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鼠殼草也叫鼠曲粿、鼠也稱茨殼粿,它是東潮汕地區的傳統小食之壹,屬潮汕菜系廣,潮汕民間年節祭祖壹般都會有鼠曲粿。主要食材有鼠粬粿、糯米粉、豬油、餡料等。
2、營養組成
主要含黃酮類和二萜類成分,隨著各國學者對鼠曲草屬植物藥理活性研究的深入,發現其有顯著的抗氧化、抑菌、抗炎、鎮咳、祛痰、抑制醛糖還原酶,以及肝臟保護等藥理作用。?
3、功效
(1)明代李時珍的《本草綱目》中也提到:“北方寒食采茸母草和粉食”,這裏的茸母草也同樣是鼠曲草。可見人們用鼠曲草和粉做粿的習俗,已經來源悠久了。現代著名作家周作人也曾寫過壹篇文情並茂的散文《故鄉的鼠曲草》。
(2)“鼠曲草”特有的甘香味及其本身具有的藥效,地上部分入藥,性平,味甘,功能祛痰止咳,主治咳嗽痰多、氣喘等癥,還可作為原料,制成各種小食。這壹點,在古代壹些文獻中已有記載。
4、飲食方面:
壹味草藥,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名字,甚至有甲地將乙地的A草稱作B草,而將B草稱作A草的現象。例如工具書上的“苦草”,即是穿心蓮,也叫“壹見喜”、“四方草”、“欖核蓮”;而潮汕不少地區所稱的苦草,卻是龍膽草,也稱苦膽草。
擴展資料:
1、古籍記載:鼠曲粿是潮汕壹個名小食。《辭源》上說:“鼠曲草,草名。又名米曲、鼠耳、無心草、香芋,北人稱為‘茸母’。可入藥。古時民間以三月三日取鼠曲草汁和粉,作龍舌料,食之可避時氣。”
2、我們這裏的鼠曲草有兩種,壹種葉大,稱“大米鼠曲”,壹種葉小,稱“小米鼠曲”,花皆白色,與周先生所說不同。可能是地方差異的緣故,或是其他原因。采食的是小米鼠曲。
3、鼠曲粿制作方法:采鼠曲草,洗凈曬幹,下鼎炒熱,入臼中捶成棉絮狀,和糯米粉作粿皮待用。壹小塊粿皮,做成球狀,捏成碗形,包入餡,放入“粿印”(做粿時用的模子)用手擠壓成形,置鋪有香蕉葉的蒸篩上,入鼎蒸熟。待涼,用剪刀將粿壹個壹個剪下。吃時撕去香蕉葉。
4、餡制法:在做粿前壹天用“乒乓”(爆米花)、“瓜冊”(糖腌冬瓜片)、花生仁(先炒熟、撮去外膜)等剁碎,用溫開水拌和(水以餡能捏握成團而不粘手為度)。因此,鼠曲粿又稱“乒乓粿”。如同紅曲桃粿,因粿皮拌有紅曲(現在多用色素),故名。
參考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