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日常食俗
在舊時代,陜北人民生活貧困,常常是糠菜半年糧,所謂“借的吃,打的還,跟上碌碡過個年”。群眾中還流傳著這樣的歌謠:“正月裏紅紅火火,二月裏捏捏擱擱,三月裏菜兒抹合,四月裏豌豆角角,五月裏白面蒸饃。”解放後,陜北人民生活有所改善。自實行改革開放政策以後,農民生活才大大改善。當地的家常飯少說也有二三十種。陜北白面不多,吃時制揪面片和扯面,逢年過節才蒸白面饃。更多的是摻豆面、玉米面食用。
錢錢飯(豆錢錢):是將黑豆或黃豆軋成如銅錢狀的小片,再與小米壹起入鍋熬成稀粥。黑豆營養高,與小米相配,可以說是壹種較理想的營養食品。
馎饦(蕎面疙凸):陜北養麥較多,蕎麥可制成花卷、煎餅、剁面、削面、馎饦、涼粉、碗脫(碗托)等。
蕎面饸饹:當地群眾多在辦紅白喜事時用來待客。
抿尖:用白面與玉米面混合制作。將和好的面放在專用工具抿床上搓推,小面段落在鍋裏煮熟,撈出加調料食用。
餃子:農家的餃子幾乎清壹色是羊肉胡蘿蔔餡的。
熟米炒面:是當地的壹種方便食品。俗話說,“陜北有三寶,熟米炒面 老羊皮襖。”新糜子下來,人們喜歡將軟糜子面炒成炒面,或將糜子炒成熟米,沖上開水即可食用。現在是為了嘗新,實際上是古代遊牧人留下的生活 習慣。
洋芋(馬鈴薯、土豆):陜北人生活中離不開洋芋,平日做菜,有洋芋片、洋芋絲、洋芋擦擦、洋芋不拉及“炮洋芋”,皆美味可口。生活困難時,又可作為主糧食用。
陜北人民喜歡吃菜,入冬時,家家都要腌幾大缸白菜、蘿蔔、蔓青等。喜歡將豬肉與酸白菜同熬。如果是合合飯(多種原料混制),大多少不了洋芋片,蒸饃饃時多配南瓜、紅薯(甘薯)。平日吃飯,旁邊有菜盆,吃饃饃時,菜是自舀自吃。也喜吃羊肉,羊肉的吃法同蒙、維等兄弟民族的手抓羊肉相似。
陜北各地有不少名產名食,例如延長的斤梨、紅棗,延安的米酒油糕,延川的黃梨,吳旗的米醋,甘泉的美水酒,誌丹縣的羊肉、山桃,宜川的小米、黃鯉魚,洛川的蘋果,黃龍的大板栗、核桃,神木的紅豆,榆林的香哪、羊肉,府谷的果幹、番紅,橫山的山羊肉,綏德的旋餅,定邊的鹹鹽,米脂的花生,佳縣的大紅棗等,可以說縣縣都有寶。
有地方特色的小吃很多,如果餡、羊雜碎、棗糕、火燒、油糕等等。
二、歲時食俗
春節:年茶飯是過年的傳統食品,壹般要吃到正月底。年茶飯主要有黃米饃饃、炸糕、攤黃、油窟連和花兒小饃等。
清明:制作子推面花,這是為了紀念晉國忠臣介子推的。
端午:吃粽子,也是陜北人的傳統風俗。包粽用芋葉,原料多為糯米和大棗,多包成三角形。
中秋:群眾有自制月餅的習慣。通常是先將核桃仁、芝麻、花生仁合在壹起壓成粉狀,加上青紅絲、冰糖作餡。
臘八:吃臘八飯。陜北盛產五谷雜糧和紅棗、花生,熬粥味香可口。
三、禮儀食俗
1.婚姻食俗
陜北有喝訂婚酒、給女方送高母飯、吃兒女餃子等婚姻食俗。結婚的前壹天晚上,新郎新娘家壹定要吃蕎麥饸饹。最為隆重的要算送面花了。壹個面花足有兩公斤多重,常見的有“二龍戲珠”、“龍鳳呈祥”、“蓮生貴子”等,取其長命百歲、早生貴子等吉樣之意。酒宴中的下酒菜和吃飯用的菜碟數,要符合“八碗”、“十三花”、“十全”、“十五觀燈”的講究。碟碗放置也有規矩,稍有差錯即招致麻煩。常常因為座次安排不當等因由,客人索性起席,主人免不了要多費口舌,賠話調解。
陜北宴席的八碗是:紅饒肉、白條肉、丸子、肘子、酥肉、雞肉及兩碗 素菜。近年來風行的九魁十三花,是在八碗基礎上另加壹菜四湯,有時還有甜八碗即8味素菜,並無統壹的規格。壹般來說,城市趨向於素多於葷。眼下,婚宴是越來越講究了。
2.生育食俗
小兒滿月,吃烙餛飩(餃子)。比較嬌氣的,要請幹大(認幹親),這要吃八碗或吃糕。待孩子度過12周歲算過關。
3.喪葬食俗
葬禮中的迎祭飯很熱鬧。祭飯花樣很多,都盛在盤中,司祭的贊禮先生 道壹聲“遊來!”端盤子的人邊扭邊舞,吸引著很多人圍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