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陳式老架、大架、小架的區別在哪裏?

陳式老架、大架、小架的區別在哪裏?

十四世陳有本改拳後,出現了大架之說,而原來的傳統架子只得被動的稱為小架。那麽小架的原汁原味體現在哪些呢?最明顯的主要有以下三個方面。

壹 是腳根。

有些大架的名師們,在講拳時壹開始起式就強調“腳尖稍外擺”。我到底不知道腳尖稍外擺有什麽好,出自於哪裏,有什麽依據。仔細觀察練大架包括新架的大師,並不都是外擺,反而很註重內扣。小架對腳的要求是腳尖盡可能的內扣,至少也要平行,絕不允許外擺腳。腳尖內扣,大拇趾才能領起,膝蓋自然外撐,自然也就合胯圓襠。相反,腳尖外擺,從前面看兩腿開得寬了,好像是圓襠了,實際上外擺腳正好為圓襠做好了壹種掩飾,誤認為前開襠就是圓襠。這樣以來,拇趾不能領起,腳的內側不能踏實,就談不上扣襠合胯,出勁也就失去了前提。前開三尺,不如後開壹線!腰胯不松合者,當向腳底求之。

二是中節。

小架拳在講人體中節時常有以下觀點:

講含胸不說拔背——含胸拔背是壹般太極拳論中的說法,大架教學中也常有此說,但真正的師傅帶徒弟是不是這樣教可不敢肯定,壹般的師傅肯定要在含胸拔背之後再加上好多解釋,不然讓初學者費解。小架不講拔背,就是說講了含胸就夠明確的,含胸自然拔背,再說拔背只能讓初練者聳肩架肩,也可能會造成拉緊命門。

講踏腰不說命門後撐——說踏腰就是把腰松下來,自然放松。骨盆形成壹個兜,讓腰坐下來,通過兩胯根的松合完成腰的運動。命門後撐表面看來身背五弓,虎背熊腰,卻會造成全身緊張,又違背了太極的原理。要知道,在行架過程中,兩腹股溝始終是放松的,有任何壹個頂了,那就錯了。命門後撐可能會形成兩胯根“雙頂”,更會造成兩膝蓋的“雙頂”,這樣就離膝蓋損傷不遠了 。

講松跨不能轉體——大架轉體的動作很多,輻度很大,但很容易形成頂胯。從外三合上說,兩肩與兩胯四點成面,不能扭動,歪曲,折疊,始終在壹個平面。小架講究重心的轉換要靠兩胯的松合完成,身法不能向兩邊傾斜,只能頂勁領起,中正安舒。

講合跨不能起伏——拳打轉關。在拳架的續接中不能有起伏,所謂寧低不高行平線。大架的行拳中常有起伏現象,我認為不應該。因為起伏,兩胯就合不住,勁也就丟了。所謂壹氣呵成,就是說壹套拳打下來,中間沒有斷勁的時候。不停的起伏,必然形成丟頂。小架在這方面就很嚴格,就是做金雞獨立和朝天蹬也不能完全站立,也要分成左右兩半,壹邊上領,壹邊下沈,通過合胯,上下對拉。

講泛尾閭不說斂臀——對於初學者來說往往把這兩個說法割裂開來。壹說泛尾閭就撅屁股,壹說斂臀就頂胯往前收,弄得無所適從。實際上這兩種說法應該是統壹的,尾閭輕泛和斂臀並不矛盾,尾閭外泛,臀下部自然收斂。說泛尾閭正好和塌腰的說法上壹致。單單強調斂臀,又會做得腰部緊張,膝蓋前頂。塌腰泛尾閭,掌握適度,能使全身的重量通過臀部下行至腳跟,膝蓋不承重,也就沒有損傷之慮。

講膝蓋外撐又要內合—— 發現練大架的好些擰膝蓋非常嚴重,有些大師也能把人晃得眼花。可能是以為太極都得走圓,膝蓋不走圓 不是太極拳。這樣壹誇張,下身也就不實不穩了。左右移重心以及拳式的轉換都是靠擰膝蓋完成,真夠難為膝蓋的。小架拳就要求膝蓋對著腳尖,移重心時膝蓋外領而不外轉,合胯時拇趾領起膝蓋內扣。外撐形成棚勁,內扣形成合勁,永遠不能跪膝!跪膝了想再撐起來,不擰也沒辦法了。

三是界定

小架之小是有嚴格的規矩,相對於大架來說是書房架,看家拳,就是說小架細膩,條條道道很多。從頭到腳,各有各的界。頭領正,不可前後左右歪斜。手的界是左右各有各的範圍,各畫各的圓,各管各的半邊。 往往是壹手到中界, 壹手到邊界。腳也有腳的界,小步壹肩寬,大步壹腿長。手的界限要與腳的界限相應,做到上下壹致,周身相隨。另外,胯,膝,臀也都有自己的界限。從方位上說,上下左右前後形成以自己為中心的壹個圓體。莫貪莫夾,無過無不及,做到各自的度而恰到好處。

小架之美,不只在他的理論體系,非陳鑫壹圖說能盡言。關鍵是同仁在習練中感受她的真諦!互不保守,各抒己見,才能光大小架拳。此為本文拙見之意旨,***勉***勉。

  • 上一篇:家庭裝修電線布線圖
  • 下一篇:風對東魁楊梅優質豐產有何關系?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