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謠最貼近生活,所以,中國古人相信,童謠是社會大事發生的前奏,也有很多起義軍利用童謠宣傳主張,營造宿命論,鼓動百姓。這裏不做討論。
我的家鄉在畢節,黔西北之地,文化蠻荒,但小時候,也聽祖輩教過壹些童謠。多半已經忘記,前段時間,看朋友圈有人發壹首童謠,我記得小時候奶奶教過我。引發了我對家鄉童謠收集的興趣,這幾天托人收集,整理了壹些。也歡迎大家補充,這些民間文化,再不拯救,就消失了。
在農村,兒童傳唱童謠,多半在田間地頭,大人教唱童謠,也多半在休息的時候。還記得第壹首童謠是在夏天的夜晚,月色如水,大人們坐在院裏,老人拿著長長的旱煙桿,長到他伸手點不了火,我們小孩子喜歡去幫他點火,然後看他銀白色的胡子下,吧嗒吧嗒地吐出煙來。夏蟲唧唧,月色安詳寧靜,三三兩兩的孩子,唱起這首童謠來:
? 月亮光光,蘇麻秧秧,何家二姐下河洗衣裳,洗得白白凈。打發哥哥進學堂。學堂滿,畫筆桿;筆桿漏,畫星宿;星宿出來拜壹拜,黃狗扯到金腰帶;金腰帶,壹對鵝,劈哩啪啦飛下河;河裏有個蛋,拿給哥哥做早飯。哥哥不吃油煎蛋,要吃開水打鴨蛋。雞蛋腸腸(後壹個讀陰平),鴨蛋腸腸,感謝大姐洗衣裳。
這壹首童謠教長,但是唱起來好聽。沒有旋律的變化,只用畢節話大聲吟誦罷了,但是記憶裏,童稚的聲音,在那月光裏,純凈透明,無憂無慮。
黔北的童謠,流傳於畢節,大方,黔西,織金壹帶,方言色彩很濃,很多字,是用方言發音。內容大致分為以下幾類。
壹,家庭生活。
黔北童謠裏有很多反應家庭生活,親戚關系的,且詼諧辛辣,童言無忌,大人也只是微微壹嗔,不放心上,比如:
金秀才,銀秀才,媽媽罵我不成才。我咬媽媽手壹口,媽媽哭出眼淚來。
孩子這樣唱出來,帶著強烈的叛逆精神,估計媽媽也無可奈何。
又如:
打粑粑,下茶茶,茶茶香,請娘娘(陰平,即姑姑),茶茶臭,請娘舅,娘舅吃了倒在門背後。
舅舅聽了,估計也只會壹笑,怪孩子開玩笑。
又如:
折耳根,遍坡生,我是娘舅的親外甥。娘舅喊我多吃點,舅娘在半邊鼓眼睛。
這裏舅舅是好人,舅媽就不好了。
又如:
山叉子,尾巴長,打個粑粑看老娘;爹又親,娘又想,哥哥留我陪老娘。山叉子,尾巴花,提壺老酒去看媽。爹又想,娘又甜,哥哥留我坐三年。嫂嫂說我吃得多,我壹捶打破她家大砂鍋!
這有點明代話本《快嘴李秀蓮》的味道了。
又如:
小板凳,腳歪歪,打開後門桃花開;大姐有錢買朵戴,二姐沒錢等媽來。媽上街,媽買粉;爹上街,爹買花。收拾大姐嫁張家。張家姐夫當堂坐,留著二姐陪媽餓。
這裏的二姐是被取笑的對象,如果小孩子唱出來,壹般會被家裏的二姐追著打。
又如:
哭稀包,打柴燒;燒不燃,拽他幾彎刀。
這壹首我們小時候,誰要是哭了,壹群孩子就會追在他後面唱,唱到他不好意思再哭。
二,動物趣味。
這壹類是孩子們最喜歡的,動物是伴隨還提時代最好的夥伴,把動物擬人化,孩子們能體驗到塑造自主世界的成就感。
如:
豬拉柴,狗燒火,貓兒煮飯笑死我。
又如:
遊郎郎,接婆娘;螞蟻子,擡轎子;撲燈蛾,送親婆;幹蛤蟆(讀克媽),吹嗩喇;大螳螂,鬧新房;壹家老小喜洋洋。
又如:
嗡嗡嗡,李家官兒請我做媒公;牛馱胭脂馬馱粉,像馱粗布十二捆,問妳張家大姐肯不肯。
又如:
壹對雞兒撿米顆,撿得尾巴長妥妥。長又長,嫁給鐵姑娘;鐵姑娘嘴尖,嫁給犁轅;犁轅拱背,嫁給桃妹;桃妹逃走,嫁給毛狗;毛狗騷臭,嫁給幺舅;幺舅嫌她,嫁給田家;田家笑死,嫁給耗子;耗子爬巖,爬出兒來。花的花腰,白的白肚,爬的爬巖,爬的爬樹。
這裏運用頂針手法,方便記憶,傳唱也好聽。
三,社會生活。
這類童謠題材,來源於社會現實,但具體無政治意義,是孩子們傳唱好玩而已。
如:
點點窩窩,牛屎巴鍋;張家做飯,李家挪窩,挪在哪家壹窩落。
又如:
貨郎郎(讀陰平聲),跑下鄉。賣妳媽的腦瓜骨,甭逗我家娃娃哭。
這是大人們符合貨郎的不滿,孩子們拿來唱,追著貨郎跑,也讓貨郎尷尬不已,貨郎壹趕,大家壹哄而散。
又如:
當當當,賣麻糖,折了本,賣婆娘。婆娘不肯,遍地打滾。
賣麻糖的氣的半死,壹群孩子,趕也趕不開。場景尷尬又甜蜜。
又如:
跛子跛過街,吃個豬奶奶;跛子跛過河,吃個豬腦殼。 缺牙巴,掏狗屎。掏得壹升,兩口子拿分;掏得壹鬥,拿做甜酒;掏得壹石,拿做年飯;掏得壹同,兩口子在門旮旯頭打壹籠。
這也是惡作劇的童謠,取笑跛子和缺牙的人,言語粗鄙,兒童們體驗到語言暴力的刺激,帶來快感。跛子和缺牙的也不會找上門,多半是罵罵咧咧的走來,但是有教養的家庭,會狠狠的說孩子壹頓,不準唱這種歌。
四,親子題材。
有的童謠不局限於孩童,也有大人哄孩子的。孩子們傳唱開來,模仿大人的口氣,得到壹種成長的快樂。但是依然不免惡作劇壹番。
如:
幺幺乖乖睡,媽媽去舂碓,舂得半升糠,拿給幺幺攪面湯。攪又攪不熟,抱起鍋兒哭。
又如:
推磨嘎,壓磨嘎,幺幺不吃菜豆芽;推磨咕,壓磨咕,幺幺不吃菜豆腐。
畢節的童謠,還有很多,但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我的記憶已經柔軟似夢,仿佛回到了純真的童年。人生如夢,童年時代,有的只是幸福美滿。人生的很多辛酸和無助,只在成年後體驗到。感謝我的家鄉,在我童年時代,民風淳樸,彼時農耕文化裏的人們樸素溫厚。感謝我的父母,給了我完美的童年,給了我壹個愉悅歡樂的家,讓我在人生苦難中依然愛著家,堅信家是幸福的源泉。
正如張振濤在《追尋民間抄本無雙譜》壹文所說:“民間譜本最輝煌的傳播史已經結束,我們所能做的最理想的事,就是將農業文明的記錄以最完整的狀態留諸後世——這自然是守護家園的另壹種方式”,童謠何嘗不是如此!正逐漸被遺忘的童謠,恰如農業文明消亡的余音裊裊,它所承載的記憶和情感,正在漸漸褪色泛黃,卻含著沈甸甸的鄉愁!
最後以壹首畢節童謠,來祭奠我們永遠逝去的童年。
腳兒腳班,腳踏南山。南山有位,金銀寶貝。金鼎鍋,銀鼎鍋,草鞋兒子受奔波。奔去找到個金窩窩。金窩銀窩,比不上自家的草窩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