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鬧花燈繪本
黃梅戲鬧花燈繪本,鬧花燈是元宵節傳統節日習俗,始於西漢,興盛於隋唐。為了讓人們更加了解鬧花燈這個民俗,所以衍生出了黃梅戲鬧花燈,下面分享黃梅戲鬧花燈繪本。
黃梅戲鬧花燈繪本1劇情簡介
元宵夜,薛剛醉看花燈,見功臣廳中有張士貴之影像,與張士貴之孫張泰發生口角,怒而打之,謀將皇帝禦影打壞,並打傷人命,踢死太子,逃出京城。皇帝將丁山斬首。時樊梨花五十三歲,領兵造反。丁山顯魂,勸其自盡 。
戲曲表現
京戲、黃梅戲、桂劇、徽劇、越調、宛梆、漢劇、秦腔均有此劇目,但情節人物有異。山東梆子有《打金冠》。見《薛家將反唐全傳》第十回至十二回
傳說
正月十五,又是壹年壹度的鬧花燈放煙火的高潮。所以,也把元宵節稱為“燈節”,在山西的縣城壹級城廓甚至鄉、鎮中,這些居民集中地,繁華熱鬧區,在正月十五到來之前,滿街掛滿燈籠,到處花團錦簇,燈光搖曳,到正月十五晚上達到高潮。正月十五的“觀燈”已經成為山西民間群眾自發的活動。
在正月十五晚上,街頭巷尾,紅燈高掛,有宮燈、獸頭燈、走馬燈、花卉燈、鳥禽燈等等,吸引著觀燈的群眾。
正月十五鬧花燈,在民間有很多有趣的傳說:在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人們便組織起來打,有壹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意外地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便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將人畜和財物通通燒光。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讓百姓無辜受難,便冒著生命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件事告訴了人們。眾人聽後,嚇得不知如何是好。當時,有個老人想出個法子:“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在門前掛起紅燈,燃放爆竹、煙火。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大家聽了都點頭稱好,便分頭準備。到了正月十五這壹天晚上,天兵往凡界壹看,發覺人間壹片火光,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就稟告天帝不用下凡放火了,天帝聽後,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和財產。為感激天帝之女的善心,為紀念這個事件,從此每年的正月十四、十五、十六這三天,家家戶戶都要張燈結彩,點煙火,放爆竹,來紀念這個日子。
黃梅戲鬧花燈繪本2花燈造型
在清代以前,清徐地區的元宵燈節所展示的燈籠,主要是用高梁桿和竹子來制作燈的骨架,用各色紙張糊裱燈罩。燈的造型大體有龍燈、魚燈、鶴燈、蓮花燈、繡球燈、船燈等樣式。到明末清初,晉商逐漸興盛,票號店鋪遍布塞外和大江南北。商業文化的發展,促進了燈文化的繁榮。宮廷裏的“宮燈”,南方的“紗燈”、“塞外的鐵絲燈籠”不斷傳到本地,使當地的制燈工藝和燈飾的品種,有了很大的發展與提高。除用傳統的高梁桿、竹子和紙制的'燈籠外,並有了用木制鐵絲編制的燈架、玻璃和紗布來做燈罩,並在玻璃和紗布上彩色描繪出各種民間傳說的故事和戲劇故事。如“八仙過海”、“三姐下凡”、“桃園結義”、“水泊梁山”、“西遊記”、“楊家將”和“花鳥”、“山水”等圖案,趣味橫生。當時的燈籠,從內容、形式和制作工藝都有了很大的提高。從形式上有模擬動物的燈籠:龍燈、鳳燈、魚燈、蝦燈、仙鶴燈、十二生肖燈、獅子燈、特別有趣的跑馬燈(也稱走馬燈、轉燈)等;有模擬花卉的燈籠:荷花燈、花籃燈、菊花燈、牡丹燈等;還有其它形式的繡球燈、船燈、塔兒燈、宮燈等。當時宮燈的制作工藝為講究用紫檀木制骨架,制成四邊形和六邊形的宮燈造型,在每邊部位鑲嵌上玻璃,上面繪上山水、花鳥、人物故事等圖案,圖案上有燈謎,上下各挑角部位都雕有龍頭或獸頭等造型,在每個龍頭和獸頭的下面,要垂吊珠穗,燈裏面安裝著能動的走馬燈,這種宮燈在制作工藝上十分精巧,造型美觀大方,文化內涵深厚,耐人品味。是集知識性、觀賞性、娛樂性為壹體的精品燈。
花燈發展
由於經濟的繁榮,科學的發達,文化的進步,清徐地區的正月十五鬧花燈的聲勢,在繼承民族傳統的基礎上,規模宏大,花燈樣式繁多,聲、光、電現代化設備運用程度空前。從鄉村到城市,每家每戶每條大街小巷都是花燈薈萃,爭奇鬥艷。特別是縣城正月十五的燈勢更為壯觀。從每家庭院到門口,從每棟樓房的陽臺玻璃護窗到每個生活小區的門前都自行掛著節日的“福”字燈、“喜”字燈、“春”字燈、串串燈和塑料管的流水五彩燈等各種各樣的燈。大街小巷、廣場公園都用萬盞彩燈編織於街市和雄偉壯觀的每座建築物上。特別是文源路和湖東大街兩旁,機關單位的大樓、店鋪酒樓都用彩燈、串串燈、五彩流水塑料管兒燈妝點,入夜觀看,好似空中燈簾,俯視整個縣城,好似彩燈城,燈的世界,燈的海洋。此等燈景壯美輝煌。道路兩旁的每株樹,都用現代的串串燈、網網燈編織裝飾成樹燈,樹與樹之間,懸掛
黃梅戲鬧花燈繪本3農歷正月十五元宵節,又稱為“上元節”(Lantern Festival)、上元佳節、小正月、元夕或燈節,是春節之後的第壹個重要節日,是中國亦是漢字文化圈的地區和海外華人的傳統節日之壹。正月是農歷的元月,古人稱夜為“宵”,所以把壹年中第壹個月圓之夜正月十五稱為元宵節。
中國古俗中,上元節(元宵節)﹑中元節(盂蘭盆節)﹑下元節(水官節)合稱三元。元宵節始於2000多年前的秦朝。漢文帝時下令將正月十五定為元宵節。漢武帝時,“太壹神”祭祀活動定在正月十五(太壹:主宰宇宙壹切之神)。司馬遷創建“太初歷”時,就已將元宵節確定為重大節日。
元宵節花燈漢明帝永平年間(公元58——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適逢蔡愔從印度求得佛法歸來,稱印度摩喝陀國每逢正月十五,僧眾雲集瞻仰佛舍利,是參佛的吉日良辰。漢明帝為了弘揚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宮中和寺院“燃燈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燈的習俗隨著佛教文化影響的擴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漸在中國擴展開來。
鬧花燈的來歷
傳說在很久很久以前,兇禽猛獸很多,四處傷害人和牲畜,人們就組織起來打它們,有壹只神鳥因為迷路而降落人間,卻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獵人給射死了。
天帝知道後十分震怒,立即傳旨,下令讓天兵於正月十五日到人間放火,把人間的人畜財產通通燒死。天帝的女兒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無辜受難,就冒著生命的危險,偷偷駕著祥雲來到人間,把這個消息告訴了人們。眾人聽說了這個消息,就如頭上響了壹個焦雷,嚇得不知如何是好。
過了好久,才有個老人家想出個法子,他說:“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這三天,每戶人家都在家裏張燈結彩、點響爆竹、燃放煙火。這樣壹來,天帝就會以為人們都被燒死了。”
大家聽了都點頭稱是,便分頭準備去了。到了正月十五這天晚上,天帝往下壹看,發覺人間壹片紅光,響聲震天,連續三個夜晚都是如此,以為是大火燃燒的火焰,心中大快。人們就這樣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財產。為了紀念這次成功,從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戶戶都懸掛燈籠,放煙火來紀念這個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