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寒料峭,新疆軍區某紅軍師戰車隆隆,再壹次征戰高原,把戰旗挺立在喀喇昆侖之巔。62年前,該師先輩出征雪域高原,住帳篷,棲荒原,風餐露宿,爬冰臥雪,為保衛和建設西南邊防,艱苦征戰西藏20年。
如今,新時代紅軍師官兵自覺發揚老前輩艱苦奮鬥的光榮傳統,戰天鬥地,艱苦創業,在雪域高原修營區、打水井;研習新裝備、新戰法;幫扶駐地群眾,為駐地村黨支部分憂解難,以無畏勇氣在生命禁區捍衛國家主權,護佑百姓安寧。
生命禁區打造“高原綠洲”
初春時節,喀喇昆侖高原嚴寒還未遠去,窗外依舊寒風呼嘯、滴水成冰。
錯落在海拔4000米以上的某紅軍師各宿營點內,卻是蔥蘢翠綠、溫暖如春。訓練歸來的官兵們正愜意地吸著與平原地區同等含氧量的新鮮空氣。在官兵們宿舍門口擺放的壹排排彌散式制氧機已經開始工作,每壹臺彌散式制氧機只需要數分鐘,就可以將制氧濃度提高到90%以上,對於十幾平方米的板房來說,只需要半個小時,房內的氧氣含量就可以提升到室外的壹倍以上。
高原駐訓以來,全師官兵自己動手搭陽光板房、挖保鮮菜窖、鉆淡水水井、裝彌散氧機,很好地解決了取暖、吸氧、吃新鮮蔬菜、喝 健康 水等諸多難題。
有苦不言苦,奮鬥來解苦。90年來,黃土高坡、雪域高原、大漠戈壁……紅軍師從壹個艱苦地區到另壹個更加艱苦的地區,越是艱險越向前。
該師某團三營蹲點的團政治工作處主任雷彬介紹:“在生命禁區建造起‘高原綠洲’,於最艱苦的地方紮根,正是官兵們對紅軍師‘艱苦奮鬥’精神的傳承。”
1979年,該師從西南邊陲移防西北邊疆。在進疆初期,房無壹間、樹無壹棵,部隊不得不挖地窩子,暫借民房臨時住下。面對艱苦的自然條件,全師官兵戰天鬥地、白手起家,在荒無人煙的茫茫戈壁和飛沙走石的百裏風區建起新家,自己動手修建營房,使營區環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壹個時代有壹個時代的故事,精神是永恒賡續的傳承。在這片離天最近,神秘廣闊的土地上,40多年後的今天,紅軍師官兵披星戴月、沐雨聽風,循著先輩的足跡再壹次挺進喀喇昆侖。
初到宿營地域,映入眼簾的是荒漠、戈壁、風沙……在三營中士趙正軒的心中,這壹次的“帳篷記憶”令他終生難忘——
剛到高原,條件簡陋只得住帳篷,狂風總是卷著沙石毫無征兆襲來,帳篷裏也隨之沙石彌漫。吃飯時,塵土透過帳篷布滿餐桌,白米飯也會蓋上壹層淡淡的沙。趙正軒打趣地說,這是藏西秘境送給他們的“土特產”。
挖坑奠基、搭建板房、打水井、修菜窖……在這個“風吹石頭跑、氧氣吃不飽、六月下大雪、四季穿棉襖”的雪域高原,官兵們戰風沙、鬥嚴寒、抗缺氧,以無畏勇氣在生命禁區裏向下紮根。
鮮血濺在凍土上,很快又消失在土層裏……在挖地基的時候,趙正軒猛揮鐵鍬,右手食指指甲不慎被掀翻,現場卻依然安靜,沒有騷動。他獨自回到帳篷塗上碘伏、包好紗布,扛起鐵鍬又悄悄回到“戰位”。
千淘萬漉雖辛苦,吹盡狂沙始到金。現在,三營營區內集宿舍、學習室、盥洗室、餐廳、氧吧五位壹體,壹應俱全。即便室外風雪交加、滴水成冰,室內溫度也能保持在15 左右。
“在高原戈壁上紮下根,沒有艱苦創業的精神是不行的。”三營教導員李俊利說道,從戈壁荒灘到生命綠洲,官兵們克服了高原反應、走石飛沙,就是憑著艱苦創業精神,即使臉上皸裂發紫、手上爆皮起繭,也要堅持在邊防線上把根紮牢。
轉型重塑守住“紅色家底”
紅軍師自創建之日,便與苦為伴、以苦為榮、以苦為樂,35次改編,10余次換防,每次移防都是從壹個艱苦地區到另壹個更加艱苦地區,但無論走到哪裏,官兵們始終鬥誌昂揚。
40多年前,該師由西藏移防新疆,從世界最高的屋脊到最低的盆地,從銀裝素裹的寒極到高溫酷暑的“火洲”,官兵們在瓦無壹片、屋無壹間、樹無壹棵的條件下,冒風沙、頂烈日、戰酷暑,硬是在戈壁灘上自建營房紮下了根。
據悉,該師先後經歷數10次調整改編、轉隸移防,部隊官兵即使身處難以想象的困境,也要守好“紅色家底”。這些銀元壹直隨部隊南征北戰,沒有壹枚遺失或損壞。
守業更要興業。壹代代紅軍師官兵繼承和發揚艱苦奮鬥、開拓進取的精神,將紅軍師建設得蒸蒸日上。該師財務科科長李磊介紹,這幾年,該師聚焦能打仗、打勝仗的目標,重視 科技 興訓,集中財力建成了通信訓練場、炮兵綜合射擊訓練場等多個訓練場地。該師自改革轉型以來,把錢花在刀刃上,潛心研究合成化作戰,樹立信息主導、體系對抗等現代作戰理念,經過兩年時間磨合,破解了多個掣肘戰鬥力生成的難題。
走進該師作戰指揮中心,大屏幕上的指揮界面即可實現指揮專網、軍綜網、互聯網的相互融合,能在不連通三網的基礎上,實現安全融合跨網,大幅優化了作戰指揮流程,提高了指揮控制效力,真正實現了向 科技 要戰鬥力。
海拔4500米的雪域高原上,壹場合成營進攻演練拉開戰幕。
“火力要素打擊‘敵’前沿工事,裝甲突擊車群迅速開辟通路!”該師某團合成三營營長錢利民和數名營參謀通過作戰指揮系統,指揮步兵、炮兵、工兵等10余個兵種分隊密切協同,對“敵”實施精準打擊。
壹年前,三代主戰裝備列裝,如何讓新型裝備盡快形成戰鬥力,成為擺在官兵面前的新課題。面對無專業人才、無組訓指導、無操作規範的困境,營長錢利民帶領官兵積極開展技術革新、改革組訓模式、創新戰法訓法……
制定完訓練計劃,已是淩晨兩點,對於錢利民來說,這只是壹個平常的夜晚。自去年2月上任以來,他已數不清多少次披星戴月而歸,那條星月照亮的夜歸之路,成為他“轉型突擊”的見證。
據錢利民介紹,為抓好新裝備訓練,他們成立了“凱旋”步戰車工作室,在實踐中編纂了4套教程,整理出多套專業訓練理論成果、戰術訓練規範成果。
“改革強軍,對部隊是轉型重塑,對個人是‘鳳凰涅槃’,全師像我這樣潛心鉆研謀訓的還有很多。”錢利民如數家珍:火炮技師二級軍士長王棟林致力 科技 攻關,多項成果被推廣應用,被評為“紅軍師十大標兵”;車管站站長張凱,潛心研究步戰車性能,編纂的步戰車教材在實訓中成為有效指導,去年榮立二等功;女兵韋潤在射擊場上百步穿楊,被新疆軍區和所在師評為“優秀射手”。
高原駐訓中,該師著眼生成戰鬥力,多措並舉出實招。無人作戰研究、武器效能驗證、小體系聯合訓練、“三戰”研究等壹系列動作在喀喇昆侖腹地如火如荼展開。
愛民奉獻譜寫魚水情深
壹個陽光和煦的冬日,藏西日土村村委會大院裏氣氛熱烈。馬上要舉行每月壹次的軍民聯合升國旗儀式了,村民們都很激動。
自紅軍師開赴高原駐訓,便常組織官兵到村裏巡診送藥、慰問幫扶,開展***建活動。
前不久,紅軍師某連黨支部書記雷雙佳牽頭與日土村黨支部結成對子,他利用休息時間在日土村走訪調研時,發現日土村黨員力量薄弱,並且參與每月第壹天升國旗的活動。雄壯的國歌聲響徹雲霄,五星紅旗冉冉升起,在場村民行註目禮,全體官兵行舉手禮,場面嚴肅而莊重。
雷雙佳在接到幫建的任務後,發現各類技能培訓機構少,於是在取得上級同意後,利用本連駕駛和修理的優勢和特點,組織開展每月壹次的駕駛技能和修理技術培訓班,免費為適齡村民進行 汽車 駕駛技能培訓,提高村民生活技能。
同時將部隊先進的工作經驗和制度傳給村黨支部,提高其黨建工作水平,逐步拓展其綜合功能,並把黨員教育、信息傳播、政策宣傳和實用技術培訓等有機結合起來,強化黨員使命擔當,全方位提升團員隊伍綜合素質。
年底時,該連黨支部在深入調研的基礎上,利用優勢,結合被幫扶村黨支部的當地實情,提出數條建設發展的建議,還通過技能、物資扶持,助力其逐步向小康目標邁進。
受到幫扶的藏族村民格桑石確高興地說:“解放軍來了,給我們做了很多好事。他們就是我們的守護神。”
藏漢之間,語言不通並不能影響與駐地藏民之間的魚水情深,官兵們利用語言翻譯機助力相互溝通,與藏民相互自我介紹,給藏民表演合唱歌曲《寸土不讓》、軍體拳、刺殺操,讓藏民體會邊疆戰士保衛祖國的堅定決心和信念。
“紅軍長征經過藏區時,藏族同胞主動把青稞、鹽和紅糖送給紅軍,並冒著生命危險運送糧食和物資……”在軍民學黨史主題活動現場,某合成營教導員王文卿講述藏民與紅軍***渡難關的難忘 歷史 ,讓官兵和村民深受感動。課後,藏民紛紛向子弟兵獻上哈達。
該師領導介紹,愛民助民是紅軍師部隊的優良傳統。此次結合黨史學習教育開展“愛民助民進藏家”活動,就是要傳承紅色基因,激發官兵服務人民、建功軍營的熱情。
部隊到哪裏,軍民***建的活動就開展到哪裏,這是紅軍師壹直以來傳承的優良傳統。
1996年4月,該師官兵參加國防光纜施工,施工地段自然環境惡劣、地質復雜,大部分為堅硬石質地、沙礫地、鹽堿蓋地等難以施工的土質。在艱苦卓絕的環境下,全師官兵有苦不言苦,每天工作14個小時以上,官兵們的手上打起了血泡,有的手指變形,連筷子都拿不住。
16次南北疆光纜施工、3次赴“死亡之海”羅布泊完成建設任務;幫扶青格達湖村、麗陽村等近10個村莊;部隊駐地周邊荒山披綠衣……“熱愛人民、甘於奉獻”的紅色基因在壹茬茬紅軍師官兵血脈中賡續傳承。陜甘革命時期,行軍打仗,他們嚴肅群眾紀律,不進院、不入戶、不擾民,離去時都要把老鄉的院子打掃幹凈,把百姓的水缸盛滿水、竈臺堆滿柴,深受群眾愛戴。駐紮少數民族地區,他們軍紀嚴明、秋毫不犯,“寧肯不睡覺、不進喇嘛廟”“葡萄架下不整冠、哈密瓜田不納履”折射出樸素的愛民情懷。
90年來,紅軍師戰鬥足跡遍布西部九省區,也把紅軍部隊的好作風傳遍西部大地。時至今日,這些好作風、好傳統在該師各級官兵的身上精準體現。
風雨多經誌彌堅,關山初度路猶長。新時代紅軍師官兵接過時代的接力棒,砥礪初心,矢誌開拓進取。近幾年,在該師黨委的領導下,脫貧攻堅、抗擊疫情、防汛救災等取得壹系列重大勝利,多名官兵被上級表彰為“擁政愛民模範”,多個連隊被駐地雙擁辦表彰為“擁政愛民模範單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