饢的讀音是náng和nǎng。
讀作 náng?:壹種烤制成的面餅,維吾爾、哈薩克等民族當做主食。讀作nǎng?:拼命地往嘴裏塞食物。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外皮為金黃色,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厘米。
饢的起源
“饢”波斯語音譯,意為面包。維吾爾、哈薩克、柯爾克孜、塔吉克、烏茲別克、塔塔爾等族民間傳統主食。流行於新疆等地。
饢是壹種圓形面餅。先以麥面或玉米面發酵,揉成面坯,再在特制的火坑(俗稱饢坑)中烤熟。饢的品種很多,大約有五十多個。常見的有肉饢、油饢、窩窩饢、芝麻饢、片饢、希爾曼饢,等等。
據考證,“饢”字源於波斯語,流行在阿拉伯半島、土耳其、中亞西亞各國。維吾爾族原先把饢叫做“艾曼克”,直到伊斯蘭教傳入新疆後,才改叫“饢”。
饢的壹般做法跟漢族烤燒餅很相似。在面粉(或精粉)中加少許鹽水和酵面,和勻,揉透,稍發,即可烤制。添加羊油的即為油饢;用羊肉丁、孜然粉、胡椒粉、洋蔥末等佐料拌餡烤制的乃為肉饢;將芝麻與葡萄汁拌和烤制的叫芝麻饢,等等,皆因和面和添加劑成分、面餅形狀、烤制方法等各不相同,饢的名稱也就相應而別。
饢極耐貯存,是維吾爾族家庭常備的主要食物,新疆其他民族也愛食饢。因此城鎮都有烤饢、賣饢的小作坊(俗稱饢房)。維吾爾族家家會制作烤饢。食饢時通常要配以茯茶、奶茶或肉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