灰陶灰陶由新石器時代晚期龍山文化發展而來,在從偃師二裏頭到春秋時期遺址發現的陶器中灰陶約占90%以上,灰陶主要有用於日用器的泥質陶和用於炊煮器的夾砂陶,灰陶在還原氣氛中燒成,胎質較硬,經久耐用。很長時間內,日用灰陶器在造型上除細節外沒有很大的變化,形制的增加和消失也不明顯,多從實用功能考慮沒有出現青銅禮器那種濃厚的神秘氣氛,主要器形有鼎、鬲、罐、甑、忥、尊、盂、豆和觚等。早期鼎較多,後期鬲多鼎少。灰陶的裝飾從二裏頭文化和早商出土看,絕大部分飾有籃紋,方格紋和繩紋,同時有部分陶器在磨光的器面上拍印上壹些葉脈紋、雲雷紋、渦紋、圓圈紋、花瓣紋等,而在少量精制的簋、盆、豆等器物上裝飾有饕餮紋、夔紋、人字紋、石雷紋、渦紋、乳丁紋等與青銅器相同的紋樣,可能是由於青銅器不多而用,陶器代替作祭祀之用。到殷商和西周時大部分灰陶器的裝飾為粗略的繩紋,前面提到的制作較精並飾有饕餮,雲雷紋樣的陶器極少見,這和當時青銅產量增多以及白陶的創燒成功有關,到春秋時期灰陶器的裝飾更趨簡單,多為粗繩紋和瓦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