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流的熱潮”自90年代末,由中國媒體第壹次使用以來,在既往的數年間“韓流”這個詞匯已經成為了媒體常用菜單之壹。中華圈及東南亞各國,通過報紙和廣播電視知曉韓國的大眾文化後引起強烈的反響。韓劇在擁有十三億人口的中國幾乎婦孺皆知。如今,隨著韓國影視劇在中國及東南亞和世界其他國家和地區的普及,以韓國旅遊、購物、時裝、美容,以及其他韓國品牌為標誌的“新韓流”將伴隨“韓流”旅遊戰略實施而啟動。
壹、韓國文化與中國文化的關系
在韓流的發源地中國,大眾音樂和電視劇成為核心。韓國大眾音樂被中國人廣為知曉是通過“漢城音樂廳”的廣播。從1997年在中國開播的“漢城音樂廳”,在中國大城市通過FM介紹了韓國的名曲。從1998年酷龍的《弓大力夏巴拉》受歡迎開始,Babybox,SES,神話,李貞賢,HOT,NRG以及近期竄紅的寶兒等的舞曲音樂在中國的年輕人中引起了強烈反響。特別是2000年的HOT中國音樂會的成功和安在旭在中國主要城市舉行的10次音樂會等,使中國人強烈地意識到了韓國大眾音樂的存在。在國內甚至出現了“哈韓族”,“韓迷”等新詞,用來指稱陶醉於HOT等韓國舞曲而模仿韓國歌手的發型、服裝的青少年。韓國的舞曲使中國社會聽到了強有力的振動音。
二、韓劇對中國社會生活的影響
全國都在癡迷韓劇的事實通過2003年在北京和上海以2000余名市民為對象進行的問卷調查中得到了證實。尋問是否看過13篇在韓國最具人氣的電視劇時,回答收視過壹次以上的人的比例是:《藍色生死戀》最高為68%,《明朗少女成功記》較低為16.1%。這證明中國人通過電視、VCD、DVD等媒體,在相當程度的接觸韓國電視劇。引起註意的是中國人對韓國大眾文化的消費根據性別、年齡、收入而不同的事實。以上的問卷調查結果表明韓國電視劇是在女性當中、韓國音樂是在青少年人群當中特別受歡迎;而在
北京地區收入越少、在上海文化程度越低,韓國電視劇的收視率越高(李俊雄2004:296~297),而相比之下,北方比南方有更多的“韓流”追隨者。中國人頻繁接觸韓國電視劇的現象,也通過在中國國內所放映的海外電視劇中,韓國的作品所占比重高的事實得到了證實。2002年度中國的進口電視劇放映片數:以香港133部(占總數的40.7%)占第壹位,韓國67部
(20.5%)居第二位;進口電視劇放映頻道:韓國的《藍色生死戀》和《女主播的故事》在香港電視劇後占有第二,三位(楊英鈞(音譯).文玉彪(音譯).宋道英(音譯)2004:73)。韓國電視劇的好人氣,也反映在每片進口價格的上升上:1993年《黎明的眼睛》和《嫉妒》等劇每片賣了400美元,而2003年《四姊妹的故事》則賣了4000美元,而最近人氣電視劇價格更是高於6000美元。關於韓國大眾文化在亞洲各國倍受歡迎的理由有很多不同的解釋。有的看法強調韓國大眾文化本身的優勢如韓國歌手的唱功、有韻律的舞蹈、電視劇腳本的優秀構成、演員的魅力和演技等。有的則提出儒家文化的相近性,另外還有人從亞洲大眾文化市場的地域性角度進行解釋(趙韓慧貞(音譯)外,2003 )。
三、“韓流”的沖擊對中國文化發展的啟示
韓國大眾文化受歡迎的秘訣可能有多方面。但最可能的是:對改革開放以後向市場經濟急速轉換的中國當今社會的多種需求和矛盾,韓國大眾文化以比較華麗和精煉而可親的方式表現了出來。對暴露於資本主義的市場經濟和其物質萬能的消費文化中、處於諸多新的需求和矛盾中的中國人來說,動用華麗的道具來表現愛情與矛盾情節的韓國青春偶像劇和家庭電視劇有時會具有強烈的吸引力。尤其在偶像劇中其純粹而堅定的愛情、家庭劇中家庭成員之間溫暖的情感以有趣的故事情節來編織出來,這些都被認為是韓劇的亮點。
1·“韓流”的大背景是文化產業的世界化和地域化的巨大潮流。在追求利潤為目的的資本和商品的國際性移動加速化的今天,特別是在以東南亞地區為中心蓬勃發展的文化產業的交流和交易促使了韓流現象(請參考河鐘源(音譯).楊銀京(音譯)2002)。
中國從1980年開始了改革開放以後,以媒體產業為主的大眾文化市場迅速增長。其結果對香港、臺灣等中華圈及海外大眾文化的需求也在大大的增長。在這種形勢下自90年代後半期開始,韓劇和流行歌曲逐步進入中國市場,成為了韓流的始發點。在電視播放呈急速擴張的趨勢中,受觀眾喜歡的電視劇有了飛快的發展。在中國收視率最高的電視劇,在改革開放後呈現持續增長的勢頭。從國內電視劇制作的數量來看,從1980年的177集,到1998年的9327集,18年間增長了52倍之多。2002年中國國內拍攝的電視劇有489部,***達9005集。但這個程度的制作量遠不能滿足眾多頻道對電視劇播放的需求,所以中國的電視臺開始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海外電視劇的進口。
2·“韓流”是隨著這種文化商品市場的變化而產生的現象。因文化商品需求量猛增,當然質地優而價格廉的韓國文化商品開始在中國倍受歡迎。較西方和日本的作品價格低廉,又能提供現代音樂和舞蹈的、結構嚴密、演技優秀、畫面華麗的韓國流行音樂和電視劇,很受中國大眾的歡迎。韓國文化觀光部副部長裴鐘信最近在出席亞洲文化部長論壇時說:“中
韓兩國的價值觀念非常相近,所謂’韓流’實際上是在韓國文化中重新找到了中國的古典文化。”《大長今》在中國走紅,使得“韓流”再度在中國掀起了壹輪沖擊波。韓國文化為何擁有如此魅力,中國人壹直百思不得其解。現在,韓國文化官員的這番話,似乎告訴了我們答案:韓國文化在汲取中國古典文化的精髓後,融入了韓國自己的意蘊,然後才放射出無限的文化魅力。也就是說,“韓流”之所以在中國受歡迎,源於中韓文化同源,並且韓國人不諱言中國古典文學是源,韓國今天的包括電視劇在內的文化,不過是“流”而已。當然,人家這個“流”,因為是標準的“混血兒”,有兩國各自的文化精華作母乳,壹經問世,便所向披靡,同時折服了韓國和中國的觀眾。所謂奧秘,不過在於誰能較好地繼承並發揚漢文化,誰就占領了新時代的文化制高點而已。聽了裴鐘信先生的解釋,令人想到了壹個詞:反哺。漢文化的乳汁餵養了韓文化,韓文化在日臻完善之後,重新輪回中國,反哺中國。這種現象,符合世界文化交流的規律,不足為奇。我們所需要面對的是,在“韓流”沖擊波面前,不必自卑;該學習的時候,也不妨放下惟我獨尊的架子。研究韓流的成功之道,對中國當代文化的成熟,很有必要。
3·當代中國的文化現狀,就整體而言,媚外有余,尚古不足。即便尚古,照搬多於發揚,如此低級的“拿來”,和邯鄲學步沒有太多的差別。中國的文化工作者假如連自己本民族的傳統文化(即韓國人所說的中國古典文化)是什麽都說不出個子醜寅卯,或者說壹知半解,便忙著去“埋鍋造飯”,“烹飪”文化產品,嫌口味不佳,再弄點洋蔥、洋味精點綴,試想這樣的文化產品,中國文化的精華何在,外國文化的精華何在?假如只是個“大雜燴”,觀眾不叫好,就不能怪觀眾“崇洋媚外”了。缺少傳統文化的底蘊,缺乏當代精神的意蘊,可以說是當代中國文化產品的致命弱點了。自己祖先的東西都視而不見,偏偏留給韓國和日本人去“啃”,吃虧的到底是誰,現在應該不言自明了吧。能流傳到今天的傳統文化,其生命力不可謂不旺盛。我們若能真正把這些古典文化當作遺產好好繼承,相信她們融入到現代人的血液中後,煥發出異彩當不成問題。“漢流”湧入韓國、日本之時,也就是中華民族的古典文化課集體考試合格之時。壹個國家壹個民族的文化,並不是停滯不前的,而是壹個始終追尋新的目標,在追尋中不斷變化和發展的過程。相信,中國現代文化,會在其內部因素裂變的同時,在與周邊國家和其他民族的文化相互影響的過程中成熟發展起來。
四 韓流對中國大學的韓國語教育的影響
通過問卷調查,我們發現,他們中的不少人從小學時代就開始接觸韓流,這比人們預想的時間要早;大部分學生很喜歡韓國電影和
電視劇,並經常觀看,但對於韓國的流行歌曲,只有三分之壹的學生比較欣賞。這種現象可以解釋為,韓國電影和電視劇的內容本身針對成人觀眾
設計,而H.O.T、NAG、GOD、COOL、PLT等流行音樂幾乎都是以青少年為對象制作的。應該特別指出的是,很多學生並沒有盲目地“哈韓”,而是對韓流進行理性地吸收,在他們學習韓國語並選擇韓國語專業的過程中,理性分析也起主要作用。
調查表明,韓流給中國大陸高校的韓國語教育帶來了很多積極的影響。這個結論在目前的韓國語專業在校生的入學考試專業選擇,他們學習韓國語的動機中的以留學韓國為目的和僅出於對韓國的好感,以及對韓國語專業選擇的滿意程度等方面得到了如實地體現。當然,之所以出現這種局面,其原因不僅僅在於受到韓流的影響,韓國企業進入中國令就業形勢良好等變量的作用也不可忽視。
“韓流”是壹種潮流。“潮流”既可以是持久的,也可以是暫時的。韓流究竟是會持久存在,還是它也僅僅是壹種暫時的現象,這個問題還待留後觀察。因為韓流的生死存亡與韓流自身的發展狀況及青少年的成長有密切的聯系,而韓流自身的變化和青少年的生長過程都充滿了變數。
參考文獻:
金賢美·“韓流”話語中的欲望及現實·2002《當代批評》19號,216~233頁·
楊銀京·關於東亞偶像劇流通的文化相近性研究·《放送研究》2003年夏季號,197~220頁·
河鐘源、楊銀京·東亞電視的地域化與韓流·《放送研究》2002年冬季號,67~103頁·
韓洪錫·中國大眾文化市場的形成及對外國大眾文化的接受:以“韓流”發生的時代背景為中心
金秉運.韓流熱潮與中國大學的韓國語教育 黑龍江民族叢刊(雙月刊)2008年第4期(總第10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