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險管理起源於美國。第壹次世界大戰以後,美國於1929—1933年卷入了20世紀最嚴重的經濟危機,經濟危機造成的損失促使管理者註意采取措施來消除、控制、處置風險,以減少風險給生產經營活動帶來的影響。1931年,美國管理協會保險部首先提出了風險管理的概念。風險管理在20世紀30年代興起以後,在50年代得到推廣並受到了普遍重視,美國企業界在這壹時期發生的兩件大事對風險管理的蓬勃發展更是起到了促進作用:其壹為美國通用汽車公司的自動變速裝置廠引發火災,造成了巨額經濟損失;其二為美國鋼鐵行業因團體人身保險福利問題誘發長達半年的工人罷工,給國民經濟帶來了難以估量的損失。這兩件事發生以後,風險管理在企業界迅速推廣。此後,對風險管理的研究逐步趨向系統化、專門化,風險管理也成為了企業管理科學的壹門獨立的學科。
1983年,在美國風險和保險管理協會年會上,世界各國專家***同討論通過了“101條風險管理準則”,對風險管理的壹般準則、技術和方法、管理等達成***識,用於指導各國風險管理的實踐,標誌著風險管理達到了壹個新的水平。
1986年,風險管理國際研討會在新加坡召開,這次會議表明,風險管理由大西洋向太平洋區域發展,成為由北美到歐洲再到亞太地區的全球性風險管理運動。
關於風險管理,有許多不同的定義,風險管理可以定義為有關純粹風險的管理決策,其中包括壹些不可保的風險。處理投機性風險壹般不屬於風險管理的範圍,由企業中的其他管理部門負責。從本質上講,風險管理是應用壹般的管理原理去管理壹個組織的資源和活動,並以合理的成本盡可能減少意外事故損失和它對組織及其環境的不利影響。
2.風險管理的目標與範圍
風險管理的目標由兩部分組成:損前目標和損後目標。前者是避免和減少風險事故形成的機會,包括節約經營成本、減少憂慮心理;後者是努力使損失的標的恢復到損失前的狀態,包括維持企業的繼續生存、生產服務的持續、收入的穩定、生產的持續增長和社會責任。二者有效結合,構成完整而系統的風險管理目標。
(1)損前目標。
1)經濟目標。企業應以最經濟的方法預防潛在的損失。這要求對安全計劃、保險以及防損技術的費用進行財務分析,從而使風險事故對企業可能造成的損失成本最小,達到安全保障的目標。
2)減輕企業和個人對潛在損失的憂慮和煩惱。用美國羅伯特·麥爾教授的話來說就是“在寧靜的夜晚睡個好覺”。風險因素的存在對於人們的正常生產和生活造成了各種心理的和精神的壓力,通過制定切實可行的損失發生前的管理目標,便可減輕和消除這種壓力,從而有利於社會和家庭的穩定。
3)遵守和履行外界賦予企業的責任。例如,政府法規可以要求企業安裝安全設備以免發生工傷。同樣,壹個企業的債權人可以要求貸款的抵押品必須被保險。
(2)損後目標。
1)維持企業的生存。在損失發生後,企業至少要在壹段合理的時間內才能部分恢復生產或經營。這是損失發生後的企業風險管理工作的最低目標。只有在損失發生後能夠繼續維持受災企業的生存,才能使企業有機會減少損失所造成的影響,盡早恢復損失發生之前的生產狀態。
2)保持企業經營的連續性。這對公用事業尤為重要,這些單位有義務提供不間斷地服務。
3)收入穩定。保持企業經營的連續性便能實現收入穩定的目標,從而使企業保持生產持續增長。
4)履行社會責任。即盡可能減輕企業受損對其他人和整個社會的不利影響,因為企業遭受壹次嚴重的損失災難轉而會影響到雇員、顧客、供貨人、債權人、稅務部門以至整個社會的利益。企業作為社會的壹部分,其本身的損失可能還涉及企業員工的家屬、企業的債權人和企業所在社區的直接利益,從而使企業面臨嚴重的社會壓力。因此,企業在制定自身的風險管理目標時不僅要考慮到企業本身的需要,還要考慮到企業所負擔的社會責任。
3.風險管理的程序
(1)制定風險管理計劃。制定合理的風險管理目標是風險管理程序的第壹步,其構成了風險管理決策行為的重要基礎和首要前提。風險管理計劃應該是具體可行的,並融入企業的戰略管理、經營管理過程中。風險管理的總目標是通過風險成本最小化,實現企業價值化。對不同企業而言,風險管理的具體目標可能不同,但都強調風險管理目標和企業的經營管理目標、戰略發展目標相協調。風險管理計劃的主要內容除了風險管理的目標外還有以下內容:確定風險管理人員的職責;確定風險管理部門的內部組織結構;與其他部門的合作;風險管理計劃的控制;編制風險管理方針書。
(2)風險識別。風險識別即是對尚未發生的、潛在的和客觀的各種風險系統地、連續地進行識別和歸類,並分析產生風險事故的原因。風險經理壹般要設法識別企業所面臨的所有純粹損失風險,主要是下列五種類型的潛在損失:① 財產的物質性損失以及額外費用支出;② 因財產損失而引起的收入損失和其他營業中斷損失以及額外費用支出;③ 因損害他人利益引起的訴訟導致企業遭受的損失;④ 因欺詐、犯罪和雇員的不忠誠行為對企業造成的損失;⑤ 因企業高級主管人員的死亡和喪失工作能力對企業造成的損失。風險經理可以使用保險公司及保險出版機構提供的潛在損失核查清單來識別本企業所面臨的各種純粹風險。此外,還可以使用現場調查法、審核表調查法、組織結構圖示法、流程圖法、危險因素和可行性研究、事故樹法以及風險指數等方法識別風險。
(3)風險衡量。經過全面系統地識別風險之後,就進入了風險衡量階段。風險識別和風險衡量經常統稱為風險分析。風險衡量是通過對所收集的大量的詳細資料加以分析,運用概率論和數理統計,估計和預測風險發生的頻率和損失程度。
損失頻率是指壹定時期內損失可能發生的次數,取決於風險單位數目、損失形態和風險事故;損失程度是指每次損失可能的規模,即損失金額的大小。風險衡量不僅使風險管理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上,而且使風險分析定量化,損失分布的建立、損失頻率和損失期望值的預測值為風險管理者進行風險決策、選擇管理技術提供了可靠的科學依據。它要求從風險發生頻率、發生後所致損失的程度和自身的經濟情況入手,分析自己的風險承受力,為正確選擇風險的處理方法提供根據。
(4)選擇對付風險的方法。根據風險評價結果,為實現風險管理目標,選擇風險管理技術與實施是風險管理中的核心環節。風險管理方法大致可以分為三類:損失控制、損失融資和內部風險抑制。損失控制和內部風險抑制的目的是降低損失頻率和減少損失程度,重點在於改變引起風險事故和擴大損失的各種條件。損失融資是損失發生時為支付損失額所采取的各種融資決策。
1)損失控制是壹種積極主動的風險管理方法,主要是通過降低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來減少期望損失成本的行為。通常把主要影響損失頻率的行為稱為損失預防,而把主要影響損失程度的行為稱為損失抑制。壹般來說,損失預防是損失發生之前防患於未然,如對飛機進行定期檢查,防止飛機機械故障的發生;損失抑制則是在損失發生過程中或損失發生之後所采取的減少損失措施或挽救措施,如安裝熱感或煙感的噴淋系統,從而減少火災事故的損失程度。
損失控制的壹種極端情況就是避免風險,當損失發生頻率很高或損失程度很嚴重時,可以主動放棄原來承擔的風險或者拒絕承擔某種風險。如擔心鍋爐爆炸,就放棄利用鍋爐燒水,改用電熱爐等。但是避免風險的方法雖然可以將風險損害的概率控制為零,但同時也喪失了風險可能帶來的收益。
2)損失融資,主要是指通過預先的資金安排來及時有效地補償損失的辦法。損失融資的方法有:風險自留,保險,對沖和其他合約化風險轉移。
風險自留是經濟單位或個人自己承擔全部風險成本的壹種風險管理方法,即對風險的自我承擔。自留有主動自留和被動自留之分。采取自留方法,應考慮經濟上的合算性和可行性。壹般來說,在風險所致損失頻率和程度低、損失短期內可預測以及損失不足以影響自己的財務穩定時,宜采用自留方法。但有時會因風險單位數量的限制而無法實現其處理風險的功效,壹旦發生損失,可能導致財務上的困難而失去其作用。
另壹種主要的損失融資手段是購買保險。保險是壹種風險轉移機制,經濟主體通過購買保險的方式,以確定的保險費支出獲得了保險人對不確定的風險損害進行補償的。保險人通過集中大量同質風險單位,收取保險費並建立保險基金,將少數被保險人的風險損失在眾多的投保人中進行分攤,從而實現風險分散、損害分攤的職能。
套期保值交易也是壹種很重要的損失融資方法,諸如遠期合約、期貨合約、期權合約以及互換合約等金融衍生品已經廣泛用於各種類型的風險管理中,特別是價格風險的管理。可以利用這些合約來對某些風險進行對沖,也就是對沖由於利率、價格、匯率變動帶來的損失。在生產過程中要使用石油的公司會因為石油價格的意外上漲而遭受損失,而生產石油的公司會因為石油價格的意外下跌而遭受損失,這預示著兩類公司可以使用遠期合約來進行套期保值。在遠期合約中,生產石油的公司必須在未來某個約定的交貨日以壹個事先的價格向使用石油的公司提供約定數量的石油,而不管當時市場上石油的實際價格是高還是低。由於在簽訂合約時,遠期價格就已經商定了,所以使用石油的公司和生產石油的公司都可以通過遠期合約來降低價格風險。
經濟主體還可以通過簽訂合約的方式來轉移財產或經營活動的風險。例如,出租人可通過財產租賃合同將財產風險轉移給承租人;建築商可以通過分包合同將風險較大的工程項目轉移給專業施工隊;醫院可以通過簽訂免責協議將手術風險轉移給患者及其家屬等。與避免風險不同的是,在通過簽訂合約轉移風險的情況下,風險本身依然存在,只不過是通過合約將損失的財務或法律責任轉移給其他經濟主體。
3)內部風險抑制。目前被廣泛采用的內部風險抑制方式有分散化和增加信息投資。分散化是指經濟組織通過將經營活動分散的形式來從組織內部降低風險,也就是人們常說的“不要把雞蛋放在同壹個籃子裏”;另壹種重要的內部風險抑制方法是增加信息方面的投資,目的是提高損失期望估計的準確程度。增加信息投資所帶來的對企業未來現金流更精確的估計和預測,可以減少實際現金流相對於期望現金流的波動。例如,增加信息投資來提高對純粹風險損害發生頻率和損害程度估計的準確性,為降低產品價格風險而對不同產品潛在需求情況進行市場調研,對未來商品價格或利率進行預測等。
(4)貫徹和實施風險管理決策。風險管理決策是指根據風險管理的目標和基本原則,在全面系統地分析風險的基礎上,科學地選擇風險管理方法及其組合,從而制定出風險管理的總體方案和管理重點。風險管理決策是風險管理程序的核心。
(5)風險管理效果評價。風險管理效果評價是分析、比較已實施的風險管理方法的結果與預期目標的契合程度,以此來評判管理方案的科學性、適應性和收益性。由於風險性質的可變性,人們對風險認識的階段性以及風險管理技術處於不斷完善之中,因此,需要對風險的識別、估測、評價及管理方法進行定期檢查、修正,以保證風險管理方法適應變化了的新情況。所以,我們把風險管理視為壹個周而復始的管理過程。風險管理效益的大小取決於是否能以最小風險成本取得安全保障,同時還要考慮與整體管理目標是否壹致以及具體實施的可能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
4.風險管理的成本與方法
弗裏德裏奇·涅茨克說過:“壹個勇敢而愉快的心靈,不時地需要壹點冒險,否則這個世界是不堪忍受的。”當然,由於風險的不確定性,風險管理也需要付出壹定的代價和成本。
無論風險的形式如何,其成本包括五個主要組成部分:期望損失、損失控制成本、損失融資成本、內部風險控制成本和以上方法實施後殘余不確定性所帶來的成本。(見圖1-1)
(1)期望損失成本。期望損失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間接成本。直接成本主要是對損毀資產進行修理或重置的成本、對遭受傷害的雇員提出的賠償訴訟進行支付的成本,以及對其他法律責任訴訟進行辯護和賠償的成本。間接成本是由於直接損失導致的凈利潤減少和由於放棄了投資機會造成的利潤損失等,具體包括營業收入損失、額外費用增加的成本和責任賠償費用等。
(2)損失控制成本。損失控制成本是指為了降低損失頻率和損失程度而采取的壹定手段來提高損失預防能力的成本。例如,購置用於預防和減震的設備及其維護費等。
(3)損失融資成本。損失融資成本包括自留自保成本,保險費中的附加保費,以及在擬定、協商、實施對沖合約和其他合約化風險轉移過程中的交易成本。
(4)內部抑制成本。內部抑制成本是與實現分散化經營相關的交易成本以及與管理這些分散行為相關的成本;也包括對數據及其他類型的信息進行收集和分析以進行更精確的損失預測而產生的成本,如風險管理顧問的咨詢費。
(5)殘余不確定性成本。通過以上措施通常並不能完全消除損失的不確定性。公司在選擇並實施了以上措施後遺留下來的那部分不確定性成本稱為殘余不確定性成本。
5.風險與保險的關系
風險與保險關系密切,保險是研究風險中的可保風險,兩者研究的對象都是風險,主要表現為以下幾點:
(1)風險是保險產生和存在的前提,無風險則無保險。風險是客觀存在的,時時處處威脅著人的生命和物質財產的安全,是不以人的意誌為轉移的。風險的發生直接影響社會生產過程的繼續進行和家庭正常的生活,因而產生了人們對損失進行補償的需要。保險是壹種被社會普遍接受的經濟補償方式,因此,風險是保險產生和存在的前提,風險的存在是保險關系確立的基礎。
(2)風險的發展是保險發展的客觀依據。社會進步、生產發展、現代科學技術的應用,在給人類社會克服原有風險的同時,也帶來了新風險。新風險對保險提出了新的要求,促使保險業不斷設計新的險種、開發新業務。從保險的現狀和發展趨勢看,作為高風險系統的核電站、石油化學工業、航空航天事業、交通運輸業的風險,都可以納入保險的責任範圍。
(3)保險是風險處理傳統且有效的措施。人們面臨的各種風險損失,壹部分可以通過控制的方法消除或減少,但不可能全部消除。面對各種風險造成的損失,單靠自身力量解決,就需要提留與自身財產價值等量的後備基金。這樣既造成資金浪費,又難以解決巨額損失的補償問題,從而,轉移就成為風險管理的重要手段。保險作為轉移方法之壹,長期以來被人們視為傳統的處理風險手段。通過保險,把不能自行承擔的集中風險轉嫁給保險人,以小額的固定支出換取對巨額風險的經濟保障,使保險成為處理風險的有效措施。
(4)保險經營效益受風險管理技術的制約。保險經營效益的大小受多種因素的制約,風險管理技術作為非常重要的因素,對保險經營效益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如對風險的識別是否全面,對風險損失的頻率和造成損失的程度估計是否準確,哪些風險可以接受承保,哪些風險不可以承保,保險的範圍應有多大,程度如何,保險成本與效益的比較等,都制約著保險的經營效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