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國後,在當地政府和各種社團組織下,集體敲鑼打鼓,向烈軍屬拜年。各機關單位舉行團拜,洋溢著熱烈、喜慶、文明的氣氛,近年人們多盛行放鞭炮,或逛遊公園、遊樂場,攬勝拍照,或圍聚欣賞樂曲和廣播電視節目。
初二回娘家走親戚,嶽家熱情款待。龍巖、漳平始以荷包蛋、粉幹作點心,再行宴請。若是新親,則更隆重。
初三,興起民間遊藝活動,龍巖城鄉表演采茶燈、舞獅。客家盛行舞獅、船燈、龍燈、鼓吹、鬧鑼鼓和民間藝人的“打新年鼓”。家家戶戶、機關單位以鞭炮相迎,觀賞表演,再以紅包、鞭炮歡送。這壹天,客家人將過年敬神敬祖宗的“歲飯”煮吃掉。是日又稱“送窮日”,即把家裏垃圾看成“窮鬼”清掃出門。家人不願出門,也不歡迎賓客。
初五,龍巖、漳平稱“初五隔開”,客家稱“開小正”。開始“祈神”,祈求全年平安發達,燒去懸掛在大門的簾紙,上杭城廂從初五至初十,擇日全家團聚飲宴,各食壹盤紅蛋,以吉利話互勉。是日,可以挑尿捅,做小農活。有些地方開始傳統的迎神活動。
連城流傳民諺有“初壹祖、初二郎、初三初四野婿郎(指初三初四拜年遲了),初五初六,有酒無肉(指為時更遲)”之說。事實上人們遊樂時間常常至正月中旬。客家俗語雲:“有吃無吃,聊(玩)到正月二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