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龍擡頭的傳統食物

龍擡頭的傳統食物

龍擡頭的傳統食物

  龍擡頭的傳統食物

 1、蔥餅

 有些地方二月二吃的餅叫“龍鱗餅”,而呂梁地區這天吃煎餅或蔥油烙餅,稱為“揭龍皮”。太原地區這天除吃烙餅外,還有吃水餃,叫做“吃龍耳”,晉南這天則壹定要吃麻花、撒子,謂之“啃龍骨”。

 2、餃子、驢打滾(財源滾滾)

 在“龍擡頭”這天,講究吃“肉菜餃子”,取“肉菜”之諧音“有財”,寄語新年財源滾滾之意;而在老北京的習俗中,人們喜在農歷二月二買“驢打滾”品嘗,黃豆粉面裹上豆沙餡兒,外形圓潤,同樣有“財源滾滾”的含義。

 3、炒豆子

 在西北、甘肅岷縣等地有吃炒豆子的習慣,表示春天的開始,岷縣的二月二會,人們買大黃梨回家孝敬老人,故二月二廟會又稱“黃梨會”。

 4、撐腰糕

 江浙滬地區在二月二這天保留著吃“撐腰糕”的習俗,意思是吃了糕,當年裏就不會腰酸背痛了。

 5、面條

 北方人喜歡在這天吃碗“龍須面”討個“好彩頭”。龍須面由山東抻面演變而來,因抻出的面細如發絲,下滾水如銀龍入海,故得名。“龍須面”有順順溜溜,順心如意的美好寓意。

 6、面旗子

 淄博老百姓有吃炒面旗子的習俗。就是切成菱形的面片,將幹後的面旗子用白抗土加熱炒制而成。

 7、炒面

 在安徽省黃山市歙縣北鄉壹帶,每逢二月二,家家戶戶都吃炒面條,因炒熟的面條外形像蟲,寓意大家合力把蟲炒熟並全吃了。

 二月二這壹天的飲食多以龍為名,這壹切都是為了喚醒龍王,祈求龍王保佑壹年風調雨順,獲得好收成。

  滿族龍擡頭的習俗

 二月二印脾

 這天天剛亮婦女們就起來,她們在院子裏和大門外的平地上,用硝灰畫上各種不同的圓圈,圈內畫個十字,在八點來鐘,她們把孩子前襟和兜肚解開,讓孩子們趴在十字中間,肚子帖地印脾,孩子媽媽則在圓圈旁邊禱告著:“印脾十字中,龍盤圈裏形,帶走腹中病,肚子永不疼”。這段禱語並不是人人都會的。壹般婦女的禱詞是:“龍王爺、蛇仙,妳們保佑我的孩子,不得大肚子食水病。請龍王、蛇仙順著硝龍畫的圓圈行走,多走幾遍就把孩子的食積帶走消除了”。

 這種“印脾”的舉動,是提醒婦女養育孩子,飲食有節,不知己吃生冷零食,以免孩子們得上“食積”,亦稱“食水”,即腹中有硬塊等癥狀,醫生亦稱此病為“痞疾”,是消化系統病癥。

 二月二熏香

 二月二這天,滿族旗人起大早,在倉房的糧囤子裏上香,壹個糧囤中插十二根金錠香或綠香。因為把香插在糧食中,燒到香根就自消自滅不能出現意外火災。

 婦女們到處上香,房山墻垛的墻縫中插香,有縫就插,因地而宜,把過年時所剩的香頭或是半截香,插在墻縫中,就連房子基礎石縫中也插上香。她們也很註意安全,插地墻縫、石縫中的香可以不去管它,而插在窗臺上、抱柱的柱縫中的香頭,壹會兒壹察看,直到香火燒盡只剩香灰才放心。

 二月二熏香,從院子各處壹直點到室內,有縫就插,這壹天被稱為熏蟲日。因為大部分蟲子從二月二開始動彈了,這些糧食蟲、蛀蟲均屬害蟲,各家在春頭子還沒等興揚就熏起來看,婦女們認為這壹熏,壹年家中屋裏不遭害蟲。

  二月二龍擡頭的傳說有什麽

 實際上,之所以說“二月二,龍擡頭”,是與古代觀測天象的天文學有關。我國古代天文學家根據日月星辰的運行軌跡和位置,把黃道附近的星象劃分為二十八組,俗稱“二十八宿”,又根據東西南北四個方向將其分為四宮,並依照它們的形象將四宮附會為四種動物。

 其中東宮七宿(即角、亢、氐、房、心、尾、箕七宿)很像想象中的龍形星象,便稱其為東方蒼龍(其它為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每年農歷二月二傍晚,蒼龍星宿開始從東方露頭,代表龍角的角宿開始從東方地平線上顯現(而整個“龍身”即其它六宿尚隱沒在地平線以下),故稱為“龍擡頭”。

 那麽為什麽要在“二月二”祭龍呢?這與農業生產有著密切關系。二月二,正值驚蟄前後,也是農田春耕、春播季節,能否風調雨順,這直接關系到壹年莊稼的豐歉。而在古代諸神譜系中,龍是掌管降雨的'神仙。為了求得龍神行雲布雨,二月二這天,人們便在龍神面前擺供,舉行隆重的祭拜儀式——除唱大戲娛龍之外,有的地方還要舞龍、戴龍尾、開筆(舊時這天讓孩子開筆寫字,取龍擡頭之吉兆,祝願孩子長大後能斷文識字)等,以求得“二月二,龍擡頭,大倉滿,小倉流”。

 在民間,則盛傳著壹個動人的故事:武則天廢唐立周稱帝,惹怒了玉皇大帝,下令龍王三年不得降雨。龍王不忍百姓受災挨餓,偷偷降了壹場大雨。玉帝得知後,便將龍王趕出天宮,壓於大山之下,並立碑告示天下:“龍王降雨犯天規,當受人間千秋罪。要想重登靈霄閣,除非金豆開花時。”

 人們為了拯救龍王,到處尋找開花的金豆,直到第二年二月初壹,壹位中年婦女背了壹袋黃豆走親戚,途中不慎將黃豆撒了壹路,陽光下,這些黃豆閃閃發光。人們看見後高興地說:“這不就是金豆嗎?炒熟了不就開花了嗎?”第二天即二月二,家家戶戶把炒好的、開了花的黃豆供在當院,看管龍王的太白金星壹看,確實是“金豆開了花”,便讓龍王重返天宮。

 後來,人們為了懷念、紀念龍王,便在每年的二月二炒黃豆,壹邊炒嘴裏還念叨著流傳的俗語:“二月二,吃(黃)豆花,大人小孩給壹把。”明朝玉米傳入中國,之後,人們又用香噴噴的爆玉米花祭祀龍王,壹直流傳至今。

 二月二祭祀龍王,還寄寓著人們“引龍伏蟲,驅毒除瘟,保佑平安”的願望。二月二正是驚蟄前後,“驚蟄過,百蟲蘇,蠍子、蜈蚣都露頭。”百蟲萌動,易傳疾病,易傷五谷,而“龍是鱗蟲之長,龍出則百蟲伏藏”。因此人們“引龍伏蟲”,希望借龍威鎮伏百蟲,驅毒除瘟,保佑人畜平安,五谷豐登。

 明代沈榜《宛屬雜記》載:“二月引龍,熏百蟲……鄉民用灰自門外委婉步入宅廚,旋繞水缸,呼為引龍回。用面攤煎餅,熏床炕令百蟲不生。”撒灰十分講究,也很有意思:用簸箕盛草木灰,從家門口撒壹 條

 龍到河邊,再用谷糠撒壹 條 龍引到家,意為送走懶(青)龍,引來錢(黃)龍,保佑人畜平安;從臨街大門口壹直撒到廚房竈間,並繞水缸壹圈,叫做“引錢龍”;將草木灰撒於門口,鎮門避災;將草木灰呈龍蛇狀撒於墻角,以招福祥避蟲害。

 老百姓過年,講究個長長久久,圓圓滿滿。因此,從廣義上講,自臘月二十三日祭竈王爺開始,就算過年了,到二月二龍(王爺)擡頭,才算真正結束。比如陜北鄉間直到現在還流傳著壹段民諺:“臘月二十三過小年,除夕、初壹過大年,正月十五元宵節,二月二龍擡頭了年過完。”對老百姓而言,二月二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人們認為這天不僅是蒼龍“登天”之日,更是新壹年的開始。

 因為二月二壹般處在驚蟄前後,大地春回,萬物復蘇,春耕在即,百事開端,因此,除祭祀龍神外,民間往往還要舉行多種納吉活動,如舞龍燈、戴龍尾等,尤其值得壹提的是剃龍頭習俗,即二月二要理發,為什麽偏偏要在這壹天理發呢?兒童理發,叫剃“喜頭”,借龍擡頭之吉時,保佑孩童健康成長,長大後出人頭地;而大人理發,則寓意辭舊迎新,希望帶來好兆頭、好運氣。而陜北在這天,不僅要唱大戲、舞龍燈、放煙火,十裏八鄉的秧歌隊還要聚攏在壹起,熱熱鬧鬧地扭壹天,圖個圓滿。

 為了納吉,連二月二這天吃的食物也要加上“龍”的頭銜。如這天吃面條叫吃“龍須(面)”、水餃稱作“龍耳”、米飯稱作“龍子”、春餅稱作“龍鱗”、餛飩稱作“龍眼”,餛飩面條壹塊煮則叫做“龍拿珠”,等等。

 中國地域遼闊,地域不同,過節的風俗不同、方式不同。但不論哪種方式,均圍繞著美好的龍神信仰而展開,它不僅寄托了人們的生存理想,也飽含著人們對美好生活的期盼。

  • 上一篇:重慶結婚風俗流程有哪些
  • 下一篇:金融風險與管理論文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