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文化是中華民族的血脈,是中華民族***同的精神家園。從我們祖先創造發明甲骨文開始,壹直到今天的人類文明,無壹不證明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壹個民族如果沒有了精神血脈,這個民族也將趨向滅亡。傳承中華文化,***建精神家園,是每個中國人的歷史責任,更是時不我待的需要。
傳承中國傳統文化,***建精神家園,要從我做起從小抓起。從壹年級開始,我就似懂非懂地閱讀了《中華上下五天年》了解了從夏商周壹直到民國跌宕起伏的歷史,歷史造就的人物以及他們的思想和作品,明白了中國為什麽是文明古國之壹,知道中國有孔子。孟子。老子等聖人。對中華文化產生了興趣。
二年級時開始背誦《三字經》。《*規》裏面講了古代的君臣之道,孝敬父母之道,尊敬師長之道,兄弟相處之道,朋友相處之道等等君子處世之道。以及我們坐。立。行待人接物的姿態。,讓我對中華文化的精髓有了初步了解,讓我領略壹番中華五千天年歷史文化積澱的魅力。接著我又閱讀過《論語》。《大學》和壹些有關傳統文化的讀本,雖然閱讀起來比較費勁,但從裏面能學到做人的基本道理,也能感受到中華文化的濃厚底蘊和內涵!
傳統文化曾壹度被改革開放的浪潮沖淡,所幸的是現在的教育也越來越重視中華文化的傳承。比如我們的小學課本就增加了《傳統文化》和《經典閱讀》課,這樣對每個孩子都進行了《傳統文化》的啟蒙教育,大大激發了我們傳承中華文化的興趣和積極性。很多電視臺都推出了弘揚傳統文化的節目如《漢字聽寫大賽》。《成語大賽》都讓參賽者和觀眾對傳統文化有了能厚的興趣,不自覺的翻開書籍和字典查閱。
中華文化是我們中華民族的血脈,在中華民族復興的過程中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所以傳承中華文化,***建精神家園,是每個中國人責無旁貸的任務!
篇二
中華美德,人人皆知,“孔融讓梨”等典故無不體現了中華民族五千年以來至高無上的美德,更說明了中華民族是壹個文化之都。但是中華美德在今天,仿佛早已被人們忘卻,人們對它不管不問,正所謂:此道今人棄如土。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傳統文化,我們國家也不例外。而中華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獨壹無二的瑰寶,我們都是中國人,自然要理所當然地繼承我們祖先給予我們的壹筆豐厚的禮物,就像我們是中國人,就要說中國話壹樣,和諧的社會需要中華美德來構建,來填充這個空虛的世界,否則我們的生活就會變得枯燥無味,這正是中華美德給予我們的,壹顆中國心。
想想這句名言吧:忘記過去就等於背叛。如果妳真的對中華美德棄而不管,妳就等於背叛了中華民族的祖先,雖然這是壹個愈發進步的社會,但是不是因為進步了,就可以把中華美德像扔垃圾壹樣遺棄呢?然後再去盲目地追求外國文化,而自己家鄉的文化卻遭到冷漠呢?那麽,妳到底還是不是龍的傳人,還是不是壹條地地道道的中國龍?如果是的話,妳又怎能甘心,做壹只外國驢呢?
啊!讓我們保持壹顆純正的中國心吧,並且是壹顆有著中華美德的中國心!要永遠記住,妳是個中國人,要學習中國文化,中國美德!
雷鋒叔叔永遠值得我們崇敬,因為他身上有許多我們所沒有的中華美德。中華美德人人都可以擁有,關鍵是看妳想不想擁有,團結同學妳就擁有了中華美德;謙虛好學妳就擁有了中華美德;為爸爸媽媽洗壹次腳妳也擁有了中華美德……中華美德就在細微之處,只有妳用心去做了才能發現它。
“弘揚中華美德,構建和諧社會”,勢在必行。這是保護中國文化的壹次行動,讓我們保護好那壹顆中國心,不要讓它日積月累沒有了往日的風采!請不要只展望未來而忘記過去,過去也有許多值得我們學習,回味的地方!
篇三
中華民族擁有五千年的悠久歷史,這樣的壹個文明古國有著深厚的文化底蘊。
中國的文字也歷時久遠。從最初的倉頡造字,後來有了孔子的“敏而好學,不恥下問。”孟子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又經過李白的“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清照的“尋尋覓覓,冷冷清清,淒淒慘慘戚戚。……經過多年的流傳,有了如今的中華文化。
中華文化淵源流長,自然是學養深厚。
相傳,伯牙善彈琴,鐘子期善聽琴。伯牙彈到誌在高山的曲調時,鐘子期就說“峨峨兮若泰山”;彈到誌在流水的曲調時,鐘子期又說“洋洋兮若江河”。鐘子期死後,伯牙不再彈琴,因為沒有人能像鐘子期那樣懂得自己的音誌。後遂以“知音”比喻對自己非常了解的人。壹個“知音”裏,就有這樣壹個動人的故事,可以想象,成千上萬的詞語中,包含了多少中國的歷史文化。
“願得壹心人,白首不相離。”希望能有壹個壹心壹意的人,就這樣,和他壹起走到白頭也不分離。這樣壹句家喻戶曉的詩句,沒有堆砌的華麗辭藻,卻扣人心弦,因為它飽含著真情實感。
古語雲“百善孝為先。”那麽說起美德,孝順就是中華民族薪火相繼的傳統美德。父母給了我們生命,教育我們長大,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我們應當感謝,應當報答。壹篇廣告,至今讓我記憶猶新“壹個小男孩吃力地端著壹大盆水,笑著對媽媽說說‘媽媽,洗腳!’”讓我記憶猶新的,不僅僅是那個小男孩的乖巧,還有他那份發自內心的感謝和至深的愛。他給了我們壹個典範,壹個讓年幼的孩子尚有這樣的感恩之心,我們又該怎樣做呢?
大家應該聽過這樣壹個故事“壹個人大學畢業,到壹個公司應聘。他走進大廳,看見地上有壹張紙屑,來應聘的人很多,卻都只顧著自己的事,沒有壹個人撿起那張紙屑。於是,他走過去撿起紙屑,扔進垃圾桶裏。就是這樣壹個舉動,改變了他的命運。他並沒有很高的學歷,卻在這次應聘中脫穎而出,正是因為那壹個小小的舉動。”這樣微不足道的事,但它足已顯示出壹個人的品行。這也是中華民族的美德。
身為中華民族的壹員,讓我們肩負起這個責任“傳承文明,弘揚文化。”
篇四
當書信被電子郵件取代,當腳力被各種交通工具代勞,當傳統文化在瀕臨滅絕的邊緣苦苦掙紮:處在科技發展日新月異的今天,我們又該何去何從?科技為上,傳統靠邊?還是傳統為要,科技為輔?
在如今紛繁蕪雜的大環境下,科技與傳統文化不可偏廢。傳統文化是我們的根,我們的魂;科技是第壹生產力,促進社會進步,讓人享受舒適生活:積極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已成為我們的必然選擇。
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便對西方現代科技有壹種盲目的恐懼或崇拜,西方的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國門,打碎了天朝上國的美夢,也在國人心中種下了恐懼而又歆羨的種子。科技強國也被無數國家奉為圭臬。科技霸權在美國等西方國家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現代科技的優勢展露無遺。
但我們就該為此放棄傳統文化?中國傳統講究仁義禮智信,中國文化具有兼容並包性,源遠流長,博大精深。偉大的中國文化是我們傳承千年,歷久不衰的法寶,也是我們走向復興,開創未來的根本保障。雖然,傳統文化不乏糟粕,虛榮、麻木等劣根性便是糟粕的體現。但,我們不能否認傳統文化的精髓讓我們經久不衰,綿延不絕。文化的包容維持著中華民族的和諧與穩定,也為民族大家庭不斷註入新鮮血液,使其煥發生機。五千年的積澱造就的是傳統文化的強大生命力。
社會轉型期的今天,傳統文化與現代科技激烈碰撞,逐步融合,而在這碰撞與融合中,各自煥發出新的的生機。科技賦予傳統文化科學特性和創造力。科技是第壹生產力也是經濟發展的強大驅動力,而科技發展中形成的科技精神,包括科學思維,科學態度,科學價值觀念等,深刻的影響著人們的生活方式,影響著傳統文化。在科技條件下,傳統優秀文化經過現代科技的陶冶和兼容,具有了新的創造活力,它既蘊含了現代科技的新成果,又指導著現代科技條件下的民族文化不斷創新和發展,永葆生機和活力。發揮科技優勢,改造傳統文化,是保持傳統文化生機的不二法門。
同時,傳統文化的道德原則、和諧理念也指引著具有民族特色的現代科技的發展與走向。先進科技的發展為人們創造了巨大的財富,也帶來了壹系列的社會問題。現代建築的發展並隨著鄰裏人情的冷漠,交通工具的進步伴隨著健康的,電子文檔的的發明也不可避免地產生書寫能力的退化。而這些問題的解決需要也只能依靠傳統文化。英國的哲學家湯恩比博士在上個世紀70年代就提出了令舉世深思的論點:“挽救二十壹世紀的社會問題,唯有中國的孔孟學說和大乘佛法。”而七十多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也在巴黎宣布,解決21世紀人類的生存問題,必須去2000多年前的孔子學說中汲取智慧。弘揚傳統文化,解決科技發展帶來的各種問題,也指引著科技的發展。
充分發揮科技優勢,大力弘揚傳統文化,讓傳統文化和現代科技在碰撞交融中永葆生機與活力!
篇五
每壹個國家都會有自己的文化,自己的傳統,他們是奪目的,絢爛的,然而又在歲月中逐漸流失,碾滅,最後卻埋在了幾千年積澱的黃土下……
我想對此說些什麽。
比如怎樣很好地繼承和發揚傳承千年的精髓,以及怎樣讓新潮的現代人接受並且完全融入已有些生澀的傳統文化。這,是個很值得深思的問題。
當然,其中不乏有佼佼者,他們巧妙地將流行和傳統結合得天衣無縫。我就簡單地談談音樂和飲食等幾方面。
1音樂。
首先,小天王周傑倫的《東風破》《中國風》就向我們展現了當代人的古典情節。並且讓很多原本不習慣古典的人們開始關註起中國博大精深的文化了,這不能不算是壹大突破。其實《東風破》的歌詞淺顯易懂,不過是向我們講訴了壹段現代都市人的愛與恨,但在樂曲的表現上,淒惻婉轉,帶有古韻,琵琶的演奏也烘托出舍與不舍間的幽冤。於是,很多追逐快餐文化的人被打動了以後,開始思索對於經典和悠遠的觀點,開始愛上了原本被他們遺忘的華夏文明。
除慈之外,王力宏的《花田錯》《龍的傳人》、陶哲《蘇三說》也是很好的例子。
2飲食。
這是壹個講究創新的時代。人們很容易就對同壹件事物感到厭倦,就連我們每天吃的食物也是壹樣。不過,通過中西交流,我們的飲食文化又出現了新的時代特色。在講究色、香、味、型之外又講究營養,這就是壹種時代進步。壹種文化再生。
但是,中華飲食文化在與世界各國文化碰撞中,應該有壹個堅固的支點,這樣它才能在博采眾長的過程中得到完善和發展,保持不衰的生命力。我覺得,這個支點就是優秀傳統文化特質,也就是中華飲食文化需要探索的基本內涵。
歸根到底,我們只有準確是把握中華五千年的優秀傳統文化特質才能深刻地理解中華飲食文化,因此也才能更好地繼承和弘揚中華飲食文化。
3服裝。
我們來粗略看看近幾年來的流行風吧。復古永遠都是主角,人們在稍縱即逝的流行中開始懷念。懷念古典的厚重,和經過歲月淘洗後的精致。
唐裝、旗袍、印花布、刺繡、扇子裝潢……它們已經生根在都市的塵灰中,已經在笑語盈盈裏散發著脈脈溫情。
除此之外,還有古香古色的紅木家具、影視作品等倍受人們青睞。中國悠遠的民族文化應該被壹代又壹代的人傳承下去,它永遠是浪間最閃耀的朝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