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韓國也過年,他們在春節裏,有哪些風俗和我們相似;還有壹些風俗和我們不同? 內容簡短小兔在這謝過了

韓國也過年,他們在春節裏,有哪些風俗和我們相似;還有壹些風俗和我們不同? 內容簡短小兔在這謝過了

國的漢文化很早就傳到了朝鮮半島,中韓兩國有著歷史悠久的文化交流,受此影響,韓國的傳統風俗很多與中國相同,但在中國文化與韓國人的生活習慣、思維方式相結合的過程中,又形成了許多具有本國特色的風俗習慣。農歷春節在韓國和中國的傳統節日中都是最隆重、最重要的節日之壹,是家人團聚、***享天倫的節日,本文將對中韓春節的由來、風俗、食俗等方面分別進行比較,探討中韓春節的異同。

壹、韓中春節的由來

韓國把農歷的壹月壹日稱作“舍爾”,史上並無明確記載正月初壹從何時開始成為韓國的節日,《高麗史》有記載春節是“九大俗節”之壹,朝鮮時期春節與寒食(冬至後的第105天)、端午、中秋被壹起被稱作四大節日。春節的傳統風俗早在三國時期就已經存在,到了高麗時期趨於多樣化,並壹直沿襲至朝鮮時期。但事實上,今天我們所說的春節及其他各月份的風俗在韓國得以根深蒂固是到了高麗時期,春節的風俗也受到各時期宗教的影響,高麗時期形成了“八關會”、“燃燈會”等佛教的風俗盛行,而到了朝鮮時代,重視祭祖等春節祭禮的儒教風俗則占了上風。春節又被稱作“慎日”,意為要謹言慎行,因為壹年的運氣都取決於新年的第壹天,所以務必謹言慎行以求避邪招福。

在中國,春節是三千年來民間最隆重,最熱鬧的壹個古老節日。公元前104年,司馬遷創造了太初歷,把正月定為歲首,正月的第壹天稱作“元旦”,從那時起就形成了把農歷正月當作節日的傳統,春節在過去又被稱作過為元日、元首、新元等。辛亥革命後,1912年中國開始改用陽歷,把陽歷壹月壹日稱為“元旦”,而農歷正月初壹則被改稱為“春節”,但數千年的傳統風俗使得農歷的新年比陽歷的新年更受重視。

二、韓中春節的食俗

飲食文化包含著飲食習慣等諸多要素,每個要素都和各民族的自然條件、社會經濟環境、民族特點有著密切的聯系,在韓國,春節所吃的食物被統稱為“歲餐”,喝的酒稱作“歲酒”。“歲餐”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年糕。大年初壹早晨用白色的年糕片做湯來吃。圓圓的年糕片象征著太陽,反映了韓國人自古以來對太陽的崇拜。吃年糕湯的風俗在崔南善的《朝鮮常食》當中有所闡釋,即新年從白色的食物開始包含著天地萬物新生的宗教含義。正月初壹吃的年糕湯又被叫做“添歲餅”,吃年糕湯也象征又長了壹歲,因此韓國人有時在問人年齡時,不問“妳多大了?”,而是問“妳吃了多少碗年糕湯了?”可見吃年糕湯是韓國極其普遍的新年風俗。

此外,韓國人在春節不溫酒喝,而是要喝涼的酒,據說喝涼的酒有著迎接春天的意義。韓國人正月初壹祭祖、拜年後要先喝椒柏酒和屠蘇酒,屠蘇酒是多種藥材入酒釀制而成,人們認為喝了這種酒會不生病痛以求健康平安,飲屠蘇酒這種風俗是同中國相同的。

中國有著“民以食為天”的飲食文化,從南北朝時期到宋代,中國的揚子江流域都有著喝屠蘇酒、柏葉酒的習慣,人們認為喝屠蘇酒有預防傳染病的功效,而喝柏葉酒會長壽,傳說屠蘇酒是漢末名醫華佗創制而成,除夕進飲,可預防瘟疫,古時飲屠蘇酒,蘇軾的《除日》中“年年最後飲屠蘇,不覺年來七十余”,說的正是這種風俗。明清以來北方和南方的風俗明顯不同,北方在除夕夜晚上要包餃子吃,餃子在中國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到如今也是過年時必不可少的食品,餃子諧音“餃子”,有新舊交替之意,餃子形狀與元寶相似,所以又象征著招財進寶。而在南方過年要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湯圓,象征著壹家團圓,家庭和睦。年糕與“年高”同音,在中國年糕意味著新年大吉,生活越來越富裕。在這點上,可以看出中國的年糕和韓國的年糕在文化意味上的差異。

吃年夜飯是中國過年必不可少的,大年夜,豐盛的年菜擺滿壹桌,***吃團圓飯,辭舊迎新,合家團圓。餃子,元宵,面條,魚,雞,火鍋等都是年夜飯的食物,雞意為“吉祥”,魚意為“年年有余”,火鍋意為“紅紅火火”等等。

三、韓中新年的傳統娛樂遊戲

韓中兩國在春節的時候都有“守歲”的習俗,除夕夜全家團聚,整夜不眠以迎接新的壹年。根據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中國至少在南北朝時已有吃年夜飯的習俗,而守歲正是從吃年夜飯開始,這頓年夜飯要慢慢地吃,從掌燈時分入席,有的人家壹直要吃到深夜。而在韓國更有“除夕夜睡覺,眉毛會變白”的說法。

中國除了守歲,春節的時候還要張燈結彩,家家戶戶要在門上貼上大紅的春聯、“福”字,在墻上張貼年畫,燃放爆竹。這些都是韓國所沒有的習俗,在韓國有壹種習俗是把帶有“裝福”寓意的“福笊籬”送給別人或掛在家裏,也就是初壹早晨或者臘月三十過了午夜十二點,把用竹條編制的壹種笊籬掛在墻上,這種笊籬在韓國本是篩米的工具,這樣做有把不幸篩掉,而把好運留住的意思。其由來還有壹種傳說,相傳在正月初壹晚上會有壹個叫“夜光”的鬼出來偷鞋子,被偷走鞋子的人這壹年會走黴運,因此,人們當晚都會把鞋子從外面拿回到屋子裏,然後在門口放壹個篩子,這是因為夜光鬼會數著篩子上的洞壹直數到天亮而忘記了偷鞋子。

過春節的傳統同千百年來的農耕文化是有密切聯系的。辛勞耕作了壹年的人們,在新年初始用各種娛樂節目慶祝新年,消除勞作的辛苦。現在春節在韓中兩國都已經是公***假期,新春佳節,親戚好友互相登門拜訪,相邀飲酒娛樂。在中國,人們聚在壹起打撲克,在韓國,人們則聚在壹起打“畫圖”(與撲克類似的壹種娛樂項目),“尤茨”在韓國也很大眾化,參加遊戲的人分為兩種,輪流投擲四個木制的小板,按照壹定的規則評分以分勝負,尤茨還可以用來占蔔壹年的運氣。此外,在韓國春節比較有代表性的娛樂遊戲還有蹺蹺板、放風箏、蕩秋千等。放風箏從臘月三十開始到正月十五,正月十五那天的風箏叫做“厄鳶”,人們把風箏放飛到高處,然後把繩子剪斷,把壹年中可能發生的厄運全部放走,所以放風箏又叫“送厄”。

中國春節比較有代表性的傳統娛樂項目有燃放爆竹、舞獅子、耍龍燈等。爆竹是中國特有的,起源很早,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現如今人們除了辭舊迎新在春節燃放爆竹外,每逢喜事慶典都要放爆竹以示慶祝。舞獅子、耍龍燈是中國民間的春節傳統活動,表演時鑼鼓樂器伴奏,是我國人民喜聞樂見的壹種民間舞蹈,有著祈求豐年、風調雨順的意思。這也可以說是農耕文化的壹種產物。

四、韓中春節的禮俗

新春佳節,親朋好友互送祝福是韓中兩國都有的春節禮俗,中國稱為“拜年”,韓國稱為“歲拜”,晚輩要給長輩拜年,長輩則要給晚輩壓歲錢,親朋好友之間也要互贈禮品,逢人要說“新年好”、“恭喜發財”等吉祥的話。

祭祖在中韓兩國的春節禮俗中都占有重要的地位。通過對祖先的祭祀,以緬懷祖宗之德,承繼先人之誌,同時希望得到祖先的庇護,保佑後人諸事順利。在韓國,大年初壹各家庭成員要早早起床,身著韓服,參加祭祖。其祭祖程序嚴格,首先是在家祭拜祖宗的畫像,依次向祖先鞠躬磕頭,祈求祖宗創下的家業興旺發達。供桌的擺法也有嚴格的說法,供桌的第壹排要擺放水果,紅色的水果擺東邊,白色的水果擺西邊;第二排要擺放蔬菜類的供品;第三排擺放湯類,魚湯放東邊,肉湯放西邊,菜湯放中間;第四排擺放烤制或者煎制的東西;第五排擺放飯。祭祖,首先是在家祭拜祖宗的畫像,依次向祖先鞠躬磕頭,祈求祖宗創下的家業興旺發達。祭祖結束後,晚輩要向長輩行禮拜年,然後用祭祖用的歲餐作為早餐,吃過早餐後去其他親朋好友家裏拜年。

在中國,各地的祭祖形式各異,有的到祖墓拜祭,有的到宗祠拜祭,大多數的人是在家中設置祖先牌位,陳列供品,大年初壹早按長幼順序上香跪拜,祭祖的供品壹般有“三牲”——豬、雞、魚;四果——春夏秋冬的時令水果;清茶、飯菜與酒等。除了祭祖,中國還有在春節祭竈和供奉財神的習俗。

五、韓中春節的禁忌

正月是壹年之始,人們將它看作是新的壹年年運好壞的兆示期。因此,過年的時候中韓兩國都有壹些相關的禁忌。守歲也可以說是壹種禁忌,也就是除夕當晚不能睡覺。韓國春節時家有喪事或服三年喪的人不能拜年。韓語中“春節”除了表示新年的開始,還有“小心”的含義,除了拜訪鄰居,韓國人過春節壹般不外出,做任何事情也小心謹慎。

中國的春節也有各種的禁忌說法,例如,“禁掃”是春節的時候不能掃地,人們認為如果掃地會掃走好運、趕走財神。還有,過年的時候不能說“破”、“壞”、“沒”、“死”等不吉利的字眼,不能吃藥,否則會導致壹年從頭到底病疾纏身,吃藥不斷。

春節的風俗反映出兩國人民的生活面貌、民族信仰,以及繼承傳統歷史的優良傳統,盡管表現形式有所不同,但無論是在中國,還是韓國,春節的風俗的主要內容都是祈求新的壹年健康平安,生活幸福,值得壹提的是每逢春節,人們即使再忙都要回家過年,造成火車票和機票壹票難求的情形,這表明合家團圓在兩國春節風俗中占有極其重要的位置,這對忙碌的現代社會具有非常積極的意義。

  • 上一篇:霍元甲武校學費
  • 下一篇:風箏的制作骨架過程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