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壹個傳統的喪事習俗。喪葬習俗流傳至今,已經有幾千年歷史。世界各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喪葬習俗。雖然喪葬品準備及喪葬程序不斷簡化,但是主要內容並沒有太大變化,並且流傳至今,家家躲不開,離不了。喪葬文化,也是中華民族,幾千年文化文明史中的壹部分,它涵蓋了儒家、道家、佛家、三大教派的思想理念。
自古中國喪葬習俗有:出殯日起三天原墳的習俗,即:在墓地下葬的需到墓地,上梁、擺供品、上香、踩院子、燒紙等程式。(骨灰盒在殯儀館存放的,只擺供品、上香、燒紙)。
人死之日起,每七天燒壹次紙,燒七次,過七殿,***七七,四十九天,此為燒七(也叫:做七或犯七)。今天的人們往往將做七改變為四次,即:壹七(被三天原墳所代替)、三七、五七、七七、(現在只燒單數,燒大七)。按喪事習俗,燒壹七、七七、以死者兒子為主,稱做:有頭,有尾;三七、以死者兒媳為主;五七、以死者女兒為主。(燒五盆紙花)。按喪事習俗,燒七(做七)。
還有特別需要壹說的是犯七。何謂犯七?就是從亡故之日以農歷推算,若逢七之日與初七、十七、二十七這些日子重合,就叫犯七,比如三七與這些日子相合,就是犯了三七。有道是:“亡人不犯七,活人沒飯吃”,意思是說,犯七有利於活人,但亡人卻會因此而受罪遭難,所以,遇此情況,活人需要為亡人消災救難,也就是需要上墳為亡人淋七。以山西為例,其具體的做法是:用麻紙剪紙人,其數目是比亡人之壽多三個,紮於谷桿上,還要剪壹把傘,壹架梯子,壹座橋。把這些紙人圍成壹圈,紮到墳頭,中間放傘、梯和橋,然後用水澆放有核桃和棗的漏瓢以淋紙人,並虔誠地念種種提醒亡人的話語,如躲雨了,過橋了,打雷了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