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簡介

 阿昌族人口***有2.7萬余人,為雲南特有的民族,主要聚居雲南省西部地區德宏州的隴川縣、梁河縣及潞西市,保山地區的騰沖縣、龍陵縣也有少量分布。隴川縣的戶撒地區和梁河縣的遮島是最集中的地方。

 阿昌族有自己的語言,但沒有文字。阿昌語分為戶撒和梁河兩種方言,大多數阿昌人都會講漢語、傣語,戶撒的阿昌族還會講緬語和景頗語,他們中有不少人能通五六種語言。這大概是阿昌族在歷史上善於同附近的民族交往,不斷向別的民族學習的緣故。

 阿昌族聚居區地處高黎貢山余脈的丘陵山地、峽谷平壩,為阿昌族農業生產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阿昌族主要從事農業,以種植水稻聞名。水稻品種多、質量好,梁河地區的“毫安培公”品種,過去曾號稱“水稻之王”。阿昌族制造的鐵器也極負盛名,以“戶撒刀”著稱於世。

 阿昌族歷史

 在漢文史書中,除稱其為" 阿昌" ,還有" 峨昌" 、" 莪昌" 、" 俄昌" 等稱謂。因居住地區不同,還有壹些自稱,如" 動撒撣" 、" 襯撒" 、" 漢撒" 等。其先民很早就生活在滇西北的金沙江、瀾滄江、怒江流域。約在西元13 世紀,經過多次遷徙,逐漸定居到現在聚居的地方。阿昌族人民從駐守邊疆的漢族屯兵那裏學會了耕種水田、打制鐵器的技術,促進了農業和手工業的分工,商品經濟有了初步發展。唐宋時期,阿昌族地區屬南詔和大理政權管轄。明清時期,壹直實行土司制度。解放前,阿昌族地區處於封建領主經濟,地主經濟已有壹定的發展。其時,領主多為傣族土司, 地主多為 *** 。

 阿昌族音樂

 阿昌族約有壹萬八千多人, 主要分布在雲南省德宏傣族景頗族自治州的隴川等縣。阿昌族無本民族文字, 有本族語言, 他們信仰小乘佛教。

 『 對歌』 是阿昌族青年男女喜歡的活動, 『 蹬哦羅』 是最古老的傳統歌舞活動。節慶之時, 青年男女對唱情歌, 『 哦羅』 的曲調隨編隨唱。

 阿昌族禮儀

 阿昌族熱情好客,尊老愛幼,有許多優良的傳統禮儀。有客來家小憩,主人要好酒好茶招待,吃飯禮讓上座,如客人年輕輩分小可推辭坐邊座或下方坐;遇敬酒倒茶,忌不禮讓就接受。阿昌族待客有勸飯習俗,無論會喝酒、喝茶否,忌諱客人不接受;遇勸飯時,無論已飽否都應伸雙手捧碗相接;雙手接遞或起身行禮,視為恭敬。通常勸飯是象征性的,透過勸飯講情說意,乃至唱功飯山歌抒情,表示歡迎客人才是真正的緣由。

 阿昌族慶節

 阿昌族過去普遍信仰小乘佛教。在梁河、潞西壹帶的阿昌族主要奉行鬼神崇拜和祖先崇拜。主要宗教節日有進窪(關門節)、出窪(開門節)、燒白柴、潑水節等。除宗教節日外,還有許多本民族特有的傳統節日。如:火把節、窩羅節、澆花節和春節。其中以火把節和窩羅節的規模較大,活動內容較多。

 窩羅節:每年農歷正月初四舉行,以紀念傳說中阿昌族的始祖遮帕麻、遮麻為民除害、造福後人的功績,屆時人們要祭獻最好的菜肴,然後殺狗吃狗肉和芋頭,如果在祭祀的當天能捕到蟒蛇,則認為更吉利。

 火把節:每年農歷六月二十四日舉行,為祈求五谷豐收,驅蟲灃災,要殺豬、宰牛祭祀,屆時要熟制火燒生豬肉拌米線給大家分食。入夜後點火把在村寨周圍遊動。

 潑水節:和當地的傣族壹樣,阿昌族也過潑水節,潑水節期間是年輕人擇偶的好機會,屆時常常由姑娘家備好八大碗菜肴招待來串親的小夥子。參加聚餐的人數相符,大家才能落座入席。小夥子要在別人不察覺的情況下把姑娘家的雞頭偷走,如雞頭被姑娘查出來,要罰偷雞頭者壹碗酒,否則就要罰姑娘喝酒。如果偷者被人當場抓住,不僅要受罰,還要被姑娘取笑。酒後小夥子要根據菜價,將錢在不讓姑娘察覺的情況下交給姑娘。

 撒種節和嘗新節:撤種節和嘗新節,是阿昌族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和八月十五日舉行。屆時,家家戶戶都按照傳統的習慣,打掃庭院,房屋,準備魚肉,米線,酸性食物和米酒,再到地裏拔上壹?籽兒結得最大最多的芋頭,砍上壹顆結了雙穗的玉米,然後把玉米和芋頭捆紮在壹根三、五尺長的竹桿上,放在堂屋的左角或右角。隨後,用新谷舂成米蒸成飯,殺上壹只肥雞,擺在祭桌上,緬懷祖先。並接回出嫁的姑娘,全家團聚。飯後,男子穿著藍、黑或素色對襟短上衣,黑色長褲;婦女著合襟上衣,裙、系圍腰,頸上掛銀質項圈,項圈上系有銀鏈、銀須、銀元等飾;少女則將辨子盤於頭頂。大家聚集於村寨前後唱歌跳舞,熱鬧異常。撒種節和嘗新節的起源已久。

 相傳,很久以前,阿昌族人民中有個老婆婆,每年八月中旬,莊稼成熟的時候,她總是把顆粒飽滿的各種谷物的良種,選留下來,到來年插種的時候,送給別人。由於她經常幫助村裏村外的人家,提高耕作技術,因而受到人們的愛戴和尊重。壹年八月,老婆婆在即將收獲前死去。人們為這位終身勤勞的寬厚老人沒有吃上自己種的糧食,穿上自己織好的新布衣服就離開了人間而感到傷心。於是就把她生前種的稻米,豆類、蔬菜做成香噴噴的飯菜,潀o織的布做成新衣,敬獻在老人靈前。

 以後,每年家歷八月十五日,阿昌族家家戶戶都要把屋子收拾得幹幹凈凈,用當年收的稻米、豆類、瓜果等做成飯吃壹頓,這樣就形成了阿昌族的嘗新節。老婆婆死後的第二年三月,人們把她留下的種子,撒到地裏,於是每年農歷三月十日,又形成阿昌族的撒種節。

 直到今天,阿昌族人民還利用媳婦回娘家過撒種節的機會,交流農種物品種,以達到增產豐收的目的。

 會街:會街,是阿昌族人民的傳統 *** ,多在每年農歷九月中旬舉行。阿昌族信仰小乘佛教,會街原屬宗教 *** 。傳說“個打馬” (阿昌語,意思是菩薩)在上天取經的路途上,克服了重重困難,終於把經書取到,並決定九月十五日返回人間。阿昌族人民為了迎接“個打馬”的歸來,便紮起青龍、白象,由男女青年收齋米,煮出齋飯供齋。以後,逐漸演變成民族節日。

 屆時,男子穿藍、黑或白色對襟上衣,黑褲,斜背壹個“筒帕”,打包頭,腦後留壹尺多長的包頭布,已婚女子穿袖長而窄的對襟衣和遮往膝蓋的裙子,裹綁腿,纏黑布或藍布包頭。姑娘們多是將壹根發辨盤於頭頂,用二指寬的布圍在辨子裏,胸前並排四個銀紐扣,扣上掛四根長長的銀鏈,戴銀滄花和項圈,耳環等首飾。會街期間,主要是耍自象,舞青龍。白象和青龍是村寨裏的藝人用竹木精心編紮的,壹般是竹木做架,紙糊身,布做象鼻。耍白象時,壹人藏在自象的肚裏,雙手拉動連著象鼻帶有滑輪的繩子,象鼻子就上下左右的甩動起來。青龍,由盛裝打扮的小夥子揮舞,表演各種動作。

 會街開始,人們給白象、青龍系上紅綢,各村寨的男女老少簇擁著耍白象,舞青龍的隊列,敲鑼打鼓繞寨壹周,然後來到廣場,將白象、青龍圍在中間。頓時,象腳鼓聲,壟鑼聲,?聲齊鳴,人民跳起歡快豪放的象腳鼓舞。跳時,敲?者始終和擊象腳鼓者斜對著,雙腳前後左右跳躍挪動,腿時蹬時收,身體象波浪壹樣起伏。跳著跳著各往前跨壹大步,接著退回往下壹蹲,壹跨壹退壹蹲連續三次。情緒達到 *** ,?聲連續的“?”地打著,拿著樹枝起舞的男女也發出壹片歡呼聲。圍觀的群眾熱烈鼓掌歡迎。此時,白象的鼻子甩得更勤,舞青龍的小夥子也更加起勁。

 阿昌族婚俗

 每年農閑季節或各種節日 *** 以及平時的勞動之余,都是阿昌族青年談情說愛,尋覓終身伴侶的大好時光。每當此時,男青年不管走到哪,都要把葫蘆簫斜插在脖子後面的衣領裏,或者別在腰間,無論在村邊、寨旁,還是趕街的路上,只要遇到心愛的姑娘,便吹起動聽的樂曲,傳意請姑娘停壹停,然後上前搭話逗趣,詢問姑娘的芳名貴姓。如果姑娘此時還情無所屬,又有意相識,便巧妙應答。小夥子心領神會,主動提出送姑娘回家,姑娘則以“ 要送就要送到寨子頭,不能送半路” 相答,於是小夥子高高興興地用簫吹起山歌,陪同姑娘回家,純真的愛情便由此開始。

 每當夕陽西下,年輕的小夥子吃罷晚飯,忙著洗飾壹新,壹個個悄悄來到自己心愛的姑娘家附近,吹起葫蘆簫,用優美的曲調逗引心上人出來相會。姑娘聽到這親切而熟悉的曲調,心領神會,趕緊回房梳妝打扮。然後借故外出,與情人幽會。如果是初次拜訪,姑娘的嫂子或母親還會熱情開門相迎,請小夥子到屋裏火塘邊坐下,家人紛紛回避。於是小夥子和姑娘就在火塘邊含情脈脈相對而坐,或對唱情歌,或竊竊私語、情話纏綿,待到雄雞報曉,才依依不舍地分手。

 天下,不知有多少阿昌青年用這神奇的葫蘆簫引來美麗的姑娘,結為秦晉之好。

 阿昌族同姓忌婚配。有招婿入門習俗,上門男子須改名隨女方姓。阿昌族婚禮舉行3 天,如解除婚約婚誓,須退回盟誓的相片及頭發。

 阿昌族男女青年結婚的婚宴上,首先要請新娘的舅舅坐在上首,並擺上壹盤用豬腦拌制的涼菜,酒宴後舅舅要送新娘壹條約4.5 千克的帶豬尾巴的後腿,稱為外家肉,表示新娘要永遠不忘娘家的養育之恩。

 阿昌族的搶親

 解放前,搶親是阿昌族青年男女締結婚約的壹種形式。阿昌族的青年人或壯年婦女壹談起這事,都會滔滔不絕地說出其中的喜悅、感嘆和悲傷。這種搶條現象,在梁河至今仍時有發生。往往是順利的。女方父母緊追不放的情況很少。

 搶親壹般是由三種原因引起的:壹種是男女雙方經過壹段時間的自由戀愛建立了感情,而在男方聘媒說親時,女方父母不同意,要將女兒另許他人。這樣,男女青年便私下定好日子,讓男方來搶親。到了預定的日子,男方邀約十幾個精壯的小夥子,在深夜摸進女方家,找到姑娘拉起就跑。這時,姑娘就高聲喊父母,以示自己是被人搶走的。前往搶親的人,兩個人拉著姑娘跑,其余人在後邊擔任後衛,以阻止追趕的人。由於女方父母毫無準備,寡不敵眾,所以這種搶親往往是順利的。

 二是當姑娘和她的意中人的行動已被父母發覺,或是男方走漏了消息,姑娘的父母不同意,又給姑娘選了另外的小夥子,就會叫自己選中的小夥子趕快來把姑娘接走。於是,小夥子就馬上組織人去,先把姑娘家包圍起來,然後由兩人進家找姑娘,找到後,對她說句" 表妹,我來接妳了" ,說完就由壹個把姑娘反背起來,緊緊抓住她的雙手,另壹個擡著姑娘的雙腳,拼命往回跑。這時,即便是姑娘的意中人來到,也不能闖入女方家中或半路截取,只能眼巴巴望著姑娘被人搶走。這是阿昌族搶親的壹種規矩。

 第三種是在戀愛過程中,男女雙方曾立下海誓山盟,但女方中途變心,男方便組織人趁姑娘外出不備之機,半路截住,拉起就跑。這種搶親往往會引起械鬥,造成傷亡。

 搶親到家,壹進門就放鞭炮,當即拜堂,讓姑娘包上高包頭。當夜或第二天壹早要將姑娘領到男女較遠的親戚家住下,有時還要躲進深山老林,直到家裏與女方家長談判結束,才能雙雙回家。

 因雙方終要結成親戚,所以無論原來怎麽鬧,男方在搶親後第三天仍要聘請媒人向女方父母求和說親。求和說親儀式在女方家裏舉行,女方家壹律不負責招待,要由男方家負責招待,並付給女方家的說客工錢。因此,男方除請個說客外,還要請壹個燒菜做飯的。談判時間壹般三至六天。在這期間,男女代表都要進行激烈的討價還價。但壹經達成協定,雙方都既往不咎,和睦相處,常來常往,親如壹家。

 阿昌族服飾

 阿昌族的服飾簡潔、樸素、美觀。男子多穿藍色、白色或黑色的對襟上衣、黑色長褲,褲腳短而寬。小夥子喜纏白色包頭,婚後則改換黑色包頭。有些中老年人還喜歡戴氈帽。青壯年打包頭時總要留出約40 厘米長的穗頭垂於腦後。如外出趕集或參加節日聚會時,喜歡斜背壹個“ 筒帕” (挎包)和壹把阿昌刀。

 婦女的服飾有年齡和婚否之別。未婚少女平時多著各色大襟或對襟上衣、黑色長褲,外系圍腰,頭戴黑色包頭。梁河地區的婦女壹般穿紅色或藍色對襟上衣和筒裙,小腿裹綁腿,用黑布裹包頭,高達約0.3 公尺,包頭頂端左側還垂掛四五個五彩小繡球,頗具特色。每逢外出,婦女們都精心打扮壹番。她們取出珍藏的各種首飾,戴上大耳環、雕刻精致的大手鐲、銀項圈,還在胸前的四顆銀鈕扣上和腰間系掛上壹條條長長的銀鏈…… 走起路來銀光閃閃,風采耀眼。

 阿昌族飲食

 阿昌族以米飯為主食,也常用大米磨粉制成餌絲、米線作為主食。餌絲食用方便,食用時只需在沸水中稍燙壹下,撈出配上佐料即可食用。

 阿昌族喜吃芋頭,傳說古代慶豐收時,殺狗和吃芋頭必不可少。阿昌族婦女大都會做豆腐、豆粉,常用豌豆做成涼粉供食。

 肉食主要來源於飼養的豬和黃牛。豬肉喜歡用來作火燒生豬肉米線,即將豬宰殺後用麥稈或稻草將豬皮燒黃,刮洗幹凈,然後切碎拌上醋、大蒜、辣椒等佐料與米線壹起食用。

 稻田養魚是日常吃魚的主要來源,食用時多將鮮魚用油煎或油炸,再加水和酸辣椒煮熟或蒸熟即可上桌。以酸辣谷花魚(栽秧時將魚苗放入田內,谷熟後取魚,稱谷花魚)最具特色。腌制的鹹菜、鹵腐、豆豉常年必備,每餐不少。

 酒是白族人常年不斷的飲料,婦女常飲用糯米制作的甜酒,有濃郁的酒香和甜味;成年人和老年人多飲白酒。現在大多數阿昌族都已會用蒸餾法制作燒酒。

 阿昌族建築

 無論山區或壩區阿昌族人家的住宅,皆建造為三合或四合院樣式,三合壹照壁的形式居多。木頭皆是阿昌族人家起屋建房的主要材料,過去的木框架雖然已經改變為今天的鋼筋水泥框架,但房屋的內壁卻仍然是木料。幾乎所有的阿昌族人家都喜歡在這內壁上縷刻各種各樣的圖案。

 阿昌族習俗

 阿昌族禁止在正月初壹殺家畜和傷害動物;婦女生孩子未滿7 天時,忌諱別家男子進入院內。

 家堂上忌亂放雜物,忌放刀放槍。火塘受阿昌族重視,逢年過節要燒香,舂過年粑粑首先祭祀火塘。火塘上的鍋腳石或三腳架或木柴頭,忌用腳踏踩或坐在上面,忌向火塘吐口水,也不能從火塘上跨過。阿昌族人家的門檻多為方形木料,忌站,忌坐,忌用刀砍,其觀念中門檻代表門風好壞和家道人丁的興盛。

 阿昌族的臥房分布在正堂兩邊,老者居左邊,其他居右邊。男性長者忌進已婚晚輩的臥室。未婚男子可住廂房或廂房樓上。女性忌住樓上;男子在樓下,忌婦女上樓。忌婦女跨踩農具工具。

 阿昌族宗教

 阿昌族地區的人民普遍信仰南傳佛教和道教,他們崇拜動植物、神靈、鬼魂等,宗教色彩濃厚。

 南傳佛教阿昌族也普遍信仰南傳佛教,他們主要居住在雲南隴川、梁河及潞西縣等地。由於長期與傣、漢等族雜居,在文化上深受傣漢等民族的影響,信仰了南傳佛教。他們主要信仰南傳佛教中的“ 蠻” (擺莊)、“ 勇” (擺允)和多列三派。多列因教規嚴格、見殺不吃而信者較少。蠻教因可殺生、教規松散而信者甚眾。阿昌族幾乎每個村寨都建有壹座佛寺,僅隴川縣的戶撒過去就有四十四座。各寨佛寺建築風格不盡相同,有的雕龍畫鳳、繪刻奇花異草;有的系五層八方建築,層層疊起,八角上翹,獨具特色,十分精美。

 道教道教在阿昌族地區的影響也很大。大約在明代,道教便傳入了阿昌族地區,明將沐英率兵入滇後,在今德宏隴川戶撒鄉以東建成了著名的道觀皇閣寺,它後來逐步變成了阿昌族地區最著名的道教聖地。皇閣寺曾於1747 年(清乾隆十二年)、1806 年(清嘉慶十壹年)、1864 年(清同治十三年)進行了三次大規模的重修。解放前夕,內有道士居住,每年農歷正月初九,主持朝拜玉皇大帝儀式,念誦玉皇經,並畫符念咒,為人民祈福禳災。

 現在,阿昌族地區還建有關帝廟、城隍廟,家家戶戶奉竈君和財神老爺等。

  • 上一篇:重什麽是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
  • 下一篇:風水學中家具是如何擺放的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