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青瓦如鱗——武山臺兒村手工瓦的制作

青瓦如鱗——武山臺兒村手工瓦的制作

自我記事起,我們臺兒村人大多以燒瓦燒磚為業。農業社的時候,全莊壹個窯,壹莊人分工協作,***同生產。分產到戶後,以自願組合的形式,或者五戶人家,或者六戶人家組成壹個團隊,燒壹個窯。所以,我們村手工瓦的制作,是有歷史的,能代表武山傳統手工瓦的制作工藝。

窯場壹般選在向陽、寬敞、順風利水的地方。大體布局是瓦窯占壹邊,曬場在中間,庫房、泥房占壹邊。瓦窯、曬場、庫房、泥房是必不可少的,窯場的格局可以變,但這幾樣東西不能少。就近窯場的地方,還得有壹蓄水的澇壩,平時將雨水、溝溝渠渠裏的水蓄在裏面,再用木桶壹擔壹擔挑到窯場。

我們村把制作手工瓦的過程叫“泥瓦”,這裏的“泥”,是個動詞,是制作的意思。

泥瓦時先要選土,和泥,踏泥,割泥。土很關鍵,泥瓦不用崖墼子,不用沙土,不用房子或墻倒掉後的殘土。用的是從地裏剛挖出來的、潮濕的、疏松的、不含雜質的黃土。用背鬥將土背到曬場,揀出石子、瓦片、崖墼子,加水,用鐵鍬不停地翻攪,和成泥。泥和勻後,鏟進泥房。壹次得和滿滿壹房子泥。進了泥房,得“踏泥”,土話叫“插泥”。男人們卷起褲筒,光著腳,不停地在泥巴上反復踩踏。踩踏兩天後,泥巴中的空氣排出,泥巴壹團壹團,變得像發酵好的面團壹樣粘稠柔軟。接下來將踩踏好的泥巴壹團壹團堆起來,壹層壹層碼成泥墻。這得有技術,幾個人碼泥,壹個人專門在泥墻上來來回回反復踩踏,壹定要將泥墻踩實壓緊。泥墻碼好後,開始“割泥”。用細鋼絲做成的大鋼絲弓,將泥墻前後左右上面多余的泥巴統統勒割下來。割好後,用手蘸水,將各個面抹平。做好的泥墻,厚約壹尺,方方正正,齊齊整整,是壹個棱角分明的長方體。用塑料或者濕布苫住,以免水分蒸發,變幹變硬。

泥墻碼好,進入制作環節:拉坯,上坯,整型,卸胚。拉坯是第壹步。將小號的鋼絲弓平放在泥墻上,從左到右拉過去,便勒割下來壹塊厚約壹公分,寬約壹尺,長約兩尺的泥坯。泥墻長的話,壹次可以拉這樣的兩塊或三塊泥坯。將拉好的泥坯裹到紮子上,這個過程叫“上泥坯”,也叫"上坯”。紮子是套在輪子上由木頭曲成的做瓦坯用的圓筒,是做瓦坯的模具,可開可合,彈性好。紮子上有縫,接縫處上端有兩個手柄。手柄是個暗扣,兩個手柄壹個向內壹個向外壹按,紮子就錯開了,錯合成壹個小圓,向兩邊壹拉,就撐開成壹個圓筒。紮子外側有四條凸起的直線,將壹個圓筒均勻分成四份。輪子是壹個木頭制成的圓桶,安在下面圓形的鐵片轉盤上,可以自由轉動。紮子上還需要套壹層布,叫“瓦布”。瓦布是由白帆布做成的圓筒,襯在泥坯與紮子中間,防止粘連,容易取下。瓦布用壹次洗壹次。上坯時先在撐開的紮子上套上瓦布,再將紮子套到輪子上,把拉好的泥坯裹到紮子上,裹成壹個圓泥筒,接頭處用泥巴壓緊按牢,瓦坯初步成型。瓦坯成型後還需整型。用兩個木拍子均勻拍打瓦坯,使之勻速轉動。木拍子是長條形的木板,比壹塊瓦稍長壹點,內側有豎著的凹槽,中間有手柄。木拍子用來拍打瓦坯,使瓦坯厚薄均勻,瓷實牢靠。瓦坯拍打瓷實後,壹手握著紮子上的手柄轉動輪子,壹手拿起木抹子,按在瓦坯上,將瓦坯表面抹平。放下木抹子,拿起標桿。標桿長度與瓦片長度相同,壹端帶著壹根鐵釘,釘子長度與瓦片厚度相同,釘子與標桿垂直。將標桿有釘子的壹端朝上,靠在瓦坯上,轉動輪子,將瓦坯上端多余的部分割去。割好的瓦坯表面抹點水,鐵抹子輕輕按在瓦坯上,用相同的方法轉動輪子。最後將食指放在上端標桿切過的地方,轉動輪子,輕輕將多余的泥渣捋去。木拍子,木抹子,鐵抹子,標桿中間都略微凹下去壹點,略微帶點弧度,弧度相同。這樣做成的瓦坯,中間略厚壹點。瓦坯完成後,提起紮子,放到平整的曬場上。曬場上撒層薄薄的草木灰或幹土,防止瓦坯與地面粘連。松動紮子暗扣,將紮子提起,卸下瓦坯。這壹過程叫“卸坯”。至此,壹個瓦坯完全成型。

接下來扯瓦布,正型,鉤縫,磕瓦。剛做好的瓦坯晾曬兩三小時,約摸表面的水分蒸發後,從內側扯下瓦布。再晾曬壹小會兒,晴天大概十分鐘,陰天壹小時。緊接著正型,將歪了的、扁了的瓦坯正壹下。找個圓溜溜的陶罐,肚子要比瓦坯口略大,陶罐口拴兩根鐵絲,做個長手柄。左手提起陶罐,放進瓦坯口內,陶罐肚子靠實撐圓瓦坯口。右手拿根平整的木頭板子,沿著瓦坯的外側輕輕拍打壹圈。晾曬壹小時後,將瓦坯翻過來,上面朝下,底子朝上,用相同的方法再拍壹遍,瓦坯正型完成。正完型後緊接著鉤縫。鉤縫有專門的工具:襯板子與鉤縫針。襯板子是壹塊窄木板,棍子壹端與棍子垂直釘根細釘,便是鉤縫針,針比瓦片的厚度短,防止鉤透。左手拿襯板子,右手提鉤縫針,襯板子貼到瓦坯內側,順著紮子上凸起的線在瓦坯內側留下的四條凹槽分別鉤壹下。熟練後的工人不用襯板子,順著凹槽直接壹鉤,鉤出的線很直。晾曬兩三天,等瓦坯完全幹透後,進行最後壹道工序——磕瓦。左手托瓦坯,右手在瓦坯外側輕輕拍打兩下,瓦坯如壹朵花,順著鉤開的瓦縫先裂成兩個半圓,壹掰,掰成四塊瓦片,整齊重疊在手中。這壹過程壹氣呵成。磕好的瓦片壹層壹層碼在庫房中,等待進窯燒制。

我們村的窯以泥瓦為主,也捎帶著泥磚。

泥磚有專門的磚模子,比泥瓦簡單得多。磚模子木頭制成,長方形,分三格或四格,每壹格大小與成品磚相同。磚模子裏撒上草木灰,踏好的泥壹團壹團摔填進磚模子,按緊壓實,表面用木板摑平。扛到曬場上,往地上壹扣,取下磚模子,大功告成。壹次只能生產三塊或四塊磚,多了人扛不動。如果人有大力氣的話,釘個大點的模子,壹次生產幾十塊幾百塊磚都不成問題。

瓦與磚制作完後,庫房滿了,泥房空了,曬場閑了。接下來開始收草。我們村燒窯用的是麥草,燒壹窯磚瓦要許多麥草。附近的村民有需要瓦的,自己將麥草壹捆壹捆背來,過完秤,計上數目,堆在曬場上,用草換瓦。草不夠時,得掏錢買草,買來的草需要自己去背。壹捆壹捆的麥草從四面八方背回來,堆在曬場上,曬場成了草場。

草收夠了,接下來裝窯,燒窯,加窯頂,封窯,滲窯,出窯。裝窯最有難度。瓦與磚壹起燒,磚與瓦壹層壹層,壹圈壹圈碼起來,整齊有序。層與層之間,行與行之間,要留開火道,能讓火舌在磚瓦間任意遊走,將每壹塊磚每壹片瓦都燒熟。壹個窯有三個煙筒,專門走煙。窯頂要留開,壹般留壹個井口大的洞口。燒窯點火時要殺雞祭窯,祈求神靈保佑。燒窯的計時單位是“火”,燒壹天壹夜為壹個火。壹般情況,壹次燒兩萬塊瓦的窯燒四個火,即燒四天四夜,壹次燒六萬塊瓦的窯燒六個火。窯壹旦點火後,火不能熄,白天黑夜,換班燒。燒窯最難的地方在看藍火,要根據藍火加窯頂。壹般燒完兩個火後,窯內火焰的顏色由紅逐漸轉藍,整個瓦窯如壹個剛出鍋的大饅頭,熱氣騰騰。待到窯內完全成藍火,藍紫色的火焰水波壹樣,從上往下壹波接壹波,源源不斷地倒漫下來時,開始加窯頂。往窯頂上井口大的圓洞內抹泥巴,從下往上抹,壹天抹壹圈。到最後壹天,只留壹個茶盅口粗的“氣眼”。接著熄火封窯。將窯門與煙筒用墼子砌上,再用泥巴抹嚴實,不能漏氣。最後往窯頂留的氣眼上倒壹背鬥蓬松的濕土,將窯頂做成壹個圓圓的小池,開始滲窯。順著盤在窯身上的小路將水壹擔接壹擔挑到窯頂,壹桶壹桶倒進小池,壹滴壹滴滲入窯內。燒多少天,得滲多少天。窯滲不透,燒出來的瓦是土黃的,橙色的,紅的,品相不好,不熟。窯滲好後,出窯。打開窯門,冒著滾燙的空氣,將滾燙的磚瓦背到曬場上,挑選,買賣,分發。

燒制好的瓦是青瓦,磚是青磚,青灰色,古樸、大氣、厚重、堅硬,百年不爛,千年不腐,經久耐用。

壹塊瓦片,既經歷了火與水的淬煉,更凝聚著泥瓦人的汗水與心血,走過壹道道復雜的工序,才能完成由土到陶的轉變。這些瓦片,不僅能遮風擋雨,大庇天下百姓俱歡顏,有些更成為藝術珍品,在燦若星辰的文化長河中熠熠生輝。

  • 上一篇:陜西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第三批非物質文化遺產
  • 下一篇:韓山師範學院招生辦號碼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