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被賦予國姓的鄭成功,率兵抗擊荷夷入侵臺灣時,從福建帶去珍稀的香魚,放養於臺灣島繁殖,遂成為臺灣延席上佳看。後人為懷念國姓爺,特將魚名取為國姓魚。此魚,窄長側扁,頭小吻尖,口大眼小,體披細鱗,有特殊香味。
2、朱元章在甌江(今浙江省溫州市大水系)船上與開國功臣劉伯溫對飲暢談,至五更時酒菜殆盡。遠處漁火點點,朱元章令隨從去買魚。不料買來的卻是小魚,朱元章欲發怒,劉伯溫拱手相告:“主公逢上好兆頭。這小魚俗呼渡魚。這個‘渡’字,恰是主公渡江北上征伐;現又值五更,不就是‘五朝聖’,預兆成功”嘛?朱元章聽了大喜,說“若真是這樣,我封妳為國師,這魚就封為國師魚。”此魚,體長盈寸,頭橢圓,少骨刺,白肚褐背,烘幹香酥,是佐酒的佳饌。
3、南宋哲學家朱熹,任同安(今福建省境內)主符時,有壹天在縣衙伏案疾書,忽聞鱷魚精追食百姓,即步出衙門,將朱筆朝鱷魚精擲去,巧中魚喉,魚死後化作小蟲。因小蟲在“文昌帝君”誕辰時特別多。故名文昌魚。此魚,頭尖小,無鰭,無鱗,無脊椎,連眼睛也沒有,動物學家稱“魚類的祖先”。
4、西漢時,美女王昭君出塞前,回故鄉與親人告別。當她到水潭邊,彈起琵琶,將滿腔離情化作哀怨悲切的琵琶聲,使潭邊的桃花也為之傷感,落英擯繽紛。昭君的淚珠不斷地滴在漂浮的桃花瓣上,使其變成有生命力的桃花魚。此魚,形似桃花,晶瑩透明,是壹種桃花水母。它繁衍在湖北省巴東縣長江南岸。
5、春秋時期,木工祖師魯班曾在巢湖邊(今安徽省境內)建廟宇,木料的刨花飄落在湖中,變成了毛刀魚。由於魚浮在水面,魯班怕它受傷害,順手抓壹把砂子扔魚,將它趕到水底。今該魚頭內仍留有白色小砂粒。此魚,體側扁,披圓鱗,嘴大吻短,肉嫩味鮮,油炸味更佳。
6、戰國時代的趙國,有壹位隱士名叫琴高,在黃山(今安微省境內)壹溪畔煉丹,常把丹渣丟在溪中。後來,丹渣就化成許多小魚,當地人稱為琴魚。此魚,長不盈寸,通體透明,頭若鷺首,咀生龍須,眼如龍目。將它焙幹,配以茶葉,制成魚茶泡飲,為名貴的茶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