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蘆笙制作技藝是苗族最早的樂器,蘆笙曲調是苗族最早的音樂之壹。
1、工藝特征:
苗族傳統蘆笙,為六管蘆笙,沿用中國傳統的五聲音階。響銅簧片氣鳴發音,其音準的高低,全憑制作工匠特有的辨音能力來確定,他們手工制作的簧片,就能夠使所有的主奏蘆笙的音準絕對相同;每組5—7支蘆笙合奏,也符合和聲學原理。
苗族蘆笙由吹管、音鬥、笙管和簧片等各個不同的部位所組成。這些構件主要是用蘆笙竹(苗族地區的漢語方言中有的亦稱之為苦竹)、無結逢的杉木樹心和經過加工後的鋼片等制成。 ?
2、傳承價值:
樂舞文化:蘆笙作為作樂樂器,最先開始賦予其奏樂功能,致使形成獨特的樂舞文化。蘆笙舞蹈成為中國舞蹈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中國舞蹈花園中的壹朵奇葩。
非遺文化與工藝流程:
非遺文化:
苗族最早的樂器是蘆笙,戴進權《苗族蘆笙的起源淺析》,則從苗族日常習作的歷史演變,從苗族風俗、語言、民間音樂等方面進行研究。蘆笙源於禾桿笛,後逐步演變而來。
工藝流程:
苗族蘆笙制作技藝有幾十道工序,制作藝人使用刮、削、通、打、錘、夾、鉆等相關工具,壹般經過選料、烤料、打制簧片、制作竹木部件、裝簧片和定音等主要工藝流程,特別是削制吹管、***鳴筒和打磨簧片,全憑手感來嚴格掌握每個環節的輕重度,其中最關健的是打磨簧片和定音。
簧片縫隙的寬度和簧片的音色決定了芒筒蘆笙質量的好或次,因此需要有非常熟練且經驗豐富的藝人全靠眼睛看和耳朵聽來保障,有人把這個特殊工藝稱之為視聽藝術,通常壹套八支芒筒蘆笙的制作周期近20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