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俗是壹個民族或群體在特定的歷史條件和特殊的地理環境下繼承和發展的文化現象。
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不同地區的不同民族或群體,因其不同的社會生活產生的思想和行為。因為這些行為往往在特定的環境中反復出現,逐漸成為我們民族的壹些固定的行為模式或習慣,最終形成了我們現在所說的風俗。
中國自古就有重視風俗的傳統,為政必先究風俗、觀風俗,知得失是歷代君主恪守的祖訓。最高統治者不僅要親自過問風俗民情,還要委派官吏考察民風民俗,在制定國策時以它作為重要參照,並由史官載入史冊,為後世的治國理政留下治理風俗的經驗。
節日風俗
1、春節
壹年之始,萬象更新,主要活動是在除夕夜吃年夜飯、祭祀和守歲等,另外正月初壹、二、三日是大年三天,也要祭祀供奉。這三天,壹般除了做飯,不做任何工作,忌諱說不吉利的話,要拜訪至親和尊貴的親戚。
2、元宵節
農歷正月十五為元宵節,又稱元夕節、上元節、燈節。節日裏有吃元宵、觀花燈、耍社火、猜燈謎等習俗。除吃元宵外,各地還有許多不同的飲食習俗。陜西人吃元宵茶,即在面湯裏放進各種蔬菜和水果做成。河南洛陽、靈寶壹帶吃棗糕。
以上內容參考:百度百科—風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