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作者許永賢(中國農業博物館)淺談鳥類剝制標本的制作方法,編輯
不同形狀的翅膀代表鳥類不同的飛行能力。
從上到下:
? 積極翺翔型:又長又窄,適用於在水面上翺翔(不扇翅的飛行)。
? 被動翺翔型:又長又寬,尾端有壹些間距很大的羽毛。這種間隔有利於鳥類利用上升的熱風。有這種翅膀的鳥類可以在沒有穩定氣流的情況下飛行。
? 橢圓型:適用於快速起飛,躲避掠食者,但是不適用於翺翔,需要經常拍打。
? 高速型:長度和寬度中等,適用於長時間飛行。
? 盤旋型:這種翅膀相對於鳥類身體來說比較小,適用於盤旋。
剝制標本的概念及意義:
剝制標本是將已死亡的動物屍體,經過剝皮、去肉、脫脂、防腐、裝架、填充或假體、整形、安裝義眼、固定、梳理羽毛或毛等工序後,復原成該動物生活狀況時最美觀、最生動的瞬間形象。
標本是在進行分類學研究,舉辦陳列展覽,開展科普教育及學校教學必不可少的實物,也是自然文化的遺產,是研究自然變遷的物證。
鳥類標本示意圖
鳥類剝制標本的材料
選用新鮮、外表完好無損的成鳥制作標本為佳。
選粗細與鳥類大小相稱的鉛絲(如鴿子,壹般選用16#和18#鉛絲,具體長度與操作後述)、竹絲、砒霜膏、石膏粉、針、縫合線、樹枝或樹根、底托、義眼等。
鳥類標本的測量與記錄
測量與記錄是鳥類標本制作前的重要環節,教學和科研用的標本必須進行測量與記錄。
體長:自嘴端以至尾端(此項量度應就采得的標本未剝之前,加以測定)。
嘴峰長:自嘴基生羽處至上嘴先端的直線距離。
翼長:自翼角(即腕關節)乃至最長飛羽至先端的距離。
尾長:自尾的羽基部以至最長尾羽至尖端的直線距離。
跗趾長:自脛骨與跗趾關節後面的中點,至跗趾與中關節前面最下方之整片鱗的下緣。
記錄(具體形式見表1。)
表1鳥類標本的記錄表格
編號鳥類登記卡年月日
學名? 中名
采集時間,采集地點,俗名,特征與習性,性別,嘴峰長,腳顏色,體重,嘴裂長,嘴顏色,總長,跗蟅長,采集者,翼長,趾長,制作者,翼展度,抓長,尾長,虹膜顏色,年 月 日,地理緯度,地點,等。
鳥類的剝皮
1 先用棉花把嘴、鼻孔、肛門以及傷口堵塞好,避免粘液、血液及排泄物汙染標本的羽毛。
2 把鳥的腹部朝上平放在工作臺,分開胸部的羽毛,裸露出絨毛和皮膚,清除絨毛,因為絨毛容易浸透油脂再汙染到其它羽毛。
3 從龍骨突前方中央下刀,沿中線至龍骨突下方為止,在開口處撒上少許石膏粉,使肌肉皮膚間保持幹燥。以後再剝離時要勤撒壹些石膏粉,用左手拉起皮膚(註意不能拉羽毛),右手擠壓皮膚與肌肉的連接部,使肌肉與皮膚脫離。要求胸部至兩肋的皮膚與肌肉完全分開。
4 左手拉起胸前皮膚,右手把(嗉囊)頸項、喉管拉出,並用剪刀將其壹並剪斷,用棉花堵住頸部斷口。翻轉鳥體,左手將雙翅向後拉直,把鳥頭與頸項放在雙翅中間,用左手握緊,使兩肩突露在外,把胸部開口處所有的羽毛翻向外,不要與肌肉粘連,然後剝離肩部與眩骨,露出肱骨的三分之壹時,從根部剪斷兩邊的肱骨,要註意左手握緊不要松開,待剪斷眩骨後再松開,並勤撒石膏粉。
5 用右手拿住雙肩,左手自體背部、腰部及腹部同時轉圈向尾部方向剝離,使皮膚與肌肉逐漸分開。當剝到腰部時必須小心,不能用力強拉,最好用解剖刀或剪刀緊貼腰骨慢慢的剝離。當露出雙腿時,右手放開雙肩,拿住壹側股骨,左手利用指甲慢慢向下剝出脛骨,直至露出無肌肉部位時剪斷(也就是跗腕的上方),另壹側用同樣方法剝離。涉禽類要註意不能剝到裸露部位,應在不裸露部位的上方剪斷。然後剝向尾部,剪斷直腸,剝至尾基部,剪斷尾脂腺與尾綜骨。清除尾脂腺、肌肉及腹部、腰部、皮上的脂肪。最後塗上砒霜膏,翻轉皮毛,在翻轉皮毛時小心不要在羽毛上沾染上砒霜膏。
6 用右手拉住肱骨斷口的下方,左手圍著肱骨向尺骨方向剝離,到掌骨的關節部位剪斷,(展翅姿態不要把飛羽根剝離,只從翅前方橈骨部位剝離,並清除尺、橈骨間的肌肉,保留尺、橈骨,而不動飛羽羽根)。並清除皮上肌肉與脂肪,而後塗上砒霜膏,翻轉皮毛,另壹側用同樣方法操作。
7 檢查嘴與鼻孔的棉花是否已被血液或粘液浸透,如已浸透要更換新棉花,而後拉出頸椎、氣管、食道、向頭部剝離,依次剝離耳道眼臉(小心眼圈),剝至嘴的基部為止。接著清理眼球,在枕孔周圍剪開腦顱腔,使頸椎與頭顱分離,清除舌根,肌肉與顱腔內的腦漿,塗上砒霜膏,用棉花塞緊眼窩與腦室,而後翻轉皮毛。
8 清除所有皮上肌肉與脂肪,在所有的內皮膚上塗上砒霜膏,並把皮張合攏皮工序完成。
對於—些特殊的鳥類要特別對待,如雁、鴨類頭顱特別大頸部細而無法翻轉,就必需在頭後枕或喉部另開壹個刀口,將頭翻出。有肉冠的鳥類,如公雞、董雞、白鷴、角雉等,在剝離頭部時可同時把肉清除,而後填上充填物,也可在外部開口(但容易影響美觀),中大型鳥類要在腳底挖出腳腱。
鉛絲支架的制法
1 由於鳥類的體型大小、高矮不等,所選用的鉛絲型號有嚴格的要求。根據本人的經驗,壹般采取能穿過跗,而不使跗趾外皮暴裂,並就壹根鉛絲能支撐全身重量的型號為準。就鉛絲的型號來講,從26#到8#的鉛絲在制作鳥類標本時均能用到,如:長尾紅頭山雀、暗綠繡眼鳥等特小型的鳥類,就采用26#至24#鉛絲,丹頂鶴、禿鷲、鵜鶘等大型鳥類采用8#號到10#鉛絲,但最為常用的有20#、18#、16#、14#等幾種型號。
2 鉛絲的組合與測量:壹般采用三根鉛絲,並在鳥體中間部位把第壹根鐵絲紮緊,也有采用壹根半為壹種型號,另壹根半為另壹種型號的做法。連接都要紮緊。
3 從頭到左側腳壹根(腹面朝上),鉛絲要長出鳥嘴3~4厘米,超過腳5~6厘米(大型鳥類要更長壹些)。第二根從左翅到右腳,鉛絲要長過腳5~6厘米,(最好是翅的鉛絲細於腳的鉛絲,也就是翅半根,腳半根)。第三根鉛絲從右翅到尾,長於尾綜骨5~6厘米(圖1),尾羽特別長的種類,如紅嘴藍鵲、紅腹錦雞等,通向尾部的鉛絲要作丫型(圖2)。
4 在量鉛絲前,先在鳥體的背、腰部填壹層較薄的竹絲,穿好鉛絲後,用手拿住三根鉛絲的中部,把雙翅、雙腳輕輕拉直,使兩邊對稱。腳的鉛絲必須留出5~6厘米左右,以備站立樹枝或底托上,把鉛絲從中間彎轉,用另壹根短鉛絲從中紮緊,再把紮好的三根鉛絲彎成橋字型,而後分開(圖3)。
填充假體
填充假體是至關重要的壹個環節,填充的好壞直接影響到下壹步的整形工作。因為剝好的鳥皮就象壹個有彈性的空布袋,所以在剝皮時要註意觀察鳥類體型各部位的肌肉情況,來決定填充各部位填充物的多少。
1 把穿好鉛絲架的鳥皮平放在工作臺上,使頭部朝左、胸腹朝上,用鑷子或通條(前頭開叉的專用工具),左手輕握頭部,右手用鑷子或通條把竹絲順鉛絲的下方送到後枕部,送填充物不宜過多,從後枕到雙肩的前方按順序填平。而後再用少量的竹絲從鉛絲的上面填進,也就是頦、喉部位,使鉛絲包在竹絲中間,填好後,用手觸摸沒有結塊,並有松軟的感覺為宜。
2 將鳥體調轉,頭朝右,用鑷子或通條把已在肩、背、腰部的竹絲鋪均,肩部相對要薄,腰部相對要厚而多壹些,要求後背、腰的填充物是整體的三分之壹左右為宜。
3 用鑷子或通條把竹絲送到小腿部,開始量要少,以後按順序慢慢增多,填得要均勻。填好雙腿後,開始填充尾部、腹部及兩肋,先從尾部填起,按順序填至胸部,要盡量使其恢復原體同樣大小,飽滿、相對結實。應該註意的是胸肌前方的嗉囊部要相對的松軟,最後在胸部開口處鋪上壹層薄薄的棉花,以便縫合。
4 縫合前要註意檢查壹遍各部位是否填充的均勻、飽滿,而後用針線由前向後將剖開處加以縫合,針距不宜過密,不要縫到毛根,在縫合過程中,線暫勿收緊,等全部縫好後,用手輕輕捏緊軀體兩邊的皮膚,然後把線收緊,收線時用力要均勻,不能用力過猛,以免皮膚破裂或斷線,線收緊後要立即打結。
整形的步驟
整形是整個標本制作過程中最重要的壹環,怎樣把標本做得生動、逼真使其恢復原貌,全在整形這個工序之中。也是反映制作者技術水平的主要標準。
1 把縫合好的鳥體全身的羽毛梳理壹遍,使羽毛基本恢復平整。而後使頭朝左,向上拉起右腳,盡量把腳拉到原來的長度,用左手捏住大腿與小腿(股骨與脛骨)的關節部位,右手向後下方推,再把腳向上推彎(脛骨與跗骨間的關節),把大腿向前推到原位,左腿用同樣的方法操作。
2 翻過軀體,頭朝前,背部朝上,左手從上方拿位腰部,用右手捏住右邊翅膀,向後拉,用右手中指捏住肱骨與尺骨之間的關節部位,把尺骨部位向前推(次級飛羽),再把尺骨與掌骨間的關節拿住,把掌骨(初級飛羽)向後拉,再把肩羽、次級飛羽和初級飛羽的羽毛按順序整理好,把整個翅膀推回原來的位置。左手拿住尾部,翻過軀體,頭前,腹上,用同樣的方法整理好左翅。
3 整理好雙腿、雙翅後,鳥體的整個輪廓已經形成,用手拿住尾部,把全身的羽毛梳理壹遍,盡量使羽毛順勢,平整,頭部與眼臉處最為重要,如發現缺少羽毛,應盡可能利用附近的羽毛把它遮蓋起來。倘若發現軀體某壹部位還刁;適合表達所要求的造形時,可用通條插入胸部縫合處,從裏向外矯正壹至達到其目的為止。
4 頭部的整形十分重要,為表達鳥類的動、靜態的效果,也就是頸部的長短,都由伸出嘴處的鉛絲決定,當選好所需的長短位置後,把鉛絲倒彎成鉤狀,剪去多余部分、而後張開鳥嘴把鉛絲插入上頦使其固定(圖4)。
5 固定好頭部鉛絲的標本已基本定型,接著用鑷子或小通條,從嘴部送進少量棉花補充眼臉、頦、喉等部位,使其兩邊均勻,再把眼圈拔圓按上義眼(或等幹後再按義眼),把選好的樹枝打好孔,將標本腳下的鉛絲插入孔中,再把鉛絲固定好,用鑷子把已定型的標本羽毛重新整理壹遍。
善後工作的處理
1 制作好的標本應自然風幹、在自然風幹的過程中,待半小時檢查其經過皮膚的收縮後是否引起局部變形,這時是很容易糾正過來。
2 等標本完全幹後,對無羽區、裸區顏色褪掉的部位,要用油顏材料進行配塗。壹般需要著色的部位有面部、冠部、頸部、跗趾、腳等。此外還要用清漆在喙的角質部、腿的跗趾部、腳趾部及進行塗刷,起到保護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