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驢肉火燒是起源於哪個省的美食

驢肉火燒是起源於哪個省的美食

驢肉火燒是壹種華北地區極為流行的傳統小吃,起源於保定。廣泛流傳於冀中平原,鹵好的驢肉伴著老湯汁加入酥脆的火燒裏面。作為河北省餐飲文化中心和冀菜發源地的保定,驢肉火燒經過勤勞的河北人民不斷地發展和推廣,終於使驢肉火燒聞名大江南北。在華北地區的大街小巷隨處可見驢肉火燒的店鋪,完全融入了當地居民的生活之中。另外河北河間也有類似名稱食物,不過做法和味道卻大不相同,最直觀的區別在於保定的驢肉火燒是圓的,而河間的驢肉火燒是長方形的。據《史書記載》驢肉火燒源於明建文二年(公元1400年)河北保定,現在遍布燕趙大地。 驢肉先以大火後以溫火燉,配以近20種調料,烹煮時間長,熟度透徹,色澤鮮嫩,肉香而不柴,香味綿長,酥軟適口。據醫書載:驢肉補血、補氣、補虛,阿膠滋陰補血、補肺潤燥。可見驢肉不僅味道鮮美,還有保健功能。驢肉火燒在北京、天津和河北餐飲市場享有盛名。 2018年8月,驢肉火燒制作技藝被列入河北省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名錄。

保定驢肉火燒的發祥地為保定市徐水區漕河鎮。漕河系河北省保定市徐水區境內河流名稱,漕河鎮以漕河命名。漕河驢肉火燒歷史悠久。相傳,宋代時漕河碼頭有漕幫和鹽幫兩個幫會。漕幫以運糧為業,鹽幫以運鹽為業。雙方為稱霸碼頭,時常大動幹戈,最終以漕幫大勝收局。漕幫俘獲鹽幫馱貨的毛驢無法處理,便宰殺燉煮,設慶功宴;再將肉夾在當地打制的火燒內吃。漕河驢肉興起,名吃由此誕生。[1]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死後,其後代同室操戈。朱元璋的四兒子燕王朱棣發兵與朱元璋立的繼承人——明惠帝朱允炆開戰。朱允炆派大將李景隆與朱棣鏖戰在白溝河壹帶,李景隆兵敗退到徐水漕河鎮。軍中糧食匱乏,李景隆無奈命軍士殺軍馬充饑。當地百姓有吃驢肉的習俗,所以烹飪的馬肉也尤為香。自此烹馬為食也成徐水漕河鎮的習俗,制做出的馬肉味道益美。清代,康熙重農桑,禁屠戮牛馬,漕河壹帶士人便改以食馬肉習俗,僅以驢肉食用;又加驢比馬價格賤,人們專養驢食用。再有當地烙制的火燒外焦裏嫩,剛出爐的火燒夾上烹制的小驢肉,成為遐邇聞名的當地名吃。

河間驢肉火燒起源

清乾隆帝下江南水旱兩路必經河間,壹次錯過住處在農家吃飯,農家為了讓皇帝吃著方便,把精心煮制的驢肉加到層次松軟的火燒裏,乾隆吃後連連稱贊美味可口。問農家此為何物,農家如實回答:大火燒加驢肉,乾隆甚喜,即興賦詩壹首:

河間處處毛驢旺,

巧婦搟面似紙張。

做出火燒加驢肉,

壹陣風來壹陣香。

並差人在河間修築行宮常住,(河間乾隆行宮及手書禦碑均有史料記載)以飽食驢肉火燒美味,後回到皇宮還時常想念驢肉火燒,遣和紳來河間尋找做驢肉火燒的那戶農家進宮,和紳也是壹位美食家,民間還流傳著壹段和紳吃驢肉火燒的故事,時值中秋和紳與幾位夫人在府內吃驢肉火燒賞月,當時皓月當空,和紳見鮮香酥脆的驢肉火燒裏面層次極多,壹層層比紙張還薄,吃到嘴裏松軟異常。拿起夫人的玉手把玩時不禁詩興大發:

玉人指甲長,火燒分外香。

兩相皆上品,對月透華光。

此詩表述的意思是清朝女人們每日修剪的指甲非常長非常薄,薄到能夠透過指甲看到微弱光線的月亮,火燒的層就和女人的指甲薄厚壹樣。

  • 上一篇:餐飲業的分類
  • 下一篇:魚塘釣鯉魚用什麽小藥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