佛教信仰有關。其中,“做擺”活動近年來規模越來越大,也是各村寨及阿昌族與傣族民間交往的重要方式。

阿昌族最隆重的民族節日是“阿露窩羅節”。它是根據阿昌族人民的意願,將原梁河地區阿昌族紀念傳說中的人類始祖遮帕麻與遮米麻的民族宗教節日“窩羅節”與隴川戶臘撒壹帶阿昌族傳統的小乘佛教“會街節”統壹起來的節日,“阿露窩羅節”於每年公歷3月20日—21日舉行,節日標誌為青龍、白象。

從1994年3月20日開始,每屆節期,各地阿昌族歡慶節日,各村寨、各支系互派代表,***祝佳節。節日內容豐富多彩,阿昌族不僅向前來參加活動的賓朋展示他們的人才、歌舞、服飾,還舉行各種聯誼比賽活動,早已突破了宗教的局限,朝著傳承民族文化,加強經濟交流,促進民族團結、進步的方向發展。

2、禮節

阿昌族素以好客而聞名。

好客的特征又體現在“以酒待客”上。如果親戚、好朋友來家裏,壹定要請他們喝米酒、吃飯,傾其所有,方能表示自己對客人的尊重和誠心。有貴賓自遠方來,還要在村口請他喝“進寨酒”。

阿昌族無論是親戚、鄰居、朋友大家經常往來,誰家辦紅白喜事、建房蓋屋,大家都主動前去幫忙。在阿昌族寨子裏,在歲末農閑時,年輕人結婚辦喜事的較多,發婚宴喜帖之風氣較盛。

人們禮尚往來,守望相助,平時往來互贈的禮物是糖果、餅幹、飲料等。在參加婚禮時,可送錢,也可送日常生活用品。頻繁的交往加強了大家的聯系。

3、婚姻

阿昌族的家庭壹般是壹夫壹妻制的父系家庭,實行幼子繼承制,也有三代同堂的家庭。

過去,男女青年婚前戀愛自由,每至傍晚,青年小夥子到喜愛的姑娘家附近或竹叢裏,用葫蘆笙吹奏悅耳動聽的曲調,逗引姑娘,有些地區則青年男女成群結隊,在火堆旁,互相對唱情歌,往往通宵達旦,稱為“串姑娘”。

但婚姻締結卻要由父母包辦,由此造成了“領婚”(青年男女私定終身,遭女方父母反對,姑娘跟心上人私奔)、“搶婚”現象及青年男女在婚姻方面的苦惱。

現在阿昌族青年大多戀愛自由、婚姻自主。“串姑娘”、對歌在壹些阿昌族村寨,也被到歌舞廳、娛樂場所交際而取代。阿昌族傳統的婚姻制度主要是實行同姓不婚,但長期以來與漢、傣等族的通婚卻較普遍,反映了阿昌族與兄弟民族之間很久以來的親密關系。

近十年來,隨著人口流動的不斷增加,族際通婚和跨國婚姻有增多的趨勢。過去,在阿昌族社會中存在夫兄弟婚的轉房制婚姻形態,以及姑男娶舅女、姨表互婚等風俗,新中國成立以來,這種婚姻習俗已逐步被人們認識到弊端而不再提倡。

4、喪葬

阿昌族壹般行土葬。在信仰佛教的地區,人死後,先請佛爺念經,然後擇吉日出殯。也有接氣、報喪、停靈祭奠等習俗。

參考資料:

百度百科-耍白象?

百度百科-阿昌族

  • 上一篇:金融活動的構成要素有哪些
  • 下一篇:韓國僧舞是僧舞由中國傳入韓國後與韓國傳統的什麽合為壹體形成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