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引進物流管理概念的時間不長 ,許多企業對物流配送的認識程度不深 ,國內商業企業普遍缺乏對物流在經營戰略與戰術層次的綜合運作能力 ,體現在兩種不同的傾向:其壹是重前輕後;其二是盲目跟進。所謂重前輕後 ,是指許多連鎖零售企業不斷追求規模擴張 ,只重視前臺門店的擴張 ,忽視了物流配送體系的建設 ,從而導致了後臺物流系統的構築及管理出現越來越多的問題,雖然前臺店鋪數量不斷增長 ,企業總利潤卻在不斷下降。所謂盲目跟進 ,是指目前壹些大型連鎖零售企業紛紛熱衷於建立自己的物流配送體系。在“肥水不流外人田” 思想的支配下 ,壹些在物流方面毫無擅長的連鎖零售企業開始自辦物流。零售企業自辦物流 ,在倉儲、 運輸、 勞動力、 設備等方面的直接投入浩大 ,場地、 設備的運營、 保養費用以及商品周轉占用資金等直接增加了企業的經營成本。由於零售企業主要業務集中於市場營銷 ,對儲運業務了解不多 ,加上市場的波動性 ,使各個企業分散的儲運資源利用率不高 ,整體物流環節效率低下 ,進壹步造成企業總體的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二)與供應商的合作機制失效。
我國零售企業和供應商的關系緊張 ,有效的合作機制在他們之間難以形成。
1.在利益方面。目前 ,我國零售企業的盈利模式大多處於第二階段 — — — 向供應商要利潤。零售企業往往無休止地追求自己單方面利益的最大化 ,忽視了與供應商風險***擔 ,利益***享 ,爭取“ 雙贏 ” 的戰略協作關系。壹方面盡力壓低進價;壹方面為了獲利拼命積壓上遊供應商的利潤空間 ,向供應商索取名目繁多的各種費用 ,包括進場費、 促銷費、 廣告費、 通道費等 ,並采取拖延貨款、 壓占供應商流通資金等違規做法。雙方不是正和博弈的雙贏關系 ,而是“ 妳死我活 ” 的針鋒相對。
2.在誠信方面。由於相關法規制定的不健全、 市場監管力度不夠等多方面原因,我國零售企業和供應商之間在誠信方面存在壹些問題。 “ 華榕超市事件 ” 就是壹個典型案例,曾兩次進入“ 中國連鎖商業企業百強” 的華榕超市是當年福建最大的連鎖商業企業。然而,在 2001年末,華榕超市卻出現了高達5, 500多萬元的凈債務,其中欠供應商債務達 4, 200萬元,瀕臨破產。面對這壹形勢,供應商們警覺起來,很快壹些地區便相繼發生供應商逼債、 砸碎商場玻璃門窗的事件,接下來,加盟華榕的多家超市相繼關門,最終導致了 2002年華榕超市的倒閉。這壹事件反映了零售企業對供應商的誠信的重要性。
(三)統壹配送效率不高。
目前我國零售業的統壹配送效率不高,不少零售業的倉庫和車輛沒有得到有效的利用,車輛空載率普遍較高,商品的在庫周轉期過長。據有關機構對內地16家比較成功的連鎖企業的調查表明,沒有壹個企業的配送中心對各分店經營的所有商品實行 100%的統壹配送,最好的也只達到 80%~90%。而且,我國零售企業的配送規模普遍較小,已經建成並投入運營的絕大多數配送中心也未達到經濟配送的規模,其中約 60%的人員和設施處於閑置狀態。
(四)信息***享程度較低。
零售企業與供應商以及零售企
業內各部門的信息***享非常重要 ,我國的現狀卻令人擔憂。許多零售企業把已經掌握的信息作為私有財產 ,不與供應商***享 ,使得供應商無法獲得零售企業的庫存和銷售信息 ,導致商品成本提高 ,零售企業的商品競爭力也就降低了。
三、 我國連鎖零售企業改善物流配送的有效對策
(壹)提高對物流管理的認識。
現階段 ,我國企業必須重新樹立物流觀念 ,充分認識到物流對於企業的戰略地位。首先 ,企業要加強物流的地位 ,將其真正擺到企業“第三利潤源 ” 的位置上加以對待。其次 ,要充分樹立服務的觀念 ,樹立客戶需求至上的理念 ,處理好企業物流與用戶的關系。這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壹是加強兩者的溝通和協調 ,通過利潤分享、 市場開拓和信息傳遞等手段 ,使兩者成為戰略合作夥伴關系。二是構建企業物流與用戶的信息網絡設施 ,達到點與面的合理結合 ,提高供應鏈之間網絡化性能 ,保證企業物流與用戶之間信息暢通 ,加快對市場的反應速度。三是增加企業物流基礎設施的合理投入 ,進而降低物流成本。四是要加強對物流新知識、 新技術的學習 ,了解物流管理的發展趨勢和方向 ,重視物流人才的引進和培養。
(二)加強與供應商的戰略合作。
為了提高物流效率,連鎖企業物流管理已不再局限於企業內部,而是延伸至整個供應鏈,通過和鏈上夥伴的戰略合作,提高自己的物流管理水平。在建立新型的物流供應鏈戰略合作方面采用的典型方法有兩種: ECR (Efficient Consumer Res ponse)也就是效率型消費者對應, ECR作為壹個供應鏈管理系統需要把市場營銷、 物流管理、信息技術和組織革新技術有機結合起來,以實現其目標,即實現低成本的流通、 基礎關聯設施的建設、 消除組織間的隔閡及協調合作以滿足消費者需要;QR (Quick Res ponse)也就是快速反應,它是指通過零售商和生產廠家建立良好的夥伴關系,利用 ED I等信息技術,進行銷售時點以及訂貨補充等經營信息的交換,用多頻度、 小數量配送方式連續補充商品,用來實現銷售額增長、 客戶服務的最佳化以及庫存量、 商品缺貨、 商品風險和減價最小化的目標的壹個物流管理系統模式。
(三 )確定合適的物流配送模式。
物流配送是連鎖零售企業物流管理中關鍵的環節 ,如今流行的配送模式有自營配送、***同配送和第三方物流。三種配送模式各有特色 ,連鎖零售企業應從物流對企業成功的關鍵性和自身經營物流能力等角度 ,決定企業采用何種模式 ,是自營物流還是利用供應商或借助於第三方的社會物流 ,或者某些環節使用企業自營物流 ,另壹些環節采用其他物流模式 ,所有這些並無定式 ,關鍵是要符合企業自身的實際情況。
(四 )提高企業物流信息化水平。
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現代高新技術改變了傳統的物流作業模式 ,拓展了以時間和空間為基本條件的物流運作範疇 ,為現代物流的實現提供了基礎 ,在提高零售企業物流信息化水平的過程中 ,應當把握以下三個基本原則:
1.實用性原則。應用信息技術並非越新越復雜越好 ,而應以實用為首要原則。我國零售企業應量力而行 ,因為信息技術的投入使用意味著企業高額資金的支出 ,伴隨著巨大的財務風險 ,產生很強的流通資金約束力 ,還要占據壹定的設施、 設備、 專業人員對其容納、 對接及日常運行進行看管維護。所以 ,我國零售企業壹定要選用跟自身匹配的信息技術。
2.循序漸進原則。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基礎 ,是零售企業物流配送系統的核心之壹。由於我國的零售企業和廣大消費者所處的環境差異較大 ,因此零售企業物流配送系統的信息化不能追求單壹模式。應根據我國社會信息化的發展進程 ,針對不同的用戶環境 ,采取高、 中、 低級 (寬帶、 無線、 撥號、 電話、 傳真 )的多種信息化手段和技術逐步實現物流配送的信息化。因此 ,對零售企業來說 ,要對信息技術進行不斷的改造和升級 ,並保持持續的投入。
3.兼容性原則。在我國企業信息化發展處於初級階段 ,盡管壹些零售企業已經進行了程度不同的信息化建設 ,但由於系統建設受“ 大而全 ” 方案指導思想的制約 ,使壹些信息系統在企業內部實現了信息***享 ,但對外還較為封閉 ,形成壹個個信息孤島 ,在 Internet日益普及的時代 ,這樣的信息化系統在物流配送過程中將會出現互聯互通困難 ,從而造成信息不通暢 ,影響配送業務的進行。因此 ,實現物流信息化壹定要註意企業內各部門間的兼容性以及與供應商的信息系統的兼容性 ,否則信息化的優勢將無法發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