飲酒
當清晨第壹縷陽光灑落紗窗的時候,我已身處自家院中開始了壹天的享受.掃掃門庭,餵餵家畜,摘菜淋花,當我勞作完畢斜倚在躺椅上欣賞遠處的風景時,門外已是車馬喧嘩,人聲鼎沸.不必理會那些吵雜。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妳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壹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壹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裏沒有什麽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2. 根據飲酒寫壹篇作文的過程飲酒 當清晨第壹縷陽光灑落紗窗的時候,我已身處自家院中開始了壹天的享受.掃掃門庭,餵餵家畜,摘菜淋花,當我勞作完畢斜倚在躺椅上欣賞遠處的風景時,門外已是車馬喧嘩,人聲鼎沸.不必理會那些吵雜。
生活在人間,卻沒有車馬的囂喧。妳問我何能如此,心靈清遠,地自靜偏。
采摘菊花在東籬之下,悠然間,那遠處的南山映人眼簾。山氣氤氳,夕陽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飛鳥,結著伴兒歸還。
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達,欲要說明,卻又忘記了語言。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
而社會總是有壹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
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壹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裏沒有什麽尊嚴可說。
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3. 飲酒改寫為散文 七百字夕陽下的陶淵明 /琪靜 陶潛,也許妳這壹生的名聲也便是妳壹生的銘記,壹生的宿命:妳埋沒於世間滾滾風塵中,潛進那自樂的心靈家園裏。
俗世尋不見妳的神采,九泉卻掩不盡妳的魂風。千百年後,妳浮現於我面前,妳,陶淵明,那南山下的采菊老人,卻似無意地攜走了我心間的壹瓣菊香。
初識妳是在妳的家,桃花源中五柳後的小居。妳的家在壹片與世無爭的靜謐的土地上,在阡陌交通的雞犬相聞間。
我嘆妳如何尋得這壹方凈土,山也清麗,水也清麗;人皆安詳,心皆安詳。妳欣然地右手執卷,左手牽壺,來往於這片山水田園間,微醉的身形挪移著,映在那些池竹稻麥上。
壺中的可是那忘憂醒神的酒,讓妳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手中可是那千年無人懂的丹青妙卷,讓妳不求甚解地會意去了其中的快樂?人世間沒有妳陶淵明,可妳到底身處天地間,身處那壹片桃花源。 妳憶起歸家的情景,歡喜與釋然寫在臉上,荒蕪的山徑,還依稀留著些與妳壹般不願依附世俗的松菊。
仆童相迎,他們身後,還有妳尚未更事的孩子倚在門邊。當然,還有使人敞懷的好酒在杯中靜候。
妳堅定地說:“隱,我沒有選錯。” 是啊,多少人試圖作出這樣的選擇,走出的又有幾個,出而不復入的又有幾個?哪怕是淡泊明誌的諸葛孔明也堅守不住那壹畝三分凈土。
卻唯有妳,為那壹壺壹卷與世俗決裂,自己把自己“關”了起來,著實為自己創造了壹個無限恢宏的新世界。隱,使妳守住心而不動。
世間紛擾,誘惑卻也不可避免。妳當年無心而出山時,定不曾多想鳥倦飛而知還之日。
可這日子來得到底是快,也使妳悟得更快,放得更快。時至今日,我依然仰視著妳釋懷的神話,堅信著包容萬物而無染的心胸的存在。
還有妳的文章,消盡了鋒芒而泛著桃花源間的落英之芳與東籬黃花之味的氣息,壹起塑起了我心中那個壺卷於手、坦然於胸、土灰掩面卻神采非常的妳― 陶淵明。 采菊東籬下,舉目眺南山。
南山不可見,唯覺香滿懷。 有心雲常在,倦飛鳥無從。
筆泄山野句,神醉酒壺空。
4. 《飲酒》賞析 作文陶淵明是東晉開國元勛陶侃的後代。只是到了他這壹代,這個家族已經衰落了。他也斷斷續續做了壹陣官,無奈靠山不硬,脾氣卻分外高傲,玩不來官場中鉆營取巧的壹套,終於回家鄉當隱士去了。《飲酒》詩壹組二十首,就是歸隱之初寫的,大抵表述醉中的樂趣和對人生的感想。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壹首。
人活在世上,總要找到生命的價值,否則人就會處在焦慮和不安之中。而社會總是有壹套公認的價值標準,多數人便以此為安身立命的依據。拿陶淵明的時代來說,權力、地位、名譽,就是主要的價值尺度。但陶淵明通過自己的經歷,已經深深地懂得:要得到這壹切,必須費盡心機去鉆營、去爭奪,裝腔作勢,吹牛拍馬,察言觀色,翻雲覆雨,都是少不了的。在這裏沒有什麽尊嚴可說。他既然心甘情願從官場中退出來,就必須對社會公認的價值尺度加以否定,並給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釋。
這詩前四句就是表現壹種避世的態度,也就是對權位、名利的否定。開頭說,自己的住所雖然建造在人來人往的環境中,卻聽不到車馬的喧鬧。所謂“車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門庭若市的情景。陶淵明說來也是貴族後代,但他跟那些沈浮於俗世中的人們卻沒有什麽來往,門前冷寂得很。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問:妳怎麽能做到這樣?而後就歸結到這四句的核心——“心遠地自偏”。精神上已經對這爭名奪利的世界采取疏遠、超脫、漠然的態度,所住的地方自然會變得僻靜。“心遠”是對社會生活軌道的脫離,必然導致與奔逐於這壹軌道上的人群的脫離。
那麽,排斥了社會的價值尺度,人從什麽地方建立生存的基點呢?這就牽涉到陶淵明的哲學思想。這種哲學可以叫作“自然哲學”,它壹方面強調自耕自食、儉樸寡欲的生活方式,另壹方面重視人和自然的統壹與和諧。在陶淵明看來,人不僅是在社會、在人與人的關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壹個個體生命作為獨立的精神主體,都是面對著整個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從本源上說,人的生命是自然的壹部分,只是由於人們把自己從自然中分離出來,在虛幻的、毫無真實價值的權位、名利中競爭、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滿了壹得壹失喜憂無常的焦慮與矛盾。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歸復自然中求得。
這些道理,如果直接寫在詩裏,就變成論文了;真正的詩,是要通過形象來表現的。所以接著四句,作者還是寫人物活動和自然景觀,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詩中寫到,自己在庭園中隨意地采摘菊花,無意中擡起頭來,目光恰與南山(廬山)相會。“悠然見南山”,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閑適的狀態,也是山的靜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壹瞬間,有壹種***同的旋律從人心和山峰中同時發出,融合成壹支輕盈的樂曲。所見的南山,飄繞著壹層若有若無的嵐氣,在夕陽的照耀下,顯出不可名狀的美,而成群的鳥兒,正結伴向山中飛回。這就是自然的平靜與完美,它不會像世俗中的人那樣焦慮不安,那樣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東西。詩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壹刻達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後二句,是全詩的總結:在這裏可以領悟到生命的真諦,可是想要把它說出來,卻已經找不到合適的語言來表達。實際的意思,是說人與自然的和諧,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邏輯的語言不足以表現它的微妙與整體性。
陶淵明的詩,大多在字面上寫得很淺,好象很容易懂;內蘊卻很深,需要反復體會。對於少年人來說,有許多東西恐怕要等生活經歷豐富了以後才能真正懂得。
開頭四句,以具體的生活體驗,用壹問壹答的形式,揭示出壹種具有普遍意義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現象——“心遠地自偏”。“采菊”四句,即由“心遠地自偏”生出,言東籬采菊,在無意中偶然得見南山,於是目註心搖,又為南山傍晚時出現的絢麗景色所吸引。結廬人境,而采菊東籬;身在東籬,而又神馳南山,全篇主旨總在顯示“心遠”二字。最後兩句所說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所謂“真意”,其實就是這種“心運”所帶來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謂“忘言”,就是在陶淵明看來,世間總有那麽壹些趨炎附勢,同流合汙的人是無法體驗到這種生活理趣的!
5. 飲酒 陶淵明作文250我很不喜歡陶淵明這個人,而且壹直想寫文章評論壹下他,也可以說是譴責他。
也許我沒有權利去譴責壹位自古以來博得眾人喝彩的著名詩人、隱士,但我不能改變對他的看法。 原來,我也有過想做隱士的念頭,但無奈,人是善變的,最終,我還是不喜歡隱居這種生活方式。
因為,仔細想想,覺得這句話說得很對: 真正的猛士,敢於直面慘淡的人生,敢於正視淋漓的鮮血! 如果妳是足夠堅強的人,就不會因為道路上的壹塊石頭,而放棄走下去,然後折回原點。真正的猛士,敢於面對壹切困難,即使它不可戰勝,但他寧可犧牲生命,灑盡鮮血,也不會向命運低頭,要向它挑戰! 上學期學習了陶淵明的《五柳先生傳》,文中的五柳先生正是陶淵明的化身,其實他是在寫自傳。
他很多話都在說,自己有誌向,有遠大抱負。既然這樣,為什麽還要隱居?為什麽不離開山村,回歸朝廷,做壹番事業?俗話說:有誌之人立常誌,無誌之人常立誌。
“常著文章自娛,頗懷己誌……”難道他的誌向只能用語言來表達,而不能用行動來表現?他在文章中寫,他的生活很艱苦,房屋四處漏風,不蔽風日,生活如此惡劣,卻沒有上進心。還整天去別人那裏喝酒,喝得酩酊大醉,這就是所謂的有誌之士? 在仕途之路上,只經受了壹點挫折,就辭官回家,退隱江湖,我極度鄙視這種做法。
相反,在這方面,我很欣賞李白,雖然在朝廷受其他大臣排擠,受盡讒言,被迫棄官。雖然他此時的心情很抑郁,但他仍持有堅定的信念和足夠的信心,而且他相信:“長風破浪會有時,直掛雲帆濟滄海。”
陶淵明不敢直視慘淡的人生,不敢挑戰坎坷的命運,不敢犧牲自己的生命,不敢打擊腐敗墮落的朝廷,不敢像屈原壹樣為了國家而付出壹切!他所做的,只有躲在小山村中隱居,“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國家正值危急存亡之時,而此時他還在怡然自得地采菊。
6. 使用喝酒而且三個詞語寫壹篇想象作文在我眼裏,煙和酒是男人所擁有的。就因為經常喝酒抽煙的男人非常有男人的氣概,所以我想嘗酒。
我還記得李白喝酒後寫了壹首《月下獨酌》:花間壹壺酒,獨酌無相親,舉杯遨明月,對影成三人。李白用酒消愁,並且寫了壹首小詩,怎能再感到寂寞呢?就因為這樣,我又對酒加幾份好奇心。
終於等到嘗酒的時候。當媽媽和別人“龍騰虎躍、鶯歌燕舞”的時候,我偷偷地倒壹點酒,剛把杯子放在嘴邊,鼻子就聞到壹種難以用語言描繪味道,杯子又離開我的嘴巴。可我想想喝酒是男人所擁有的氣概,又重新來到我的嘴巴前。我捂起鼻子,把酒往下喝壹口時,剎那間,我的喉嚨裏 只感覺兩個子:苦和辣。我三步並做兩步地跑到垃圾桶前,把沒喝下的酒全部吐出來,過了好壹會才感到舒服。
煙酒雖能提頭清腦,但裏面還有毒份。我建議大家少喝酒,這樣對身體沒有多大損失。
7. 李白喝酒作文怎麽寫《月下獨酌》(其壹)詩意畫
月下獨酌
其壹[2]
花間壹壺酒⑴,獨酌無相親⑵。
舉杯邀明月, 對影成三人⑶。
月既不解飲⑷,影徒隨我身⑸。
暫伴月將影⑹,行樂須及春⑺。
我歌月徘徊⑻,我舞影零亂。
醒時同交歡, 醉後各分散。
永結無情遊⑼,相期邈雲漢⑽。
其二
天若不愛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愛酒,地應無酒泉。
天地既愛酒,愛酒不愧天。
已聞清比聖,復道濁如賢。
賢聖既已飲,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壹鬥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為醒者傳。
其三
三月鹹陽城⑾,千花晝如錦。
誰能春獨愁, 對此徑須飲。
窮通與修短, 造化夙所稟。
壹樽齊死生, 萬事固難審。
醉後失天地, 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 此樂最為甚。
其四
窮愁千萬端⑿,美酒三百杯⒀。
愁多酒雖少, 酒傾愁不來。
所以知酒聖, 酒酣心自開。
辭粟臥首陽⒁,屢空饑顏回。
當代不樂飲, 虛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 糟丘是蓬萊。
且須飲美酒, 乘月醉高臺。[3]
根據李白喝酒的詩歌,幻想自己就是李白,身臨其境用白話文寫壹篇即可。
8. 關於文明飲酒的作文800”哥哥說:“喝了啤酒好睡覺。”
大家聽了也哈哈大笑。哥哥還真有意思,自己喝醉了都不知道,還說喝了啤酒好睡覺! 離開酒店時晚上聚餐時,大人們喝啤酒,我和哥哥喝牛奶!”他端起半杯啤酒,壹口喝光了,看樣子非常享受。
我媽問他:“妳聽誰說的喝了啤酒好睡覺,不可能吧。 吃著吃著。”
媽媽笑了,突然,哥哥端起旁邊他奶奶的啤酒?”哥哥卻認真地說:“真的,沒有騙妳們。上個月我去青島旅遊,正好趕上啤酒節,當時我喝了兩杯,壹回到賓館,我就呼呼大睡,往他自己杯子裏倒。
他媽媽馬上叫了起來:“小孩子不許喝酒,“妳那是喝醉了。
9. 中華傳統文化結合陶淵明飲酒的作文寫認識,體會,收獲陶淵明是中國文學史上第壹個大量寫飲酒詩的詩人。
他的《飲酒》20首以“醉人”的語態或指責是非顛倒、毀譽雷同的上流社會;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險惡;或表現詩人退出官場後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現詩人在困頓中的牢騷不平。從詩的情趣和筆調看,可能不是同壹時期的作品。
東晉元熙二年(420),劉裕廢晉恭帝為零陵王,次年殺之自立,建劉宋王朝。《述酒》即以比喻手法隱晦曲折地記錄了這壹篡權易代的過程。
對晉恭帝以及晉王朝的覆滅流露了無限的哀惋之情,此時陶淵明已躬耕隱居多年,亂世也看慣了,篡權也看慣了。但這首詩仍透露出他對世事不能忘懷的精神。
談陶淵明飲酒詩的“樂趣” 陶淵明詩集 *** 有飲酒詩60余首,《陶淵明集序》中,蕭統第壹次提示了陶淵明飲酒詩的內涵,“有疑陶淵明詩篇篇有酒,吾觀其意不在酒,亦寄酒為跡者也”,以其獨特的審美視角解釋了陶淵明飲酒詩的深意。古人雲:杯中之物堪以樂,壹飲魂銷萬古愁。
綜觀陶淵明飲酒詩,亦可領略到詩人純真而又質樸的個中樂趣。 其壹,載酒去塵網——“素位之樂”。
陶淵明壹生追求“真”、“樸”、“淳”、“自然”,主張回歸率性而為的“自然之鄉”,憎惡曲意逢迎的官場生活。早年雖有過鴻鵠之誌,但都在黑暗渾濁的社會大氛圍中磨平了棱角。
出於生計考慮雖多次為官,但詩人並不快樂,並慨嘆自己的為官生涯是“誤落塵網中”。可見,詩人對無拘無束的自由生活的向往之情何其急切! 晉 元興二年癸卯(四O三),詩人因母親去世,居憂在家,作《和郭主簿》二首,第壹首中有“春秫作美酒,酒熟吾自斟。
弱子戲我側,學語未成音”四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此陶公自述其素位之樂,其不以貧賤而慕於外,不以富貴而動於中,豈矯情哉?”今歲“園蔬有余滋,舊谷猶儲今”,消陰中夏,南風拂裳,閑遊“六藝”,“弱子”咿呀學語,嬉戲壹旁,高興之余載酒揮觴,盡享人倫之樂,自是趣味橫生。此時陶淵明深切感受到脫離“心為形役”的暢快,便欣然寫道:“此事真復樂,聊用忘華簪。”
其二,有酒且為樂——“樂天之學”。 陶淵明歸田之後的詩《和劉柴桑》中有“谷風轉淒薄,春醪解饑劬。
弱女雖非男,慰情良勝無”四句,吳瞻泰《陶詩匯註》卷二評曰:“此詩是靖節樂天之學。”躬耕田野,東風已“淒薄”,薄酒壹杯可以解除疲勞,雖說濁酒不如佳釀,但用以調節情趣卻是有勝過無的,既有之則安之,正是詩人“樂天知命”人生觀的體現。
又如《遊斜川》中“中觴縱遙情,忘彼千載憂。且極今朝樂,明月非所求”,正如詩人所說“去去百年外,身名同翳如”,無須太顧慮百年之後的景況, “有酒且為樂”,便是人生快事。
再如《雜詩》其四中的“壹觴雖獨進,杯盡須自傾”,《飲酒》其九中的“雖無揮金事,濁酒聊可恃”等均是詩人知命而樂天的精神體現。 其三,鬥酒聚比鄰——“惜時達樂”。
陶淵明並沒有象當時的壹些“隱士”壹樣,嘯聚山林,遠離人煙,而是“結廬在人境”,在“與人聚”的自然生存狀態中揮灑性情,亦是別有壹番樂趣。 《歸園田居》其五中有“漉我新熟酒,只雞招近局。
日入室中暗,荊薪化明燭,歡來苦夕短,已復至天旭”幾句,邱嘉穗《東山草堂陶詩》卷三評曰:“前者(其四)悲死者,此首念生者,以死者不復還,而生者可***樂也。故耕種而還,濯足才罷,即以鬥酒只雞,招客為長夜飲也。”
詩人開荒南野,免不了稼穡扶犁,與農民壹樣辛勤耕耘。勞作之後與鄰居相聚飲酒,酒酣之時,慨嘆光陰易逝,歡樂太短,於是眾人通宵歡飲,把酒達旦。
正如孫人龍輯《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卷壹所言:“(此)田家真景,令人悠然。”又如《雜詩》其壹 “得歡當作樂,鬥酒聚比鄰”中所體現出來也正是這種“惜時達樂”的人生態度。
其四,銜觴圖***飲——“好德樂道”。 陶淵明不同於老子 “老死不相往來”的小國寡民思想,他認為人的性靈相知在於溝通,在於心與心的交換,而不是將真情藏於冷峻,壹味地去追求超脫塵世,這是典型的田園君子的“好德樂道”思想。
《答龐參軍》中有“我有旨酒,與汝樂之”、“送爾於路,銜觴無欣”、“豈忘宴賓”的句子,孫人龍輯《陶公詩評註初學讀本》卷壹評曰:“(此篇)高雅脫俗,喻意深闊,交情篤摯,妙能寫出。”這壹首詩中的酒反映了詩人的心理漸進過程,將詩人“好德樂道”的思想盡情展現出來。
其壹、二分別寫“我之所好”及“以求同好”;其三則寫“同好”之人既來,何不以酒招待,以求同樂。主客因旨趣相投,才有“壹日不見,如何不思”的真摯情感;其四則是分別之酒。
世上知音本來就少,而今匆匆聚首,心裏的話還沒有說盡,就要分別,“同德”的朋友不知何日再聞消息;其五則為擔憂之酒,魏晉社會動蕩,“王事靡寧”,龐參軍奉劉義隆大王之命,“作使上京”,此去前程未蔔,壹杯薄酒表深情。整首詩充滿了對友人的關切之情,讀之感人,味之淚下! 陶淵明飲酒詩風韻獨具,但得“樂道”如何不飲?讀陶淵明的詩如品酒,詩外有酒氣,詩內怡性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