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饢在古代的別稱

饢在古代的別稱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外皮為金黃色,古代稱為“胡餅”、“爐餅”。

饢以面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堿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這種饢大的要1-2公斤面粉,被稱為饢中之王。

最小的饢和壹般的茶杯口那麽大,叫“托喀西”饢,厚約1厘米多,是做工最精細的壹種小饢,還有壹種直徑約10厘米,厚約5-6厘米,中間有壹個洞的“格吉德”饢,這是所有饢中最厚的壹種。饢的花樣也很多,所用的原料也很豐富。

饢的起源:

壹般認為饢是從中西亞傳入我國的,它是農耕文明的結果。需要強調的是,只有在烤坑中烤制出來的才叫饢,反之,即使形狀類似,也不能稱為“饢”,它是有特指的。饢在新疆的歷史十分悠久。有人認為它是維吾爾族人發明的,但是考古出土的證據卻不能印證這壹點。

1972年,新疆的文物考古工作者在吐魯番的阿斯塔那古墓中發現了殘饢,其制作形式和現代維吾爾人的主要食品饢完全壹樣。經專家鑒定,這些殘饢是公元640年的葬品。而我們知道,維吾爾族的祖先回鶻人這時還在漠北高原。

唐開成五年(公元840年)黠戛斯出兵10萬,攻占了回鶻汗國的牙帳,回鶻汗國滅亡,部落四散。南逃的回鶻為唐朝收編,安置於淮河南北,後來融合於漢族。東奔的回鶻投靠契丹,逐漸融合於其中,所以遼時有"契丹半回鶻"的俗諺。

被黠戛斯擄掠的回鶻融人黠戛斯人中,西進的有壹部分留在河西走廊,演變為現在的裕固族,另-部分進入吉木薩爾、吐魯番,以後逐漸進入到塔裏木盆地,並先後建立了甘州回鶻國、西州回鶻國、龜茲回鶻國、喀喇汗王朝西回鶻國。

這時候已經是吐魯番出現陪葬饢幾百年以後的事了。可見,饢最先由維吾爾族發明壹說還不能成立。但是,饢的確是由維吾爾族人民使其發揚光大了,現在,饢不僅是維吾爾族喜愛的主要食品之壹,也成為其他很多民族喜愛的食品。

  • 上一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有哪些?
  • 下一篇:麻辣燙菜品圖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