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男裝追求褒衣博帶的魏晉風度
魏晉時期是最富個性審美意識的朝代,文人雅士紛紛毀棄禮法,行為放曠,執著於追求人的自我精神和特立獨行的人格,重神理而遺形骸,表現在穿著上往往是蔑視禮教,不拘禮法,率性自然,甚至袒胸露臍。同時清談玄學在士人之間成為壹種時尚,強調返璞歸真,壹任自然。對人的評價不僅僅限於道德品質,而紛紛轉向對人的外貌服飾,精神氣質的評價,他們以服飾的外在風貌表現出高妙的內在人格,從而達到內外完美的統壹,形成了壹種獨特的風格,即著名的魏晉風度。
魏晉南北朝服裝與儒學禁錮下的秦漢袍服不同,變得越來越寬松,“褒衣博帶”成為是魏晉時期的普遍服裝形式,其中尤以文人雅士居多。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不僅喜歡穿著此裝,還以蔑視朝廷、不入仕途為瀟灑超脫之舉。表現在裝束上,則是袒胸露臂,披發跣足,以示不拘禮法。這種風格是由於當時政治動蕩、經濟衰退,文人欲實現政治理想又怯於宦海沈浮,為尋求自我超脫和精神釋放,故采取寬衣大袖、袒胸露臂的著裝形式,因此形成了“褒衣博帶”的服裝樣式。
二、女裝呈現奢靡異常的風貌
魏晉南北朝時期,兩漢經學崩潰,個性解放,玄學盛行。“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人們講究風度氣韻,“翩若驚鴻,矯若遊龍”,服裝輕薄飄逸。魏晉南北朝時期的女裝承襲秦漢遺風,在傳統服制的基礎上加以改進,並吸收借鑒了少數民族服飾特色,創造了奢靡異常的女裝風貌。服飾整體風格分為窄瘦與寬博兩種傾向,或為上儉下豐的窄瘦式,或為褒衣博帶的寬博式。雜裾垂髾是魏晉時期最具有代表性的女裝款式,這種服裝是傳統深衣的變制。魏晉時期,傳統的深衣已不被男子采用,但在婦女中間卻仍有人穿著並有所創新。深衣的創新變化主要體現在下擺,人們將下擺裁成數個三角形,上寬下尖,層層相疊,因形似旌旗而得名“垂髾”。垂髾周圍點綴飄帶,作為裝飾。因為飄帶拖得比較長,走起路來帶動下擺的尖角隨風飄起,如燕子輕舞,煞是迷人,所以又有“華帶飛髾”的美稱。
魏晉南北朝時期,女子的襦裙裝在承襲秦漢服制的基礎上,也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上衣逐漸變短,衣身變得細瘦,緊貼身體;分斜襟和對襟兩種領形,開始袒露小部分頸部和胸部;衣袖變得又細又窄,但在小臂部突然變寬;在袖口、衣襟、下擺等處裝飾不同色彩的緣邊;腰間系壹圍裳或抱腰,外束絲帶。下裝裙子也在有限的範圍內極力創新,大展魅力,與魏晉女性柔美的形象相得益彰。有的裙子下擺加長,拖曳在地;有的裙子裙腰升高,裙幅增加,還增加許多褶襇,整個裙子造型呈上細下寬的喇叭形,這種上儉下豐的樣式增加了視覺高度,給人瘦瘦長長之美感。
三、胡漢服飾的融匯發展
魏晉南北朝時期,雖然漢族居民仍長期保留著自己的衣冠習俗,但隨著民族間的交流與融合,胡服的式樣也逐漸潛入漢族傳統衣裝中,從而形成了新的服裝風貌。
北方的少數民族不像漢族那樣將頭發束成發髻,他們或者將頭發編成辮子,或者披散頭發,或者將部分頭發剪掉。因此,他們根本就不使用冠、簪等用品,也就沒有漢族最為重視的冠冕制度。他們習慣於在頭上戴各種帽子,根據記錄北朝史實的《鄴中記》、《北史》等文獻記載,當時有“金縷合歡帽”、“突騎帽”、“面帽”等多種帽式。
褲褶,原是北方遊牧民族的傳統服裝,其基本款式為上穿短身、細袖、左衽之袍,下身穿窄口褲,腰間束革帶。《急就篇》顏師古註“褶”字曰:“褶,重衣之最在上者也,其形若袍,短身而廣袖。壹曰左衽之袍也。”褶作為北方少數民族服飾,與漢族傳統服飾的寬袍大袖有所不同,其典型特點即是短身、左衽,衣袖相對較窄。在長期的民族大融合中,漢族人接受了褶並做了壹些創新,把原本細窄的衣袖改為寬松肥大的袖子,衣襟也改為右衽。因此,今天我們從魏晉南北朝時期出土的考古資料中看到了豐富多彩的服裝結構:褶既有左衽,也有右衽,還有相當多的對襟;袖子有短小窄瘦的,也有寬松肥大的;衣身有短小緊窄的,也有寬博的;上衣的下擺有整齊劃壹的,也有正前方兩個衣角錯開呈燕尾狀的,等等。這些衣衽忽左忽右、袖子、衣身忽肥忽瘦、忽長忽短的服飾現象,表明了在當時民族大融合的背景下,服飾的互滲、交流現象。
褲褶的下裝是合襠褲,這種褲裝最初是很合身的,細細的,行動起來相當利落,適合騎馬奔馳和從事勞動。傳到中原以後,尤其是當某些文官大臣也穿著褲褶上朝時,引起了保守派的質疑,認為這樣兩條細褲管立在朝堂不合體統,與古來禮服的上衣下裳樣式實在是相去甚遠。因此,有人想出壹個折衷的辦法,將褲管加肥,這樣立於朝堂宛如裙裳,待擡腿走路時,仍是便利的褲子。可是,褲管太肥大,有礙軍陣急事。於是,便將褲管輕輕提起然後用三尺長的錦帶系在膝下將褲管縛住,於是又派生了壹種新式服裝——縛褲。晉南北朝時期,漢族上層社會男女也都穿褲褶,腳踏長靿靴或短靿靴。這種形式,反過來又影響了北方的服裝樣式。
裲襠也是北方少數民族的服裝,起初是由軍戎服中的裲襠甲演變而來。這種衣服不用衣袖,只有兩片衣襟,《釋名·釋衣服》稱:“裲襠,其壹當胸,其壹當背也。”裲襠可保身軀溫度,而不使衣袖增加厚度,以使手臂行動方便。裲襠有單、夾、皮、棉等區別,為男女都用的服式。既可著於衣內,也可著於衣外,《玉臺新詠·吳歌》:“新衫繡裲襠,連置羅裙裏。”描寫的是婦女在裏面穿裲襠;《晉書·輿服誌》:“元康末,婦人衣裲襠,加於交領之上。”描寫的是把裲襠穿在交領衣衫之外。 這種服式壹直沿用至今,南方稱馬甲,北方稱背心或坎肩。褲褶、裲襠等服裝都是從北方遊牧民族傳入中原地區的異族文化,由於它們具有功能的優越性而為漢族人民所吸收,從而使漢族傳統的服飾文化更加豐富。
南北朝時期隨著胡服盛行,服飾紋樣從內容到形式都發生了空前的變化。據各地出土南北朝時期的紡織品實物和敦煌莫高窟壁畫的紋樣來看,大凡東漢式的傳統紋樣,此時畫工和工藝技巧都已不及東漢精美,意味著東漢式動物雲氣紋已經衰退過時。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服飾紋樣,見於文獻記載的有大登高、小登高、大博山、小博山、大明光、小明光、大茱萸、小茱萸、大交龍、小交龍、蒲桃文錦、斑文錦、鳳凰錦、朱雀錦、韜文錦、核桃文錦(見陸劌《鄴中記》)、雲昆錦、列堞錦、雜珠錦、篆文錦、列明錦(見王子年《拾遺記》)、如意虎頭連壁錦(見《太平禦覽》卷八壹五)、絳地交龍錦、紺地句文錦(見《三國誌·魏誌·東夷傳》)、聯珠孔雀羅(見《北齊書·祖珽傳》)等。從這些錦名可知有壹部分紋樣是承襲了東漢的傳統的,有壹部分則是吸收了外來文化的結果,如聯珠孔雀羅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