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人看來,縱情山水,遊心翰墨,清談釋老,甚至飲酒長嘯都成了風雅的代名詞。
壹個人的風雅終究有些寂廖,幾個人甚至壹幹人的雅聚,更顯得星光璀璨,風韻氤氳。這種內容和形式有點類似於現代的沙龍,就是所謂的“雅集”。
“雅集”須有“集”,還要有雅人、雅事和雅興。文人墨客們聚在壹起吟風弄月,詩文相和,琴、棋、書、畫來作伴,茶、酒、香、花相陪。
傳統的文人雅集,其主要形式是遊山玩水、詩酒唱和、書畫遣興與文藝品鑒,因而帶有很強的遊藝功能與娛樂性質,以文會友、切磋文藝、娛樂身性靈為基本目的,文人雅集最重要的特征是隨意性。而正是這種隨意性與藝術的本性相契合,使得在歷代文人雅集中產生了大量名垂千古的文藝作品。
大街小巷張燈結彩,廟會集市紅紅火火,家裏歡聲笑語,家外爆竹聲聲,春晚陪守歲,餃子迎新春,似乎這些才是我們印象中和電視裏春節該有的樣子。當下可能很多人都感覺到,“年味兒”正在漸漸淡化或者消失。對於這種變化,有人痛心疾首,有人認為是大勢所趨,也有人覺得無所謂。我們究竟該如何看待傳統文化?
復旦大學資深教授、歷史學家葛劍雄認為,“如果讓傳統文化匆匆消亡而不加保存,那我們就永遠失去了理解古人的機會。”
要準確把握優秀傳統文化的豐富內涵,深刻認識思想理念是骨骼、傳統美德是經絡、人文精神是血肉,***同構成優秀傳統文化的有機統壹體。要堅持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來鑒別、傳承、發展傳統文化,做到客觀、科學、禮敬。要堅持古為今用、守正開新,推動優秀傳統文化融入國民教育、道德建設、文化創造和生產生活。要堅持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在交流互鑒中提升中華文化國際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