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籺的拼音

籺的拼音

籺的拼音是: hé 。

壹、籺的簡介

籺,嶺南地區壹種古老的漢族傳統小食。分布在粵西茂名和湛江的赤坎、霞山、麻章、吳川、廉江、遂溪以及廣西玉林、北海、欽州、防城港等地。粵東、福建沿海、海南地區也有類似食物,但叫法不同。籺(讀hé),粵語發音類似“@”,字面釋義與作物相互關聯,是稻谷。

是麥,是粗食的產物。清代《康熙字典》有關“籺”解釋為:“xié,屑米細者曰籺”“hé,米粉”。《辭源》有關“籺”解釋為:米麥的碎屑。在現代漢語中,主要指米麥的碎屑。

多用指粗食。也泛指稻、麥等的籽粒。在其他方言中基本不用“籺”,在廣東粵西及桂東南大部分地區專指類似糕點的漢族小吃。

二、籺的歷史由來

先秦時期,南越地區俚僚人過著刀耕火種的生活,將簡單的谷類、根莖類作物搗碎成黏稠狀,包上肉菜來吃,形成類似糍粑的食物。

籺,是嶺南兩千年飲食文化的結晶。古時人們在逢年過節時會用籺來拜神靈,祈禱風調雨順;祭日忌辰、清明時節用籺祭祖先,傳遞孝道文化;喜慶時節作為贈禮佳品,代表好客之道。做籺、吃籺是粵西及桂東南人民過節最古老的傳統,是必不可少的習俗。

籺的種類

古粽籺

籺,已成為壹種很有特色的飲食文化。古中籺(古粽籺),又名“裹粽籺”,是農歷五月初五(端陽節)的民間流傳最廣泛的食品。

在茂名地區曾經流傳的壹個有關“裹粽籺”的故事則帶著濃厚的地方色彩。之所以“古中籺”後來叫“裹粽籺”其實“古”與“裹”字諧音,又因為籺是裹起來做的,所以“裹粽籺”便是它的正名了。

薯包籺

這種籺是壹種特色的街頭小吃。制作方法:用煮沸的開水與蕃薯粉攪拌(和做壽桃籺壹樣)搓成粉坯,後做成壹個個形狀與古中籺差不多的籺,再放進蒸壓煲(壹種專蒸薯包籺的器具)煮熟。

籺餡壹般有豬肉粒和花生,也可加蝦米。吃的時候用碗裝著熱騰騰的籺,加入事先熬好的豬骨湯(根據自己的愛好,可加點醋,做成醋湯,有的人還加進辣椒醬)壹起食用。蕃薯粉特有的爽脆滑口,加上熱湯的浸泡,入口但覺濃而不膩,十分誘人。

  • 上一篇:甩棍技巧教學
  • 下一篇:老面饅頭怎麽做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