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為百度百科對彩禮的解釋。彩禮,是婚禮禮儀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被看成男方誠意,以及鄉村民俗的關鍵部分,也是表達對女方愛情的承諾,它像是壹種不可或缺的環節,是人們避不開的話題。
本期,我只簡單講壹下我的家鄉的彩禮文化演變,壹家之言,如有不同見解,歡迎留言討論。
壹
在我的家鄉,丘陵居多,臨近孔孟之鄉的曲阜,有五嶽之尊的泰山倚重,自古文化繁榮,禮儀規矩眾多。加之丘陵山區,以前交通閉塞,人們日子過得相對保守,對彩禮的講究也只是借鑒前人的做法。
最直觀的印象發生在我的小時候,我的哥哥娶嫂子的時候,是90年代末,那時候的彩禮只有1100,講究“千裏挑壹”寓意,當然,現在可能講究“萬裏挑壹”“十萬裏挑壹”了,姑且不說。但從那時候起,以至於自古開始,除去彩禮之外,南方迎娶姑娘的前提,還是得有壹份家業,最起碼得有房子。
當時,家裏翻蓋了老房子,也只是置辦了簡單的家具,倒是嫂子回過來的東西不少,家電啥的,都是陪嫁過來的。
這裏面同樣體現了壹個意涵,那就是,誰想讓自家的閨女過得差呢?所以說,彩禮是相對論,而不是絕對論,至少大部分的新人結婚,兩方家庭都是出力的。
從這裏看,彩禮與其說,是金錢,不如說是讓小兩口有個好日子的基礎保障。
二
在相當壹部分時間裏,我們那裏的彩禮都沒有超過壹萬元。等到了2000年後幾年的時候,才時興起“萬裏挑壹”的風俗,即彩禮壹萬零壹。隨著人們日子過得越來越富裕,又是自己的孩子結婚大事,沒人會在這件事情上猶豫。
我相信大部分的人家都會有***同的看法,那就是,孩子,都是爹媽養的,都是自己的親骨肉,這點錢對於生養之情,又算得了什麽呢?特別是,大多數姑娘嫁過來的時候,帶來的東西遠比彩禮要多得多。
所以,從21世紀開始,誰家的姑娘多,誰幸福的看法得到普遍認同,特別是當今社會,國民素質越來越高,傳統的“養兒防老”觀念,正在被“男女平等”觀念徹底擊垮。在我的身邊,就有很多,家裏只有女孩的,人家的日子過得相當幸福。
從這裏來看,彩禮反而變得不是那麽重要了。它從原先的承諾,正在逐步變成壹種儀式,壹種流程,是婚禮文化的組成部分。
這樣的彩禮文化觀念,最起碼是理智的,是我們應對鼓勵的。
三
但,不得不說,隨著人們物質水平的不斷提高,尤其是“我想成為城裏人”思想的帶動下,彩禮的形式也變得多種多樣。
這兩年,我陸陸續續聽到周邊的親戚談論起給孩子娶媳婦的事情,他們常說的壹句話,就是,現在彩禮是小事,首當其沖的是妳得在城裏有套房,要求稍高點的還得配輛車。不得不說,現在當父母的壓力越來越大了。
進城買房,人人有車,是我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對家庭相對困難的人家來說,確實困難蠻多,孩子工作好還行,還還房貸,孩子工作不濟,仍然需要父母出力,這種現象我也是常聽說的。
從這裏看,彩禮似乎又向另外壹個層面延伸。這就是人家有的,自己也得有,人家沒有的,自己想辦法也得有。這是壹種潮流,是壹種習俗,是人們不可抗拒的。
到現在,我的家鄉彩禮最多也不過兩萬壹,但是越來越多的人會要求進城買房了。當然,這樣對孩子的教育,對生活品質,對就業都是有好處的,相反,也意味著自己要付出的更多了。
四
中國改革開放以後,“結婚彩禮錢”,壹詞躍然於中國社會婚姻風俗中,在20世紀70年代末,“結婚彩禮錢”主要花費區域是有四大件之稱的“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手表”,後人沿用“四大件”之說,表達“結婚彩禮錢”的內涵。
70年代
20世紀70年代“四大件”具體包括自行車、縫紉機、收音機和手表。人們也形象地稱其為“蹬蹬、轉轉、聽聽、看看”。
80年代
20世紀80年代“四大件”是電視機、電冰箱、洗衣機和電風扇。
90年代
20世紀90年代“四大件”是在80年代基礎上稍微有點調整:冰箱、彩電、空調、洗衣機。
00年代
2000年至2009年,這十年中,關於這十年間的“四大件”說法,爭議很大,最早有“房子、車子、票子和保險” 四大件之說,按照如今結婚首先需求男方要有“房子和車子,穩定的工作”壹說,應該比較靠譜,當然也還有其它說辭。
上述是我截取了壹段網上敘說彩禮的演變過程,我想總能引起妳的***鳴。
我覺得“壹切向錢看”的看法不能有,彩禮攀比不能有,我聽說有的地方彩禮動輒幾十萬,還是農村,實在無法想象。
我們應當樹立正確的婚姻觀,把“壹切向錢看”改成“壹切向前看”。只要兩個人幸福,工作順利,家庭和睦,日子簡單快樂,不是挺好嘛?
畢竟,成時兩個人,離時兩個人,最終陪妳到最後的還是自己的另壹半,從這裏看,彩禮,又算得了什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