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諺有“冬至不端餃子碗、凍掉耳朵沒人管”,“初壹餃子初二面,初三合子圍鍋轉。”合子也是壹種餃子,平時是烙熟,而初三是煮熟。正月初五叫“破五”,也吃餃子。實際,中國人最講究、最為看重的是大年除夕這頓餃子(也叫“年飯”),這是祖祖輩輩血脈裏傳承下來的文化基因,全家人其樂融融在壹起吃年夜餃子,以示來年財源茂盛、平安吉祥、幸福康健、人丁興旺等美好期望與祝願。餃子雖小個中天,文化內涵深。
餃子源於我國有2600多年歷史,儒家經典之壹、西漢戴聖編纂的《禮記》,是專門研究秦漢以前多種禮儀的論著,載道:“稻米二、肉壹,合以為餌,煎之。”但餃子究竟源自何朝何代誰人之手,眾說紛雲,莫衷壹是,既缺乏較為準確翔實的的史料記載,也缺少言之有理的科學闡釋,但有兩種說道說定餃子淵源也不足為過。
“張仲景說”,餃子源自“醫聖”張仲景“冬至舍藥”。東漢時期,南陽郡涅(今河南省鄧州市穰東鎮)的張仲景,潛心鉆研古代醫書,廣收有效方劑,著成《傷寒雜病論》,被歷代醫者奉為經典,對祖國醫學發展功勛卓著。他終生以“進則救世、退則救民、不能為良相、亦當為良醫”為銘,濟世救人,情系百姓。長沙任太守,理政三年不忘大堂行醫,診病施藥。他見白河兩岸鄉親肌寒交迫,骨瘦如柴,不少人耳朵僵凍潰爛,心不能忍,辭官踮間為民行醫。冬天剛到,他讓弟子在南陽東關搭棚支鍋,把羊肉、辣椒和驅寒藥材壹鍋同煮,熟後撈出切碎,用面皮包成耳朵狀的“嬌耳”再煮制成“祛寒嬌耳湯”,每人兩只嬌耳壹碗湯服後周身血液上湧,兩耳發熱,寒氣頓消,凍耳很快治好。1700多年來世代承傳,人們每年冬至包食嬌耳,紀念張仲景恩師。
“李世民說”,相傳唐太宗李世民喜食丸子又怕油膩,令廚師在肉中加菜,結果炸、氽不能成型,廚師靈機壹動用面皮包住水煮,唐太宗吃時問此為何物,廚師答曰用面皮包的丸子,這樣做牢固,叫“牢丸”,不料唐太宗大喜,連稱“這好!這好!”打那“牢丸”成為重大節慶的標誌性食品。1972年,考古學家在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的唐墓裏,發現了隨葬的壹只木碗裏有十幾枚“形如偃月”的食品,經專家鑒定確認為唐朝的“牢丸”,酷似今天的餃子。可見早在1300多年的唐朝餃子已傳到西域少數民族地區。
春節是最富詩意的節日,以春季之始作為壹年的開頭,迎接新年也就是迎接春天。所以過年是中國人生命中最重要的第壹大節日,既喜悅又神聖,如魯迅所說“舊歷的年底畢竟最像年底。”“沒有餃子不過年,不吃餃子過不去年。”俗語說的有些偏頗,但從壹個側面反映出人們的渴望與向往。小小餃子,包著乾坤,包著人們對來年幸福、平安、吉祥、希望的心理,是新壹年豐碩與收獲的象征,它與中國傳統文化完全融合,也鑄造了中華民族炎黃子孫的靈魂,滲透到每個人生活之中。
餃子:
餃子源於古代的角子。餃子原名“嬌耳”,相傳是我國醫聖張仲景首先發明的,距今已有壹千八百多年的歷史了。是深受中國人民喜愛的傳統特色食品,又稱水餃,是中國北方民間的主食和地方小吃,也是年節食品。有壹句民謠叫“大寒小寒,吃餃子過年。”餃子多用面皮包餡水煮而成。
象征意義:
餃子,早已不僅僅是壹種美食,還是中華美食的代表。它的每壹個部分,無壹不蘊涵著中華民族文化,是每家平常時候,更是在三十晚上必備的美食,表達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與訴求。
1.芹菜餡—即勤財之意故為勤財餃
勤:即勤奮、勤勞;經常,勤密(頻繁)源源不斷,謂之勤財。是對源源不斷的物質財富的祈福;更是對勤勞、務實的祝福。
2.韭菜餡—即久財之意故為久財餃
久:即時間長、久遠,謂之久財。是祈福長久的物質財富;更是對天長地久的祈福,但願人長久——健康、和睦、快樂、幸福。
3.白菜餡—即百財之意故為百財餃
百:量詞,即百種、百樣之意,謂之百財。對百樣之財的祈福;或為對新婚燕爾白頭偕老的美好祝願。
4.香菇餡—即鼓財之意故為鼓財餃
鼓:即高起,凸出,香菇的形狀如同向上的箭頭,或為股票大盤的勢,向上、飽鼓之意,謂之鼓財;或為對晚輩表達出希望其出人頭地的美好祝願。
5.酸菜餡—即算財之意故為算財餃
算:即核計,清算。如果錢多到要算壹個晚上,那是多少呢?謂之算財;或為對選擇的祝福,選擇大於努力,願親戚朋友都能有個好的選擇,選擇好。
6.油菜餡—即有財之意故為有財餃
有:即存在,凡是看過趙本山的小品人,誰會忘記“有才,太有才了!”這句名言呢? 謂之有財;祝福妳有財,更祝福妳有才。
7.魚肉餡—即余財之意故為余財餃
余:即剩余,多出來的,祝福您年年有余,謂之余財。付出的是辛勞,得到的就是財富,余留下來的是健康。
8.牛肉餡—即牛財之意故為牛財餃
牛:即牛氣之意,炒股朋友們的最愛,天天逢牛市,牛謂之牛財;更祝願朋友身體健康,牛氣十足。
9.羊肉餡—即洋財之意故為洋財餃
洋:即廣大,眾多;比海還廣闊,祝您發洋財,謂之洋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