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青銅器是何時產生的呢?

青銅器是何時產生的呢?

中國青銅器的產生很早,甘肅東鄉林家馬家窯遺址出土的壹件距今5000年的單範鑄造的銅刀,是迄今發現最早的青銅器物。幾千年來,中國的匠師們積累了精湛的青銅器制造技藝,中國青銅器的工藝、形制、紋飾形成了獨特的風格。

新石器時代晚期,壹些考古文化已經進入銅石並用的時代,為青銅器的發展提供了種種前提條件。除了冶鑄技術的準備外,青銅器的藝術因素也可以在新石器時代晚期的石器、陶器、玉器等工藝裏找到前身。例如青銅器中工具和兵器的形制大都源於石器,而青銅器中容器的造型則多來自陶器,青銅鼎、鬲、爵等均有其陶器原型。青銅器紋飾也是如此。例如,最著名的青銅器紋飾饕餮紋可以從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玉器中找到淵源。介於龍山文化和商文化的二裏頭文化,已經屬於青銅器時代。二裏頭的青銅器類型除了工具、兵器、飾物之外,還出現了合範制作的容器以及引人註目的綠松石鑲嵌技藝。

天然的銅是紅色的,故名紅銅。青銅是紅銅與錫、鉛等化學元素的合金,顏色灰青,因而得名青銅。《荀子·疆國篇》中“刑範正,金錫美,工冶巧,火齊得”記載的正是青銅器的制造工藝。制作青銅器有煉礦、制範、熔鑄、修整等工藝過程。青銅器的制作由冷煆發展為蓮鶴方壺熔鑄,由單範制作簡單的工具發展到合範制作容器,在工藝上是很大的飛躍。制範有陶範法和失蠟法之分:陶範法根據器形要求用泥塑出內外模子,外範和內範之間的距離就是器壁的厚度;失蠟法是用蠟制作器物模型,反復淋細泥至壹定的厚度,待泥幹後加熱使蠟熔化流出再澆註銅液。失蠟法創始於春秋戰國時期,可以澆鑄復雜多樣的青銅器,壹直沿用至今。

《考工記》中提出的“金有六齊”就是青銅器的六種原料配比標準,這是世界上最早的關於鑄造青銅器所用合金成分比例的明確記載。青銅器具有熔點低、硬度高等優點,不同用途的器物,所用的“齊”(通“劑”,即配比)是不同的。例如“六分其金而錫居其壹,謂之鐘鼎之齊;五分其金而錫居其壹,謂之斧斤之齊”,這商代司母戊大方鼎樣就使鐘鼎具有輝煌的色澤,而斧斤具有了堅韌的特性。

商代後期是中國青銅器發展史上的第壹個高峰,生產中心在河南安陽的殷墟。商代前期青銅器的裝飾比較簡單,多為單層組織,後期裝飾精細復雜,出現了多層花紋,具有繁縟、富麗、神秘的風格。商代青銅器紋飾多流行想象的神話性動物紋,具有神秘、莊嚴的氣氛。這與商人尚鬼的宗教意識以及商代青銅器主要作為祭祀用有關。主要紋樣是饕餮紋,其特征是壹個正面的獸頭,以豎直的鼻梁作為中線,形成對稱的構圖,多裝飾在器物的主要部位。

商代多鑄作大型器物,著名的司母戊大方鼎就是這壹時期的典型作品。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長110厘米,寬78厘米,重量達875公斤,是迄今為止最大的青銅器。鼎身兩側以獸面紋和夔紋裝飾邊緣,中間樸素無紋,產生對比的藝術效果。整個鼎形制渾厚雄偉,莊重瑰麗,人站在它面前,會感受到壹種力量,受到某種震撼,它的形象往往作為中國古代文明的象征而出現。由於鼎體大厚重,必須采用鼎足朝上的澆鑄方法,中空的鼎耳是接鑄的。澆鑄這個大鼎至少需要壹二百工匠密切配合,同時操作,再加上運輸、燒炭等,需要組織人員二三百人。由此可見當時青銅工藝的規模之大、水平之高。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應用失去了祭祀和禮器的特性,而向生活日用器具發展,重視鐘鳴鼎食的組合,以實用為主的小型器物越來越受到歡迎。原有的器形也進壹步加強了實用功能,例如春秋晚期的鼎,蓋上的三個環耳使蓋翻過來時仍可當作盤使用。其裝飾題材的神秘氣氛逐步淡化,傳統的動物圖案逐漸抽象化,演變為幾何紋樣,並新增了宴樂、射獵、戰爭等反映社會生活的現實題材。河南新鄭出土的春秋中期的蓮鶴方壺,以龍為耳,以獸為足,蓋上有兩層向外張開的蓮瓣,蓮瓣中有壹立鶴展翅欲飛,開創了清新瑰麗的時代新風格。戰國時期中山國(今河北省中南部)出土的十五連盞銅燈,以樹幹為燈桿,設置十五個燈盞,壹群形態各異的猴子穿插於樹幹間,甚是生動可愛。

春秋戰國時期,青銅器的制作達到了歷史的最高水平,不僅創造出分鑄和失蠟法,而且采用了焊接、鑲嵌等新技術、新工藝,使青銅器更加豐富多彩。尤其是戰國後期銳利鐵器的使用使青銅器的裝飾從印紋發展為劃紋,線條細如發絲。利用金銀錯(或稱“錯金銀”)工藝,可在陰紋上鑲嵌紅銅、金銀絲或金銀片,組成各種纖細華美的圖案。1965年在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戰國時期的宴樂漁獵攻戰壺,是金銀錯工藝的代表作品。此壺以帶狀分割的方法表現采桑、射擊、狩獵、宴飲、奏樂、歌舞、攻防戰等不同場景,以三角形的連續卷雲紋分割每層圖案,使整個構圖既變化又統壹。戰國以後,由於冶鐵技術的發展、陶瓷工藝的提高、漆器的開始興起,青銅器逐漸退出中國傳統工藝的主流舞臺。

雖然青銅器的制作逐漸衰落,但是銅鏡作為壹個獨特的青銅工藝品種,繼續發展了數百年。銅鏡用於梳妝照面,之後又被借以照妖辟邪,其工藝發展經歷了幾次較為興盛的時期。例如戰國鏡、漢鏡、唐鏡和宋鏡,樣式豐富,制作精巧,具有很高的裝飾性。唐代還形成了以銅鏡作為獻禮和饋贈的社會風尚。據《唐書·禮樂誌》記載,盛唐時期定八月初五玄宗的生日為“千秋節”,群臣獻甘露壽酒,並以銅鏡作為祝壽或互贈的禮物。這種社會風尚促進了銅鏡的發展,唐鏡形成了裝飾精美、豐富多彩的獨特風格,其裝飾紋樣包含了四神紋、十二生肖紋、瑞獸紋、花鳥紋、人物紋、八卦紋等多種,生動活潑,富有變化。

以1969年甘肅武威出土的銅馬群中的馬踏飛燕為代表,漢代產生了壹批優秀的青銅雕塑品。馬踏飛燕表現了壹匹駿馬擡頭揚尾,三足騰空,以全身之力用右後腿踏著飛燕飛奔的情形,具有非凡的想象力。漢代銅燈式樣甚多,制作精美,而且合乎科學原理。最著名的是河北滿城出土的長信宮燈,優美的跪坐仕女,左手托燈,右手提燈罩,以手袖為虹管,將油煙吸入體內,圓形的燈體有兩塊瓦狀的燈罩,可以隨意調節燈光的方向。其設計之巧妙,工藝之精巧,體現了實用與美觀的高度統壹。

  • 上一篇:家族式的企業怎樣才能管理的更好,更具市場競爭力
  • 下一篇:魚缸怎麽畫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