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漢之後,先後經過了魏、蜀、吳三國鼎立,東西兩晉,十六國的北朝和宋齊梁陳的南朝,這壹時期從200年至581年,統稱為三國兩晉南北朝,這400余年是我國歷史上壹個大分裂、大動蕩的時期,但陶瓷的發展並沒有停滯。
三國兩晉時期,江南陶瓷業發展迅速,相繼出現了在浙江蕭山、上虞、余姚壹帶的越窯、甌窯、婺窯、德清窯;湖南的湘陰窯;四川的青羊宮窯、固驛窯;江西的羅湖窯等著名窯址,所制器物註重品質,加工精細,可與金、銀器相媲美,成為當時名門望族的日用品。
三國時期的青瓷仍保留著前代的許多特點,它的胎質堅硬細膩,呈淡灰色,釉汁純凈,以淡青色為主,施釉均勻。器物上的裝飾常見的有弦紋、水波紋、鋪首、方格網紋和耳面印葉脈紋等,並在谷倉上堆塑各種人物、飛禽、走獸等,極為生動。
從墓葬情況可以看出,這時青瓷逐漸代替了青銅器、漆器。很多漢墓發現的陪葬品以青銅器、漆器占主要比重,而江南六朝時期的墓葬中的器物絕大部分是青瓷器,表明青瓷已經成為當時人們日常生活的主要用具。
西晉青瓷的生產內容包括日常生活中的實用器物,有缽、雙耳罐、四耳罐、盤口壺、雙沿罐、筒形罐、蛙形水盂、油燈、虎子、雞頭壺、羊頭壺、牛頭罐、虎頭罐、扁壺、圈足唾盂、三足盤、平底盤、長方形多格盤、鏤孔香薰、熊形或兔形水註。
西晉青瓷冥器有谷倉罐、羊形器、神獸尊、熊形尊、竈、犀牛形鎮墓獸、雞籠、狗舍、豬圈、男女俑、部族家丁形象等瓷塑。
而發現的這壹時期的瓷器,其造型、紋飾與漢代陶瓷、青銅器有很密切的繼承關系。如西晉青釉洗,腹部有壹條印紋飾,兩面貼鋪首銜環,具有明顯的漢代特征,這類青釉洗墓葬中數量很多。
西晉的制瓷技術益加精巧,既實用又美觀,青瓷的用途也擴大到人們日常生活的酒器、餐具和衛生用具等各個方面。東晉人口南移,南方出現城市繁榮,社會上對瓷器的需要量進壹步增加。
這時南方青瓷造型趨向簡樸,裝飾減少,有些器物只作簡單的褐色斑點。南朝時期,青瓷上出現蓮花瓣裝飾;北方壹度陷於戰亂,但在北魏遷都洛陽以後,制瓷業又發展起來。
北方青瓷在造型、胎釉、紋飾等方面與南方不同,壹般器型較大,以尊、瓶、罐、缽之類居多。胎體厚重,胎色灰白,釉較厚,玻璃質強,流動性大,器表往往有玻璃質流珠現象。器物多以蓮花瓣紋、忍冬紋作裝飾,裝飾方法有堆貼、模印、刻畫多種。
西晉青瓷的胎質比漢、三國制品細膩,體薄精巧,顏色淺灰。裝飾方法流行在器物上印出壹條不寬的裝飾帶,內印、刻細小斜方格紋、菱形紋、聯珠紋,或粘貼範印的鋪首;在器物上捏塑雞、羊、虎、龍等,多在柄上。
另外,西晉青瓷在香薰等器物上有鏤孔裝飾,在缽、盆、洗等類器物上用竹刀刻出海星和水波紋,這是戰國以來江南青瓷的傳統技法。
而這壹時期的瓷神獸尊壹類器物用雕塑、刻畫等技法做成神奇猛獸的形象,頭像獅,身如熊,背上長出水生動物的鰭,兩側刻出強勁的翅膀,口含寶珠,把日常所見和民間傳說的神奇形象集中在壹件作品上,埋在墳墓裏,護靈驅鬼。
西晉青瓷谷倉罐的結構則比三國時期更突出,在肩部以上的範圍內,堆塑各種形象的奴仆、衛士、善男、孝女、拜佛、祭祖和吊唁死者的喪葬場面,闕樓館閣、長廊列舍、飛鳥六畜,既體現了墓主人的財富和權勢,又表達了子孫繁衍、六畜興旺的願望。內容雖多,但布局井然有序。
西晉晚期開始出現在青瓷上點染醬褐彩斑,從而突破了青瓷單色釉的傳統,豐富了裝飾效果。
東晉青瓷生產數量增多,造型沒有太多的創造性,只是神奇類器形大大減少,風格趨向實用。許多器形尺度加大,造型結構由矮肥圓鼓向高挑瘦長方向發展,沒有西晉作品上那些華貴的裝飾,褐彩裝飾更加流行。
從最具有代表性的雞頭壺、罐的演變,不難看出各個時期瓷器的造型與紋飾的特征。
西晉雞頭罐,肩有雙系,雙系間飾雞頭、雞尾。西晉早期罐的最大腹徑在中間,以後重心上移,最大徑在肩部,腹徑與罐的高度大體相近,所以給人以矮胖的感覺,肩部有印紋飾。
東晉雞頭壺的特點是壺體變大,雞頭由裝飾物變為具實用性的張口、引頸之壺流,短尾則變為圓形長柄。東晉晚期,壺的曲柄出現了龍首柄。
黑釉在漢代已經出現,東晉繼續燒造,但燒黑釉的僅有浙江的余杭、德清兩窯,兩窯同時也燒青釉。以浙江德清窯為代表,常見的器物除雞頭壺外,還有羊頭壺,其數量少於雞頭壺,另外有碗、缽、盤、罐、盤口壺等日用器皿。其燒造歷史較短,大抵在東晉至南朝早期的100多年間。
東晉時期,彩斑裝飾廣泛使用,多飾於缽類器的蓋、碗盤類器物的口沿、器心和外壁以及香薰、罐、瓶類器物的口沿上。
有件東晉色點彩罐,高8厘米,口徑7.5厘米,底徑7厘米,敞口、圓唇、平底,通體施青釉,晶瑩剔透,釉有細小冰裂紋,堆飾4耳,器身飾兩道弦紋,壹道於褐色點彩,反映出瓷器發展到東晉時期,已從單壹的釉飾向多彩方面發展。
瓷香薰在兩晉墓葬中也發現不少,西晉造型繼承漢代特征,球體上鏤孔,球體與承盤之間有3足;東晉改為以支柱連接球體與承盤。
兩晉、南朝時期制作的陶質和瓷質俑像,內容多是貴族官僚、世家大族擁有的屬吏和武裝,還有反映豪強大族經濟生活、文化教育等各方面的內容,如雞籠、狗舍、羊圈、倉、車、多子槅等。
湖南省長沙近郊楊家灣、硯瓦池、子彈庫、金盆嶺、左家塘等地西晉墓發現的青瓷俑很有代表性。內容包括高冠執板的騎吏、持簡作書的文吏、持各種什物勞作的侍從、持刀及盾的武士和騎馬演奏的樂隊。其做法很簡練,用泥料塑出人物身軀,安壹個圓球即為人頭,頭頂捏尖,刻幾條痕跡即為帽子,戳幾個小孔就是眼睛、鼻子和嘴;圓泥條粘成四肢,所持的武器往往是壹小塊泥片。
東晉、南朝時的瓷俑沿襲西晉的傳統,但隨葬品數量減少,壹般只有男仆女婢各壹人,有的有牛頭狀鎮墓獸,或牛車、鞍馬模型、三蹄足憑幾等,時代特征很突出。
南朝以後,彩斑裝飾逐漸減少,青瓷釉上彩工藝的做法是在施過釉的瓷坯上用毛筆點畫黑褐色彩料,晾幹入窯焙燒,當窯中焰火升到壹定溫度時,釉層熔融,彩料融入釉層而不流動浸漫,青瓷燒成後在器物上就出現黑褐色彩斑。
青瓷釉下彩或釉上彩皆為褐黑色,其呈色原料都是鐵的氧化物,有的取自泥土中的鐵錳結核,有的取自含鐵量很高的紅土,粉碎磨細,去掉雜質即可調成畫彩原料。
六朝時期江南地區還發展起青瓷高溫釉上彩工藝,這種裝飾始於西晉晚期浙江南部的甌窯,有的作散點式,有的連綴成簡單圖案。
南朝青瓷瓷窯作坊的建立比兩晉更加廣泛,工藝趨向樸素實用。常見的器形有缽、碗、盞、盞托、小碗、深腹敞口碗、雙耳盤口壺、雞頭執壺、平底或帶圓餅足的唾壺、仰覆蓮瓣紋罐等。
南北朝的造型有蓮花尊、貼花罐等,其中雞頭壺壺身更長,柄向上發展,裝飾上出現復線蓮瓣紋;盤口壺壺身漸趨細長,盤口加大,缽、碗類器物腹部加深,圓餅形足的形式更普遍。圓形青瓷硯由3足變成6足或多足。
南北朝時期佛教盛興,各地都建造了大量寺廟、佛像石窟,僧尼數量猛增。帶有佛教色彩、意義的裝飾隨處可見。如在建築裝飾上帶有飛天、蓮花等標誌性圖案。體現在陶瓷器上,最有代表性的是“蓮花尊”。
陶瓷還被大量運用到文具中,如筆筒、水盂、硯等。水盂的功能只是盛磨墨用水的,但造型卻很豐富,有蛙形、鳥形、兔形、牛形等樣式。陶瓷文具被廣泛使用,與這壹時期崇尚讀書、推崇士儒有關聯。這壹時期的裝飾特點比較明顯,尤其是三國西晉時期的越窯最為突出。器物上常有表現生活場景的紋樣,刻畫細膩且逼真,真實地反映了那壹個時期的社會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