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陶瓷修復技藝其實是中國古老的壹項傳統技藝,《景德鎮陶錄》中就記載了景德鎮陶工粘合碗盞的方法。“粘碗盞法,用未蒸熟面筋入篩,凈細石灰少許,杵數百下,忽化開入水,以之粘定縛牢,陰幹。自不脫,勝於釘鉗。但不可水內久浸。又凡瓷器破損,或用糯米粥和雞子清,研極膠粘,入粉少許,再研,以粘瓷損處。”這也許是最早的關於陶瓷修復的記載了。
現代古陶瓷修復的類型主要有:考古修復、博物館展覽修復、商業修復這三種類型。考古修復和博物館展覽修復都要求在修復過程中無損傷修復,還原陶瓷本來的面目,達到修舊如舊的標準。考古研究修復可以說是三種修復類型中最容易的,只需要把古陶瓷破碎的部分拼接粘牢,將缺少的部分用石膏補上,打磨修型,恢復原樣即可。商業修復則沒有壹個特定的標準,如修復水平不到,則不利於展覽和交易,如修“過”了,則很容易修舊如新,造成文物破壞。目前社會上的修復還是以博物館展覽修復為多。
其他有關古陶瓷修復的方法,還有:
1、“金繕”修復。即將瓷器碎片由天然大漆黏合,表面再敷以金粉或者金箔,天然大漆不會造成化學汙染,金粉裝飾性較強。
2、“鋦釘法”。這是民間保留的壹種傳統修復工藝,做法是在瓷器碎片上鉆孔後,使用金屬鋦釘,將瓷器碎片重新鉚釘在壹起。這種修復因為技術的限制,只能恢復器物的使用功能,不但無法恢復器物原貌,而且對胎釉造成更多損害。
3、“熱修”。即用釉料等材料將器物拼接之後入窯重燒。這種修復方法不但損害、歪曲了文物所承載的歷史信息,而且可能對文物造成破壞,不被文物修復專家采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