隴劇是流行在甘肅全省的壹個新興劇種,原名“隴東道情”,是流傳在甘肅東部地區的壹種皮影戲。隴東道情起源於漢代的道情說唱,唐宋時期由宮廷走向民間。紮根於隴東的漁鼓道情,逐漸吸收了當地民間音樂營養,增加二股弦等樂器,衍化為皮影唱腔音樂。
隴劇是甘肅省壹個新興的漢族戲曲劇種。據老藝人的回憶,原為皮影戲,采用道情唱腔,名隴東道情。流傳於甘肅東部的環縣及曲子鎮壹帶。因演出排場和活動方式均極簡便,全部箱具樂器壹頭毛驢即可馱走,當地群眾又稱這種皮影班子為“壹驢馱”。它的形成至早不超過清道光、鹹豐年間。環縣皮影藝人解長春(1843~1916年)壹生從事隴東道情的改革活動,制定並改進了道情的音樂及聲腔,增添了四弦、笛吶和水梆子(梆鈴)等樂器,對道情藝術的發展有很大貢獻。此後道情唱腔又發展為東南西北4路,其中許元章、耿顥賢、史學傑、敬廷璽等藝人,便是各路唱腔的著名代表。
抗日戰爭及解放戰爭時期,陜甘寧邊區的文藝工作者運用道情形式編演街頭劇進行宣傳活動。1949年以後開展了對道情音樂的搜集整理活動。1958年建立了專業隊伍,從事道情藝術全面的發掘、改革和提高工作,為皮影戲向舞臺劇的演變創造了條件。1959年大型古典戲曲《楓洛池》的編演,使隴東道情從實踐上具備了較完整的舞臺藝術規模,成為壹個新生的戲曲劇種。同年年底定名為隴劇,並成立了甘肅省隴劇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