郡望
扶風郡 :漢太初元年置右扶風,為三輔之壹。三國時改右扶風為扶風郡,治所在槐裏(今陜西省興平東南)。隋唐扶風郡即岐州。
京兆郡:今陜西省西安。漢以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為三輔。魏改建京尹郡,“尹”為太守。唐以雍州為京兆府,置京兆尹。以上稱京兆者,均指京師及其附近地區。金元在陜西置京兆府(路),此“京兆”與建都之地無關。民國改順天府為京兆地方,府尹為京兆尹,符合金以前“京兆”之意。國民黨政府成立時廢。
臨安郡:今屬浙江省杭州市。宋建炎三年(1129年)升杭州為臨安府。
西河郡:古代所指不壹。春秋衛西境沿黃河,稱西河,即今浚縣、滑縣等地。戰國時黃河在今安陽東,故安陽可稱西河,《史記·仲尼弟子列傳》“子夏居西河教授”是也。魏取秦今陜西黃河沿岸地,置西河郡,則以晉陜間黃河為準,西岸為西河。漢有西河郡,有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等地。魏時,北部為羌胡所得,僅有晉西,治茲氏,即今山西省汾陽。唐亦曾以汾州為西河郡。
廣陵郡:秦置廣陵縣,在今江蘇揚州西北。西漢改江都國置廣陵國,治所在廣陵。東漢改為郡隋改江陽,治今揚州。南唐恢復廣陵原名。宋熙寧五年(1072年)並入江都。
華陰郡:古代縣名。春秋時為晉國之地,漢代時置華陰縣(因在華山之北故名華陰)。唐天寶元年(742年)改華州置華陰郡,治所在鄭縣(今陜西省華縣),乾元元年(758年)復為華州。故城在陜西省華陰縣東南。
正平郡:即今山西省新絳。春秋屬晉,戰國屬魏,漢為臨汾縣地,北魏置正平郡兼置東雍州。北周武成二年改為絳州。隋開皇三年州治從玉壁遷置今縣址,後改稱絳郡,附郭正平縣。唐代改郡為州。明洪武初處正平縣廢入絳州。民國初改稱新絳縣,今因之。
堂號
銅柱堂:漢伏波將軍馬援征阯,勝利後,在交阯立銅柱表功。到了唐朝,馬援的後裔馬總做安南都護,在原漢立銅柱的地方又立了兩根銅柱,鑄上了唐朝的威、德,說明自己是伏波將軍的後裔。到了五代時馬希範也立了銅柱。
絳紗堂:漢校書郎中馬融,才高博洽,為世之通儒。弟子常千余人。他在教室裏設絳紗帳,前授生徒,後設女樂。弟子都專心聽講,沒有人顧盼女樂。
此外,馬姓的主要堂號有:“扶風堂”、“駟德堂”、“回升堂”、“孝後堂”、“睇眩堂”、“唏眩堂”、“寶善堂”、“體仁堂”、“誌誠堂”、“聚未堂”、“忠孝堂”、“樹德堂”、“裕本堂”、“誠忍堂”、“刻鵠堂”、“善述堂”、“書誠堂”、“敦遠堂”、“存德堂”、“文英堂”、“監茲堂”、“公明堂”、“衍慶堂”、“樂真堂”、“敦悅堂”、“靜業堂”、“藏拙堂”、“青雲堂”、“絳帳堂”、“伏波堂”等。 四言通用聯 夫人賣餅,賢後含飴
——上聯典出唐初大臣馬周,字賓王,茌平人,少年好學,精通《詩經》、《春秋》。下聯典出東漢明帝皇後馬後,大將馬援之女,以賢德聞名後宮,從不因私幹涉朝政。
龍虎出谷,鸞鳳沖霄
——上聯典出唐代郟城人馬燧,字洵美,身村魁梧,少年時即有大誌“以功濟天下”,發奮苦讀兵書,沈勇多謀,後屢立戰功,進同中書門下平章事(宰相),封北平郡王,圖形繪於淩煙閣,韓愈為他寫碑銘,有句:“北平王像巨谷中的龍虎,變化不可測,真是魁傑啊!”下聯典指馬周,唐太宗曾親筆賜書:“鸞鳳沖霄,必假羽翼,股肱之寄,要在忠力。”
白眉繼烈,青海重光
——上聯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187-222),字季常,襄陽宜城(今湖北宜城南)人。下聯典出東漢槐裏侯馬騰,字壽成,隴西人。矜救民命,三輔甚安愛之,官終衛尉。青海東與北皆界隴西(屬甘肅省)。
白眉繼烈,絳帳授徒
——上聯同上(上聯)。下聯典指東漢·馬融授徒時,施絳紗帳,前授生徒,後列女樂。
絳帳設教,銅柱立功
——上聯典指東漢·馬融。下聯典指東漢·馬援。
追贈學士,禦封真人
——上聯典出明代禮部右侍郎馬愉,字性和,臨朐人。下聯典出宋代進士馬鈺,字宜甫,扶風人。
四家待詔,三代推官
——上聯典出南宋畫家馬遠,字遙父,號欽山,河中人。任畫院待詔,其畫風遒勁嚴整,設色清潤,自成壹格。下聯典出清代著名學者馬瀟,字宛斯,鄒平人。
銅柱世澤,絳帳家聲
——上聯典指漢·馬援征交趾,立銅柱表功。下聯典指東漢·馬融設絳帳以授生徒。
雲臺列像,銅柱標功
——上聯典指東漢·馬武,佐光武帝中興,卒後,其圖形繪於雲臺閣。下聯典指東漢·馬援。 五言通用聯 宜城五兄弟,元曲四大家
——上聯典出三國時蜀國名士馬良。下聯典出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字千裏,號東籬,大都人。其文詞豪放有力,頗含諷喻。作戲十六種,現存《漢宮秋》、《嶽陽樓》等七種,散,工有《東籬樂府》。他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被譽為“元曲四大家”。
師皇乘龍去,伏波裹屍還
——上聯典出黃帝時代著名獸醫馬師皇,善治馬,又喜醫龍,據說“乘龍仙去”。他被後世尊為獸醫始祖。下聯典出東漢名將馬援(公元前14-公元49)字文淵,茂陵人。他曾助劉秀攻滅隗器,擊破先零羌,為東漢立下大功,建武十七年(41)任伏波將軍。年八十年余猶征虞沙場。嘗謂賓客曰:“大丈夫立誌,窮當益堅,老當益壯。”又言:“男兒要當死於邊野,以馬革裹屍還葬。”後果卒於軍。
金樽宜醉酒,絳帳自生春
——全聯典指東漢·馬融事。 六言通用聯 少女素雄才辯,仙姑雅號清浮
——上聯典指東漢馬融之女馬倫,少年時就有辯才,嫁給同郡袁隗為妻,剛結婚,二人就辯論起來,袁隗不能使她屈服。下聯典指宋代扶風人馬鈺,字元寶,進士及第,後來遇到重陽子王嘉,得道術,與妻子孫氏同時出家修煉。孫氏仙去,人稱孫仙姑,號清浮山人。 七言通用聯 遠浦帆歸曲致遠,長春留引經季長
——上聯嵌入元代戲曲家馬致遠名字。下聯典指東漢經學家馬季長,在聯尾嵌入季長之名。
骨氣乃有老松格,神妙直到秋毫顛
——馬曰璐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清代詩人馬曰璐(約康熙、乾隆時人)撰書聯。馬曰璐、字佩兮、江蘇省江都人。有《南齋集》。
正其誼不謀其利,明其道不計其功
——馬寅初撰馬姓宗祠通用對聯此聯為當代著名經濟學家馬寅初(1882-1982)自題聯。馬寅初,浙江嵊縣人。著有《新人口論》等。 七言以上通用聯 具王佐才,築砦釣渭;步隱淪躅,授業著書
——上聯典出唐代銀青光祿大夫馬周。下聯典出宋代承事郎馬端臨。
烏威聖德,萬古流芳英烈將;玉面神光,千秋垂澤崇仁軍
——此聯為清代烏面將軍馬信廟聯。馬信,原是鄭成功的壹位部將,陜西人。到臺灣後,進駐彰化縣之燕霧上堡(即今陜西村),後不幸陣亡。後人為他立廟祭祀。廟在今臺灣漳化縣秀水鄉陜西村。
設絳帳以授生徒,白眉繼烈;鑄銅標而載功績,青海重光
——上聯典指馬融和馬良。下聯典指馬援和馬騰。
銅柱今猶未倒,願吾宗後裔繼承,再鎮邊疆傳祖跡;絳帷長可宏開,喜爾輩生徒環立,重披古典講儒經。
——馬季常撰馬姓宗祠通用聯,此聯為安徽省肥西縣程店馬氏宗祠聯。全聯典出馬援、馬融事跡。以激勵後人。
(馬氏宗祠楹聯參考資料) 陜西神木、秦川、山西羅峪口馬氏壹支字輩:“茂兆世學子惠明義福照光榮”。
陜西陜南馬氏壹支字輩:“文成登元良玉啟英進昌忠孝全富貴永遠正朝堂”。
陜西榆林馬氏壹支字輩:“金文玉丕振圖誌川建邦”。
陜西扶風馬氏壹支字輩:“承斯龍天子單銘德步廷騰世學文正國興邦永紹漢應汝先君定登雲”。
陜西馬德昭後裔馬氏壹支字輩: “乾德秉天勛澤永傳”。
陜西榆林馬氏壹支字輩:有,金,戰,登,如,會,鳳,鳴,祖,賢,高。
雲南華寧回族馬氏壹支字輩:“文春安甲家有本元國中遠正四德維新”。
雲南昭通馬氏壹支字輩:“福壽永遠康忠孝傳家信詩書衍澤長”。
雲南魯甸回族馬氏壹支字輩:“賢正義之春榮陽龍明興(德)毓林廣西成剛永長洪真”。
雲南馬氏壹支字輩:“明才賢永關”。
雲南馬氏壹支字輩:“恩清家普昌禮義”。
雲南東川馬氏壹支字輩:國正天興順,官清明自安,賢得福利少,子孝父恩寬。資料已毀,口傳祖籍,南京應天府高石砍柳樹灣。
山東濟寧馬氏壹支字輩:“興駿瑞照玉”。
山東陽谷馬氏壹支字輩:“永雲月世德文修繼誌成保守廣進化作述維令名光耀功安順忠孝吉慶祥詩書長久續興業代相傳”。
(部分字輩排行來源於 ) 清流馬氏宗祠清流縣南山馬氏宗祠始建於明萬歷年間的宗祠,總面積910平方米,由山門、圍墻、大坪、正堂、配厝等部分組成,整體保留了明代建築風格。主體結構所用木料據稱已有500多年的歷史。此外,宗祠正堂設神龕,龕內供奉馬氏昭穆宗親神位。正堂兩側的灰壁上,張貼著歷代科舉考試的捷報,顯示著南山馬氏敬儒重文的家風。2011年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肥東石塘馬氏享堂
肥東石塘馬氏享堂坐落在肥東縣石塘鎮馬集村的馬氏享堂,外觀仍十分精美。青磚碧瓦,房頂四角上翹,屋脊上繪有奇珍異獸坐鎮。享堂內供奉著馬氏始祖馬士龍的畫像。據馬氏後裔馬先勝老人介紹,其先祖馬士龍曾跟隨朱元璋壹起打天下,後受封為將軍。後世子孫香火傳遞,至清朝乾隆年間,先人怕輩分排序錯落,開始建祠堂、續家譜,至今已有24代。安陽馬氏莊園
馬氏莊園位於河南省安陽市西部20公裏的西蔣村,是清代廣東巡撫馬丕瑤的府第,建於清光緒至民國初期,保存完好,占地面積20000多平方米,其中建築面積5000多平方米,被學者稱為“中州大地絕無僅有的封建官僚府第建築標本”, “中原第壹官宅” ,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全國紅色旅遊經典景區,河南省廉政教育基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