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為馬匹的移動及地面的不平坦造成顛簸, 所以影響騎射的準確度。 騎弓手會趁坐騎四腳離地才放箭, 將影響減至最低。 另壹方面, 由於箭有壹定的重量, 箭飛行壹段短距離後會向下。 因此騎弓手向天空射箭, 壹般是箭與地面成四十五度, 讓箭飛行時呈拋物線, 再垂直地擊中目標。
大草原的騎弓手采用拇指拉弦法(蒙古式拉弦法)。 騎弓手拇指扣著弓弦去拉弦發射弓箭。 大草原的騎弓手通常將弦線拉至胸部才松開弦線, 蒙古的騎弓手更將弦線拉至耳朵發射弓箭。 就騎射而言, 騎術與箭術同樣重要。 當騎弓手拉弓射箭時, 雙手不能緊持韁繩控制坐騎, 有些武器也需要雙手使用, 例如蒙古人的套馬桿。 因此騎弓手精於騎術, 甚至懂得不使用韁繩及利用馬鬃駕馭坐騎。 此外,馬有跟隨其他馬匹的天性,即使是敵方馬匹,弓騎手具有兼顧作戰及控制馬匹的能力。
聞名四方的回馬箭(Parthian shot)
騎弓手具備速度與箭術,回馬箭是他們常用的戰術。他們首先詐逃,逃至特定地點後突然轉身放壹記回馬箭。這對正在追趕「敗軍」而松懈下來的敵人非常有效。回馬箭戰術通常與伏兵互相配合, 威力很大, 能擊退數陪於己的敵人。使用回馬箭擊退敵人最著名的例子是在卡雷壹役中的帕提亞弓騎手 弓騎手的機動力很高,戰術與機動力息息相關弓騎手善用詐逃、突襲、及箭術。他們通常發起遠距離攻擊,然後藉速度撤退得無影無蹤,直至確定己方可以戰勝敵軍才大規模攻擊對手。除此之外,由於馬的奔跑速度很快,弓騎手能夠在戰場上快速轉變陣形,包圍敵軍。
實例壹:大流士壹世遠征塞西亞(公元前514至512年)
大流士為了懲罰塞西亞人在波斯帝國境內掠奪,率領大軍到黑海北部攻打塞西亞人。塞西亞深知波斯大軍的兵力遠超己方,計劃永不跟它硬踫。塞西亞的弓騎手只是離遠地射殺波斯士兵,波斯大軍壹追擊己方即四散逃去。
兩軍展開追逐,波斯大軍壹直捱打,可是怎樣也無法有機會接近他們。大流士采用激將法,差人派信給塞西亞王,譏笑他的畏縮,不過,塞西亞的弓騎手依然故我,他們照舊邊打邊退。大流士明白波斯大軍欠缺機動力,不可能趕得上塞西亞騎弓手,更甚的是塞西亞弓騎手的壹連串小股攻擊已令波斯大軍傷亡甚大,士氣低落。於是他藉夜色的掩護,在晚上率領大軍撤退。
實例二:卡雷戰役(公元前53年)
在古敘利亞卡雷戰役(Battle_of_Carrhae),帕提亞(The Parthians)軍利用典型的草原弓騎手戰術,大敗羅馬軍。帕提亞軍明白羅馬步兵精於肉搏, 因此計劃壹開始善用準獨己方有遠距離攻擊的優勢, 使用弓箭削弱羅馬軍的兵力, 再誘敵深入, 配合預先埋伏的重裝騎兵, 壹舉纖滅羅馬軍。
當兩軍相遇, 羅馬將軍克拉蘇(Marcus Licinius Crassus Dives)命令輕裝步兵沖鋒, 帕提亞的弓騎手避免跟精壯的羅馬步兵肉搏, 向左右兩方撤退。 弓騎手壹邊逃走壹邊彎弓射殺羅馬步兵, 回馬箭令只穿輕裝甲的羅馬步兵死傷慘重。
克拉蘇對草原弓騎手戰術懞然不知, 只想盡快結束戰鬥, 藉此減低傷亡。 他派兒子普布留斯(Publius)率領八個羅馬步兵大隊、五百名弓箭手及壹千三百名高盧騎兵, 追擊帕提亞軍。 普布留斯的部隊對帕提亞的弓騎手窮追不舍, 突然帕提亞軍的重裝騎兵出現在羅馬軍眼前。 另壹方面, 逃走了的弓騎手回來了, 將羅馬軍團團圍著。 重裝騎兵猛烈地沖擊羅馬軍, 加上四方八面弓騎手在遠處放箭, 普布留斯的部隊立即兵敗如山倒。
普布留斯走投無路, 率領餘部撤退至山丘上, 最後自刎身亡。 普布留斯的部隊只剩下五百人, 全部成為俘虜。 克拉蘇領兵趕來協助兒子, 帕提亞軍展示普布留斯的頭顱, 令羅馬軍在壹瞬間喪失鬥誌。 克拉蘇在激戰中身亡, 餘部趁黑夜逃走。 克拉蘇的軍隊原本有四萬三千人, 卡雷壹役後只有壹萬人生還。
實例三:蒙古第二次西征之李格尼茲戰役(Battle of Liegnitz)(1241年)
公元壹二三六年, 由於欽察及阿羅思部叛亂,元太宗窩闊臺派遣拔都平亂並攻打東歐等地。 公元壹二四壹年,蒙古軍離開俄羅斯, 準備攻打匈牙利。 為防匈牙利得到波蘭的增緩, 拔都派貝達耳和凱都率二萬人從北部侵入波蘭。 貝達耳和凱都在同年三月打敗波蘭國王波列斯萊五世(Boles?aw V the Chaste)統帥的波蘭及斯拉夫聯軍。 西裏西亞公爵亨利二世(Henryk II the Pious)擔心蒙古人會得到增援, 同時為了早日和援軍匯合, 他率兵於四月九日離開李格尼茲城(Liegnitz)向援軍可能出現的地方進發, 迎戰入侵的蒙古人。
當亨利的軍隊到達了維耳斯達特(Wahlstatt), 蒙古軍出現在他的面前。 亨利公爵首先下令其第壹集團發起攻擊。 輕裝蒙古弓騎手沒有沈重的裝甲, 速度很快, 部隊迅速地分開, 迂回到他們的側面和背後, 向他們發出壹陣陣箭雨, 迫使他們退回原地。 亨利下令全體沖鋒, 輕裝蒙古弓騎手毫無還擊之力, 立即向後撤退。 蒙古軍其實在詐逃, 靜候亨利的騎兵陣形散亂, 無法再發起沖鋒, 然後包圍、射殺亨利的騎兵。
蒙古騎弓手又撤退了壹段短距離, 跟騎兵激烈地肉搏, 又撤退, 再跟騎兵短兵相接。 如是者跑跑停停, 騎兵的隊形已變得非常松散。 此時蒙古弓騎手突然散開, 並繞到騎兵的兩翼, 騎士們遭到從四面八方射來的箭矢的功擊, 毫無還手能力。 蒙古弓騎手稍後發現波蘭人的盔甲能有效地抵禦箭矢的功擊, 他們便改變計劃, 先射倒騎兵的坐騎, 再解決行動遲緩的騎兵。
騎兵壹個又個被拋下坐騎, 由於盔甲太笨重, 騎兵難以敏捷地站起來再戰鬥。 蒙古重裝騎兵趁機沖入亨利的騎兵中, 騎兵不是被殺就是被馬踏死。 其實亨利的部隊有步兵, 先前騎兵誤以為自己旗開得勝, 急急地策馬向前追擊, 把他們的步兵遠遠地拋在後面。 壹隊蒙古騎兵發揮驚人的機動力, 迅速地繞到了波蘭騎兵的背後, 將早已準備好的柴草點燃後拋在地上, 濃煙擋住了後面波蘭步兵的視線, 令他們不能支援騎兵。
消滅了波蘭騎兵後, 蒙古人立刻轉而攻擊波蘭步兵, 把他們也消滅了。 亨利的部隊本來有三萬人, 是次戰役中二萬五千人陣亡, 其中包括了亨利公爵本人。 由於弓騎手追求以高機動力戰勝對手,盔甲對弓騎手而言是累贅。因此壹般弓騎手都只穿小量盔甲,甚至不穿盔甲。結果肉搏戰對他們是非常不利,壹旦弓騎手被拋下馬,只有待宰的命運。
實例壹:亞歷山大大帝東征——藥殺水之役(前329年秋)
亞歷山大大帝早已打敗大流士三世,並擊殺了他的繼承人。亞歷山大大帝領軍圍攻藥殺水(Jaxartes)南邊的Cyropolis。居魯士大帝(Cyrus the Great)的遠征至藥殺水止步,亞歷山大大帝希望建築壹座新城取代Cyropolis,去標誌自己的功績可媲美居魯士大帝。
亞歷山大大帝的行動,令居住在藥殺水北部的塞西亞人(亞洲塞西亞人,the Abian Scythians)認為亞歷山大大帝計劃在Cyropolis設立據點,下壹步攻打自己。塞西亞王馬上結集弓騎手,在在藥殺水北面河畔紮營,靜待時機攻擊亞歷山大大帝的遠征軍。
亞歷山大大帝決定先發制人。他壹馬當先領軍渡河,並下令士兵使用床穹掩護己方。亞歷山大大帝及部分軍團抵達北面河畔後,他指揮壹團希臘雇傭騎兵及四隊馬其頓大槍兵攻擊敵人。塞西亞弓騎手采用典型的草原弓騎手戰術,他們立即四散,躲開騎兵及大槍兵的進攻,再包圍並射殺這些士兵。亞歷山大大帝隨即帶領軍隊全速進攻塞西亞弓騎手,迫使塞西亞弓騎手放棄包圍,變回線狀陣形。接著他命令輕騎兵攻擊對手側翼,自己則率領主力騎兵在正面進攻。塞西亞弓騎手被反包圍,被迫進行肉搏戰。他們壹戰即潰,餘千人被殺。
實例二:馬寇斯?奧列裏烏斯——伊斯達河之役(前173年/前174年?)
馬寇斯?奧列裏烏斯(Marcus Aurelius)曾經向伊斯達河(Ister,多瑙河的古稱)沿岸的外族發起戰爭(The Marcomannic Wars)。某天羅馬軍與埃阿熱格人(Iazyges)的軍隊在伊斯達河河畔相遇,馬上追擊他們。埃阿熱格人認為羅馬步兵不習慣在冰面上行走,已方的坐騎則能夠冰面上自由奔跑,因此此仗羅馬軍必敗無疑。於是埃阿熱格人在結冰河面上迎戰對手,壹部分埃阿熱格人的騎兵從直面進攻羅馬軍,其餘騎兵繞至羅馬軍的側翼,計劃包圍羅馬軍。
羅馬步兵從容地迎戰,士兵壹方面肩並肩地站著,組成緊密的陣形;另壹方面士兵將盾牌放在冰面上,壹只腳踏著盾牌,防止自己滑倒。當他們與埃阿熱格人的騎兵交鋒時,盡力地扯馬籠頭、騎槍及盾牌,令騎兵紛紛摔在冰面上。草原騎兵欠缺盔甲保護,掉下馬即被殺,最後大敗逃去。
草原弓騎手對西方世界的軍事影響: 草原弓騎手影響了羅馬軍的傳統戰術。 羅馬軍壹向以步兵為主力部隊, 騎兵主要用於偵察, 作戰時下馬跟敵人搏鬥。 薩爾馬提亞人在公元前壹世紀末, 首次入侵羅馬帝國, 令羅馬人見識弓騎手的戰鬥力。 羅克索蘭尼人更讓羅馬人認識輔助弓騎手作戰的重裝騎兵。 公元二世紀期間, 羅馬皇帝哈德良對羅馬軍做了壹個革命性的突破, 他成立了首支羅馬騎兵部隊----cataphracti重裝騎兵部隊, 輔助步兵抵抗草原騎弓手。
不斷的草原騎弓手入侵, 使繼哈德良的羅馬皇帝重視軍隊的機動力。 他們銳意增加軍團中騎兵的比例。 騎兵在作戰的地位亦比之前重要, 以前騎兵大多用於追擊敗逃的敵人或補充步兵的兵力, 現在騎兵在作戰壹馬當先, 削弱敵方騎兵兵力, 讓步兵能夠應付他們。 羅馬皇帝加列奴更成主了壹支大規模的騎兵部隊, 能夠迅速地趕到邊境, 支援步兵守軍抵抗草原弓騎手。 拜占庭帝國常遭受草原遊牧民族, 例如亞瓦爾人及保加爾人。 為了對抗草原弓騎手, 拜占庭帝國的軍隊以重騎兵為中心。 重騎兵頭戴鐵尖頂盔, 穿著長得可覆蓋頸部至膝蓋的鎖子甲, 手載金屬護手, 腳穿鐵鞋。 他們除配備騎槍外, 還配備弓箭。 亞瓦爾人大規模使用鐵馬鐙, 多次在拜占庭帝國及歐洲掠奪, 向西方世界引入內有骨架的馬鞍及鐵馬鐙。 此外, 亞瓦爾人使用源自中國的手動投石機攻城略地, 拜占庭帝國隨即引為己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