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拆遷後如何延續民俗保護

隨著城市化步伐的加快 拆遷後如何延續民俗保護

推薦給妳壹組信息參考:

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異彩紛呈、獨具特色,是各民族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創造、積澱而形成的,不同的傳統文化自然都深深地刻上了本民族的烙印。然而,二十世紀是壹個動蕩的時代,辛亥革命,專制政體打倒了;新文化運動,古老民族文化破壞了;新中國成立,結束內外憂患動蕩的時代,但是文化大革命運動的“破四舊”形成傳統文化的斷層;敞開國門之後,接受外來文化的沖擊,民族虛無主義思想擡頭,洋節日越來越火,傳統節日漸趨消失;狂熱的舊城改造,令許多國家保護的古建築,竟頻頻遭到拆遷改造的破壞,結果全國形成寬大新道路、高大建築物、千城壹面,丟失人文特色文化,丟失特色文化傳統……

歷史文化名城,包含著文物和文化兩個概念。文物,是城市在歷史過程中精華性的創造,大部分是以皇家建築、古典建築和宗教建築為主;文化,是壹座城市的獨特的風格,大部分體現在大片大片的民居裏。像北京特色不在故宮和天壇,而在胡同和四合院,潛藏著豐富的文化財富。文化名城要有血有肉有光彩,要有精神個性。而我們對許多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剩下文物保護,沒有文化保護,文物保護是孤零零的點,大規模城市改造沒有約束,亂拆壹通,越拆越瘋,為了眼前小利,地方連文物都敢拆,弄得歷史文化名城接近於面貌全非。

壹些地方城市的官員,沒有文化遠見,只是片面追求現代化的速度,追求形象工程和政績效應,順從開發商放肆要求,舊城改造結果成了文化破壞。大規模的拆遷改造舊城,不但破壞了城市的文化,還損害了眾多民眾的經濟利益,敗壞了黨群關系和政府形象。象江西宜黃官員面對著發生的拆遷悲劇,卻十分冷漠網上撰文說,“沒有強遷,就沒有新中國”。

國人認為不破就不立,新中國就要破舊立新,結果快刀斬亂麻、放開手腳幹。將傳統文化,混等為落後文化、舊文化的觀念,導致了對歷史文化遺產保護的不力。片面追求經濟建設,忽視文化建設和歷史文化保護,讓更多高樓大廈和旅遊發展吞噬了許多歷史建築,毀壞了不少歷史名城風貌,讓文化遺存和原來的地方風情、城市風貌壹掃而光,割斷了社會的歷史文脈,長此以往帶給民族是文化的弱化。

我們中華民族創造了五千年的光輝燦爛文化,是具體體現在城市鄉村的精神內容功能上,每個城市鄉村有其個性,壹方水土養育壹方的獨特文化,是壹方人的審美、智慧、才華、性格獨特的創造,不可替代。民族文化是壹個精神環境,是鄉土情感和愛國情感的載體,是壹方歷史經歷的活生生的物證。

從傳承傳統文化角度說,大規模的城市拆遷,破壞了歷史傳承的人文環境,毀滅了城市文化的精髓。其破壞力堪與戰爭、地震等大規模毀滅有的壹比,甚至來得更徹底。戰爭和地震雖然厲害,但在重建後,原來居民還在,會恢復過去的傳統,會繼續發展曾經的輝煌。相反拆遷,將意味著這塊土地上的所有壹切統統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另壹種存在。原先的居民永遠都不會回來,曾經存在的人文環境從此不再,隨著原住民的各奔東西,許多傳統的文化習俗無法適應新的環境,慢慢地被遺忘,最後消亡。

作家馮驥才認為經濟上處於弱勢的民族和國家,在文化上往往會自我輕賤,會盲目抄襲強勢經濟國家的文化。可是,壹旦妳丟掉了自己的文化,那這個民族就會面臨很大的精神危機,這比物質貧困還要可怕。現在提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要用拯救來說,拯救歷史文化名城已經刻不容緩,國家在進行大規模舊城改過程中,城市的歷史特征、文化風貌在全國正迅速消失,已經到了存亡的關頭。

北京師範大學教育系教授郭齊家,大聲呼籲:我們已經留下壹個破碎的山河(意指環境汙染),如果傳承了幾千年的文化在我們這壹代人手裏丟掉了,我們對得起誰?

壹個民族之所以能有長久的生命力與凝聚力,因為它具有文化上的向心力。我們之所以以身為中國人而自豪,並不是因為國家多麽富裕,也不是因為國家多麽強大,更不是因為現政權有多麽清廉和高效,而是因為我們認同中國的文化。

  • 上一篇:阿裏“無人超市”杭州開幕,傳統零售業撐得下去嗎?
  • 下一篇:青蒿素能治什麽病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