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龍舟競渡 順德的龍舟競渡自古有名。清初屈大均《廣東新語·舟語》載:“順德龍江,歲五六月鬥龍船。鬥之日,以江身之不大不小、其水直而不灣環者為龍船場。……鬥得全勝還埠,則廣召親朋宴飲,其埠必年豐人樂、貿易以饒雲。”實則全縣各鄉堡都興行劃龍船,現今市博物館尚存康熙年間杏壇北水村“壓盡群龍”石匾。龍舟分“遊龍”和“賽龍”兩種:“遊龍”體積大,裝飾美觀,稱“龍船”,重在遊弋展示服飾旗鼓助興;“賽龍”體積小,稱“龍艇”,從三橈至十五橈不等,重在競劃速。 2.“龍舟”說唱 “龍舟”說唱是壹種民間說唱藝術。起源於清代,20世紀50年代前流行於縣境及廣州方言地區,以順德腔為正宗。藝人多在茶樓,鄉渡和分村大榕樹下賣唱。手持壹具木雕小龍船作道具,胸前持小鑼小鼓。邊唱邊敲,內容多為諧趣故事及平安祝頌語。辛亥革命和抗日戰爭時期,“龍舟”被應用於社會宣傳,藝人所編寫的反清、抗日及控訴“三害”(吸毒、賭博、嫖妓)等長篇唱詞,產生廣泛的社會影響。 觀音開庫 每年的農歷正月二十六日子夜,民間的“觀音開庫”日,容桂白蓮池觀音堂、龍江鎮錦屏山的紫雲閣和龍江鎮龍峰山的觀音閣前都會舉行壹年壹度的拜祭廟會。入夜後,兩旁攤檔吆賣香燭風車等拜祭作品的聲音此起彼伏,來自順德各地和省港澳等地的虔誠香客絡繹不絕,如潮水般湧入,把堂前的空地塞得水泄不通,人群手中的風車香燭高高舉起,劃過道道金色的弧線,觀音堂變成了壹個熱鬧的天光墟。 鑼鼓櫃 鑼鼓櫃,其實是用花縷木做成的亭轎式可擡動的木櫃,上面雕刻著形態各異栩栩如生的歷史人物,裏面裝有用作吹、拉、彈、奏、擊的各類樂器,以“櫃”為單位組成壹個演奏班底。鑼鼓櫃的演奏盛行於清朝康熙年間,以杏壇、均安兩地最為有名。光緒年間,杏壇高贊村的鑼鼓櫃遠赴廣西演奏,壹舉奪得“兩粵升魁”錦標。 燒大炮 山上山下沐浴著節日的歡歌,人群中彌漫著幸福的滋味,把快樂和祝願寄予在喜炮聲聲中,彩雨飄飄,歡歌悠悠,傳統的魅力在古老的民俗中喧騰。 在順德龍江,每年的正月和二月觀音廟會--這個當地稱之為“燒大炮”的花炮會習俗,依舊在熱鬧的人潮中年復壹年地上演著。 唱粵曲 順德的鄉間曲藝社(俗稱“私夥局”)名聞遐邇,其中尤以均安、容桂、大良為盛。據聞幾年前中國曲協的專家來順德考評“中國曲藝之鄉”時,更引用了“萬家燈火萬家弦”來形容順德的私夥局之盛況。入夜,華燈初上,三三兩兩的“夥記”們便來到了村口的祠堂,雖說是祠堂,但頗有點現代氣息,櫥窗內的錦旗獎杯見證了曾經的榮譽。彈琴的,拉二胡的,吹笛的,敲銅鑼的,各就各位,沒有半點含糊。悠揚的樂韻伴著清脆圓潤的唱腔,透過夜空,飄進了萬家燈火。 魚燈 順德有“元宵春燈”的習俗,在大良元宵節還舉辦魚燈賽會。“大良魚燈”是富於水鄉特色的紮作工藝,以竹紮成魚形骨架,蒙上明紗,繪染鱗鰭,點燃蠟燭,栩栩如生。 武術文化 順德民間武術歷史悠久,明清兩代出過武狀元和武探花.民國初年,順德更有武館數十家,各流派均享有成名.祖籍順德的國際武術巨星李小龍更將順德武術文化發揚光大。 舞獅舞龍 舞龍、舞獅是中國文化中的壹顆璀璨明珠,是老百姓們喜歡壹種民間體育活動,在各種喜慶節日慶典中都可見到,是大家再熟悉不過的壹種中國傳統的舞蹈之壹了。 舞龍,又稱“耍龍燈燈”、“龍燈舞”。 起源於漢代,最初是作為祭祀祖先、祈求甘雨的壹種儀式,後來逐漸成為逢年過節常見的壹種文娛活動。
順德面積806平方公裏,戶籍人口112.19萬人,流動人口66.5萬人,旅居港澳臺的鄉親及國外華僑40萬人,為著名的“港澳之鄉”和“僑鄉”。
特產 雙皮奶 姜汁撞奶 大良牛乳 大良崩砂 陳村米粉 倫教糕
/fengxu/3_1.shtml
妳可以去這裏看看
上一篇:金魚風箏怎麽畫下一篇:小放牛的京劇唱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