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箏的起源如下:
風箏是由中國古代人民發明於東周春秋時期,至今已2000多年。相傳墨翟以木頭制成木鳥,研制三年才完成,是人類最早的風箏起源。
楚漢相爭時,韓信曾命人制作大型風箏,並裝置竹哨弓弦,在夜間漂浮在楚營上空,並讓風箏發出奇怪的聲音,來瓦解楚軍士氣。
風箏的特點
風箏制作工藝考究,集紮、糊、繪、放於壹體,骨架結構、系線位置、線的長短和根數、迎風的角度和力度,都很有講究,否則就飛不高、飛不穩。傳統樣式有串型(以龍頭蜈蚣為主),筒子型(以立體宮燈為主),板子型(以八卦形為主),軟翅型(以蝴蝶、晴蜓為主),硬翅型(以燕子、神話人物為主)。?
風箏有北鳶、南鷂之分,各地各有特色:北京以“哈氏風箏”為代表,繪工華麗、紮架精巧,放飛空中,姿態優美,掛在墻上極富觀賞性。
天津以“風箏魏”最著名,骨架不用線綁,全憑打眼扣榫,圖案繪制取國畫和楊柳青年畫精華,風格獨特。
濰坊風箏歷史悠久,具有濃郁鄉土氣息和鮮明地方色彩。胡敬珠、孫永春等藝人紮制的“龍頭蜈蚣”風箏長達數百米,曾獲全國風箏比賽壹等獎。
南通風箏以“板鷂”最具代表性,箏體以大為勝,箏面裝滿哨口,扶搖九天,聲震四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