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節有壹個放風箏放晦氣的習俗。
清明時節,碧空萬裏,慧風和暢,草木萌發,是放風箏的好時候。放風箏,壹般人只知道是壹種文化娛樂活動,但在古代,還包括著壹項古老的習俗——“放晦氣”。從而,風箏也成為古代人們節日避邪的壹種護身符。
關於風箏的制做以及風箏名稱的來歷還有很久遠的歷史內涵。風箏,以其聲音似“箏”聲而得名。相傳在五代時,有個叫李鄴的人,在風箏上拴上竹笛,微風吹動,嗡嗡有聲,很像“掙箏”聲,因而得名風箏。風箏在我國的歷史可追溯到二千多年前的春秋戰國時期,相傳魯班大師曾用木、竹做風箏。《墨子·魯問》中“公輸子削竹木,以為鵲,成而飛之,三日不下……”是有關風箏的較早記載。紙沒有發明以前,風箏是用木料制成的,形似“鵲”,“鳶”,“三日不下”說明在制作技術上達到了很高的水平。
漢代,出現了用竹制框架,以紙糊、繩牽、放在空中的“紙鳶”。盛唐時期,制造風箏的工藝進壹步提高。高驕在《風箏》詩中描述:“夜靜弦聲響碧空,宮商信任往來風,依稀似曲才堪聽,又被風吹別調中。”到清代,風箏的制作工藝更加完美,並且形成了北京、天津、濰坊、南通四大風箏產地。如今,風箏形式多樣,音響也更加悠揚悅耳。濰坊市的風箏還飛入了國際市場。近年來,每逢清明節前,便舉行國際風箏會,中外來賓雲集,熱鬧異常。今天的放風箏成為壹種高雅的娛樂活動。
然而在古代,由於生產力低下,科學技術極不發達,人們沒有能力抵禦疾病以及各種自然災害的侵襲,便祈求天賜好運。這種心理表現在放風箏上就是“放晦氣”。人們在風箏上寫上自己的名字,然後放上天去,又故意剪斷牽線讓風箏飛走,認為這樣就可以放走“晦氣”交上好運,達到“消災法難”的目的。由於放風箏是放晦氣,因而在放風箏時不管風箏如何玲瓏好看,最後都必須剪斷牽線,讓它飛走。同時,放風箏也有避諱,就是人家放掉的風箏不能拾來重放,否則會染上“晦氣”。
曹雪芹在“紅樓夢”70回中生動地描寫了大觀園中姐妹們放螃蟹、美人、大魚、編蝠、鳳凰、沙燕等各種風箏的情景。可以說,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這時發展到了相當高的水平。
從唐宋開始,中國風箏向世界流傳,先是朝鮮、日本、馬來亞等東南亞國家,然後傳到歐洲和美洲等地。在歐洲產業革命形勢的影響下,中國的玩具風箏在那裏向著飛行器發展,經過英國的凱利,澳大利亞的哈格瑞夫和德國的李林達爾等人,最後在美國由萊特兄弟造成了最早的能載人成功飛行的飛機。
因此,在美國華盛頓宇航博物館的大廳裏掛著壹只中國風箏,在它邊上寫著:“人類最早的飛行器是中國的風箏和火箭。”
北京沙燕風箏
北京風箏品種很多,傳說曹雪芹所著的“南鷂北鳶考工誌”中就有40多種紮法,現存的壹本“北平風箏譜”中收集了200余種北京風箏。
在眾多的北京風箏中,有壹種性能最好,對全國影響最大,也最具代表性的風箏,那就是外形像壹個“大”字形的“沙燕兒”(或稱“紮雁兒”、“沙雁兒”等)。
“沙燕兒”的頭是燕子頭的平面變形,它的眉梢上挑,兩眼有神,被賦予了人的感情,再加上那對剪刀尾巴,使人看上去就會想到燕子。它比真燕子更可愛,人們按照大家都喜歡的“大胖小子”,紮成了胖沙燕和雛燕;又按照亭亭玉立,苗條秀美的少女,紮成“瘦沙燕”。
按照恩愛夫妻紮成“比翼燕”。人們在沙燕的膀窩、腰節和前胸、尾羽等處加上蝙幅、桃子、牡丹等吉祥圖案,以寓意著幸福,長壽和富貴等美好的願望……
這樣,人們把壹個原來是黑色的燕子,變成了五彩繽紛,生動活潑,充滿了人的精神的燕子。它就是經過了這樣壹個由擬形到擬神,由擬神到擬人,又由擬人到超人的發展過程,而形成了現在的程式。在這個程式裏面,可以千變萬化,容納極其廣闊豐富的內涵,但又萬變不離其宗,使人壹看就知道是北京沙燕兒而不是別的什麽。
“沙燕兒”的結構簡練,只由5根竹條組成主骨架,它的翅膀由上下兩根竹條在端部彎曲而形成形狀特殊的“膀兜”。這能使沙燕兒在風小時能起,風大時也能穩,其飛行性能優於其他類型的風箏。由“沙燕兒”演變成的風箏品種很多,遍及全國。如山東濰坊外號叫“跑破鞋”的硬翅魚和人物風箏。天津的硬翅蝴蝶和 “軲轆鍋子”;南通的“五音螻蛄”等。
天津軟翅風箏
天津風箏種類繁多,但以軟翅為主。運用軟翅結構,不僅可以作成飛烏或昆蟲的翅膀,還能做成神仙人物身邊飄浮的雲,金魚身邊遊動的鰭,或武士背後飄灑的旗子……還可以很多小的軟翅排列在壹起,組成壹個大風箏。例如用很多蝴蝶圍繞著花叢而組成。“百花齊放”,用很多鳥圍繞著風凰組成“百烏朝鳳”等。
在放飛技巧上,天津風箏也有很多“絕活”。如在壹根主線上,由很多支線連著十幾只甚至兒十只小燕子,放起來繞著主線上下飛舞,互相嘻戲,可以亂真,稱為“群燕”。
天津風箏在結構上的特點是:“扣楔”、“拆折”和“盔頭”。天津風箏的骨架很多地方是“楔”、“卯”結合,不用線綁。在結構上拆折精巧,壹只很大的風箏都能拆開折起來,放進很小的盒子裏,攜帶方便。用棉紙在模子裏粘成薄殼,作成各種風箏的頭部,這可以不受紮架糊紙的局限,重量既輕,外形又美,這叫“盔頭”。天津的魚、蝦、蟹等水族風箏和福、壽、喜等字形風箏也稱壹絕。
天津風箏的制作技術,歷史悠久,工藝精湛,清代的楊柳青年畫《十美圖放風箏》即可證實有串燈、盤鷹、唐僧取經、蝴蝶等十種風箏。 對天津風箏制作技術做出重大貢獻的,是已故風箏藝人魏元泰。
他從事風箏制作70余年,先後研制了平拍類、圓形立體類和軟翅風箏,還創造了折翅風箏,他的作品在1914年巴拿馬世界博覽會獲得了金牌,為天津風箏贏得了榮譽。
以風箏魏為代表的天津風箏,造型逼真,色彩典雅,做工精細。箏面大多用絲綢,輕而結實,骨架選用質地細密、節長、彈性大的毛竹,用料十分考究。天津風箏在繼承傳統制作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創新和發展,造型更加美觀,彩繪更加精美,放飛晴空令人賞心悅目,又可放於室內以供觀賞,是民間工藝的珍品。
山東長串風箏
山東風箏歷史也很久遠,其中以濰縣為最(現濰坊市)。鄭板橋有詩曰:“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秋千打四圍,飛彩羅裙風擺動,好將蝴蝶鬥春歸。”《濰縣誌》也記著:“清明,小兒女作紙鴦,秋千之戲,紙鴦其制不壹,於鶴、燕、蝶、蟬各類之外,兼作種種人物,無不維妙維肖,奇巧百出。
濰坊風箏主要有三種基本造型:串、硬翅和簡形,其中以龍頭蜈蚣最突出。據說是受了龍骨水車的啟發而制造的。現在已發展成許多品種,小的可放在掌上,大的有幾百米長,造形、色彩也各不相同,從很簡單的白紙糊身,紅紙糊頭,不畫壹筆,不染壹色的蜈蚣風箏,到色彩繽紛,繪金描銀的九頭神龍風箏。從構思奇妙的二龍戲珠到三條巨龍在空中呈“y”,字形飛行的“哪咤鬧海”,真是千變萬化,“奇巧百出”。
濰坊的長串風箏除蜈蚣之外,還有各種不同的題材。如“梁山壹百單八將”是把梁山的壹百零八位好漢做得個個形態不同,栩栩如生,放上天去排成壹隊,各持兵刃,隨風飄動,這時妳也許會隱約地感到有戰鼓催陣,好像他們正要出發,去打下大宋朝庭……
1984年4月,在濰坊的北海灘上放起了壹條巨型龍頭蜈蚣,頭高4米,長4米,腰節直徑1.2米,這個風箏***長320米,當時在全國是最大的了。
南通六角板鷂
南通位於黃海之濱,長江之北,古人謂之“濰南江北海西頭”,是中國四大風箏產地之壹,盛產板鷂,為全國絕無僅有。板鷂碩大無比、平整如板,由六角形為基礎,通過組合變化,結構成串連星式南通風箏。板鷂外形古樸,繪畫精細,鷂面裝有數十乃至數百只大小不壹的哨口,放飛時,發出不同的音響,組合成壹支雄壯的空中交響樂,有如機群掠空,震耳欲聾、又似江海怒濤,洶湧澎湃。南通的造型風箏,以如臯所出為代表,融燈彩、繪畫、風箏於壹體,與北派風箏相比,更顯精巧工細,靈活美觀。
從前,南通放鷂子是件村民中的大事,放前要供在堂屋裏,香燭紙馬,恭敬如儀。放飛時要由壹個身強力壯,經驗豐富的老手作“頭把手”,帶著十幾個人拉繩,還有壹組人扶著風箏放飛,叫“丟”。風箏如壹飛沖天,則人們歡聲雷動,認為這預示著壹年的豐收,萬事如意!他們認為風箏上的哨鳴可以震天地,震懾妖魔。但鷂子如果斷線,摔落或掉在別人的房子上則是大不吉,是“不順遂”的事。這要燒利市,磕頭上香,然後把鷂子撕碎丟入河灘或墳地去。
最有趣的事,放風箏的線不許婦女跨越或腳踩,否則就放不上天!當然這都是過去的迷信色彩。
人類社會隨著科技的進步,工業的發展,經濟的騰飛,人們為了擺脫城市喧囂的環境,調節緊張的生活節奏,尋找壹種借助自然,文體結合,有益於身心健康的娛樂活動,放風箏恰好滿足了人們的這壹需求,所以八十年代至今,世界上許多國家的風箏熱久盛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