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龍泉寶劍產生的時代背景
中國的寶劍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歷史和輝煌的成就。為什麽名劍出自龍泉,讓我們來看看龍泉的自然地理風貌與人文歷史。這壹切與地理有著很深的關系,因為離開了氣候和風土就不會產生相應的手工藝。浙江龍泉是浙南地區壹個有著山的渾厚與水的輕靈這樣美麗富饒的地方,憑借著地處古老甌江源頭的優勢而四季蔥綠。甌江纜“奇峰、幽谷、流泉、密林、飛瀑”於壹域。上遊溪水清醇甘滋、纖細淡雅而又幽靜地臥在“壹折青山壹扇屏”的秀麗的山麓綠叢下,兩岸是片片山巒拱綠聳翠、蓊郁莽莽。
寶劍是中國古代兵器之壹,屬於“短兵”,素有“百刃之君”的美稱。戰爭是古代各個諸侯貴族對外掠奪、對內鎮壓進行爭奪地盤的重要手段之壹,因此各個諸侯對武器的開發與改進就格外的重視。這時期兵器的進步,是與青銅冶鑄業的發展緊密相聯系的。由於商代青銅冶煉業的發達已經制作出了很短的青銅古劍,但到了春秋戰國時期各國諸侯群戰爭勢,為了強壯兵力和保護自己,各諸侯王竭力搜尋天下名匠鑄造利劍。鑄劍名匠歐冶子奉楚王之命鑄劍,尋至浙江龍泉秦溪山麓,見此地山麓古木參天、湖水甘寒清冽,湖邊有七口井,排列恰似天空北鬥星座,水好利於淬火能增強劍的剛度,正是鑄劍的好地方。龍泉山境內有豐蘊的鑄劍材料鐵英,還有壹種名叫"亮石"的磨石,在這種石頭上磨制出來的寶劍,寒光閃閃。正是由於這裏具備了鑄造寶劍的三大必備條件――鐵英、寒泉、亮石,歐冶子遂於此定居鑄劍。造出了以“堅韌鋒利、剛柔並寓、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四大特色名譽天下的龍淵劍。至唐代為了避唐高祖李淵的名諱,以泉代淵,此後龍淵改為龍泉,龍泉就成了名劍的代名詞。
二、寶劍在社會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承載和演變
作為早已失去實際功用的冷兵器,龍泉寶劍為何在今天仍受重視,並於2006年龍泉寶劍的鍛制技藝被國務院批準列入第壹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除了它獨特的鍛造技藝外,還有就是它其中蘊涵著彌久歷新的中華劍文化。它是中國古代匠人、文人和武士在制劍、佩劍和舞劍的過程中逐漸形成的壹道獨特文化現象。隨著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進步發展,寶劍的功能也隨之發生演變。
在中國遠古時期,夏代的先民們熟練地掌握青銅冶煉技術,能鑄造出用於生產和生活各方面的器物,青銅鑄劍也自然產生了。至東周青銅鑄劍技術在不斷探索逐漸進步之中,制作寶劍的型制規範開始產生。據《周禮?考工記》中記載了寶劍制作的大小、長短、並不同等級人士的佩帶規矩。青銅劍質硬而脆,劍身過長則易折斷,因此我們現在所看到博物館裏陳列的青銅劍長均不過二尺,最段的只有壹尺。在西周初期的車戰組合中,劍的地位並不重要,主要用於自衛或肉搏。春秋之後,因為步兵的興起,劍作為壹種武器開始受到重視。尤其是在吳越地區,因水道縱橫,車行不便,而使劍的步兵卻能發揮出很大威力,所以鑄劍水平遠高於中原諸國。戰國時,隨著車戰的式微,寶劍作為壹種步兵武器受到更大的重視,為適應戰爭的需要,提高劍的威力,鐵劍自春秋晚期開始出現。鐵,在未能鍛煉成鋼以前,不能作為上等兵器的原料使用。原因是未鍛煉成鋼的鐵,品質不如青銅且易於氧化,我國古代的人工冶鐵,大致始於西周晚期,春秋戰國之交時期進入到高速發展時期。因此,春秋時期,是我國鐵器時代的初期階段,在某種意義上也可以說是“銅鐵並用時期”。
到了戰國時期的秦國冶煉技術先進,鐵劍開始大興。首創將鐵鍛煉成鋼的揉鋼技術:用純鐵滲碳後對折,多層疊打。劍峰淬火而劍脊不淬火,不斷冶煉、鍛打、淬火,頗似揉面,使鐵百煉成鋼。戰國後期,秦國已是青銅劍、鐵劍並用,劍身也增長至三尺左右,故謂“三尺劍”亦即寶劍的另壹稱呼。秦國因著新型戰爭武器鐵劍的大量使用故兵力增強掃滅六國,劍取天下,統壹了中國。由此可見,寶劍在政治上的突出貢獻。
劍乃短兵之祖,近博之器,劍多佩有鞘,型美身輕,便於攜帶,多被用做防身之器。被古人視作身份、智慧和勇武的象征,名士貴族劍不離身。但在等級森嚴的傳統社會,個人不可隨心所欲地佩劍,東周時期佩劍制度還是比較嚴格,從劍的尺寸長度和劍具形式材質上能直接反映出等級。據唐代徐堅等纂《初學記?武部?劍》記載:“古者天子二十而冠,帶劍;諸侯三十而冠,帶劍;大夫四十而冠,帶劍;隸人不得冠,庶人有事得帶劍,無事不得帶劍。”漢代,劍術精備,文人武士皆喜歡鬥劍,以示兼備之才。舞劍是伴隨著古代士兵對外征戰而興起的,戰鬥之余,為了放松精神,負責宣傳鼓動的士兵持劍在手,興奮地跳將起來。有時是純粹的即興或滑稽表演,有時扮成敵我雙方,以打敗和擒獲敵人而告終。成語典故“項莊舞劍,意在沛公”證實了古代劍術在政治謀略中所發揮的作用。西漢時期的騎兵已經成為戰爭的主力。由於馬速度快,寶劍在戰爭中的推刺功能已經沒有多大的意義,而大刀的劈砍功能十分適用,於是在西漢時期,出現了環柄的長刀取代了寶劍在戰場上的作用。自東漢以後,寶劍在戰場上被淘汰已成定局,但佩帶寶劍的風氣未變。寶劍拋開充當開疆拓土的利器角色以後,逐漸演化成了百姓文化基因中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隋唐時期寶劍逐漸由“兵器”演變成“禮器”,劍的用途開始趨向於人們精神層面的需求。自唐開始,佛道、神仙、妖魔、鬼怪等說盛行,寶劍演變為居家鎮宅避邪之器,作為法器或象征物而存在,家懸壹劍,以為祥和。從中我們可以看出中國文化在寶劍上止武從禮的文明烙印。宋代市井文化昌盛,社會富裕,街頭頻現舞劍、耍劍之絕技,發展出套路樣式的劍術表演技藝,影響至今在當代武術劍式中頗見淵源,而今天的劍舞則更多地成為壹種儀式和傳統文化的展示。至明代,在各派武學基礎之上創造了不少珍貴的劍法,為後世劍術的發展提供了有益的素材。清代,乃劍術集大成時期,將歷代劍術予以總結,根據不同的練法形成不同的劍法,可謂博大精深。
劍經常出現於古詩詞中,如三國時,曹植就有“美玉生磬石、寶劍出龍淵”的詩句。宋代辛棄疾的“醉裏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裏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的豪情。古人講求文武兼備,所謂琴心劍膽。琴心指對音樂內涵的穎悟與理解,而劍膽則是對英雄精神的詮釋,代表著中華傳統文化體系的強悍與勇武。唐代詩人李白有“寧知草間人,腰下有龍泉”之句,說明唐朝的士兵和民間的文人雅士都是普遍崇尚龍泉寶劍。“萬裏橫戈探虎穴,三杯拔劍舞龍泉?”自是他劍俠形象的寫照。可以說,寶劍已不單為戰鬥和防身的工具,而且成了中華民族文化的壹個載體。文人雅士多將劍與風雅之物相論,原本作為兇器的劍在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熏陶下更成為高潔情操、積極進取精神的代表。作為壹個民族別具壹格的文化象征,寶劍的光芒和它所映射出的燦爛文化內涵,將永遠閃爍在中國人的精神深處。
三、龍泉寶劍的工藝與藝術特色、
我國歷史上名劍輩出,寶劍之所以選擇龍泉作為它自己的故鄉,延續有二千多年的歷史,使龍泉成為寶劍的代名詞,不但是因為浙江龍泉的地理風貌決定的,更重要的是它寶貴的工藝特色。
唐朝詩人郭震任通泉尉時,武則天召見他,要看他寫的文章,他呈上歌頌龍泉的《寶劍篇》。全詩如下:“?君不見昆吾鐵冶飛炎煙,紅光紫氣俱赫然。良工咨嗟嘆奇絕。琉璃玉匣吐蓮光,錯鏤金環映日月。正逢天下無風塵,幸得周防君子身。精光黯黯青蛇色,文章片片綠龜鱗。非直結交遊俠子,亦曾親近英雄人。何言中路遭棄捐,零落漂淪古獄邊。雖復塵埋無所用,猶能夜夜氣沖天。”這首詩生動地描寫了龍泉寶劍的藝術特色。
當代龍泉寶劍仍然沿襲傳統手工工藝制作,傳統工藝是龍泉寶劍藝術的根。龍泉寶劍的傳統工藝凝聚了歷史上鑄劍名師的心血和智慧。當代龍泉寶劍自重新拾取傳統工藝制作方法以來,並未因當今科技的發達而采用現代化的制作手段,而是把傳統制作手法作為寶劍的靈魂和制作傳承的血脈。龍泉寶劍在充分尊重傳統制作的基礎上,汲取現代優良的工藝,融入現代審美意識,在劍身制作上仍然采用千錘百煉的手工熱鍛、冷鍛方法,加上更為先進的熱處理技術。在對劍鞘的加工和雕刻上,也是采用手工制作,寶劍形成成品的過程有300多道工序,每壹道工序都是手工操作,沒有留下機器的痕跡。
當代龍泉寶劍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歷經數代鑄匠名師的刻苦鉆研,至今依然在產品質量上保持了傳統龍泉寶劍的四大顯著特點,就是堅韌鋒利、剛柔相濟、寒光逼人、紋飾巧致。寶劍斬銅如泥,1978年,在我國工藝美術界兩次全國性集會上,龍泉寶劍的制作藝人曾當眾表演。用壹把龍泉寶劍,毫不費力地將疊在壹起的六個銅板劈成兩片,而劍刃不卷。如將壹把輕型寶劍沿著人體腰部彎曲,卷成壹個圓圈,松開後寶劍恢復挺直如故。古代的龍泉寶劍用生鐵鑄造,現在則用中碳鋼鑄造,加之淬火工藝恰到好處,使寶劍劍身柔韌而又彈性,以至達到剛柔並濟的工藝特色。把數種不同的鐵熔化復合,再反復千錘百煉般折疊鍛打,在不斷地折疊鍛打中去除雜質,增加劍身的強度和韌性。因為各種鐵的含碳量不壹,最後落在劍刃上的顏色也就深淺不壹,顯出了自2500年前的歐冶子開創的龍泉寶劍著名的藝術特色――花紋鋼。加上用龍泉境內特有的寶劍打磨制作用磨石。在這種亮石上磨制出來的寶劍,從各個角度看過去都顯得流光異彩、寒光逼人。龍泉寶劍全靠手工鍛制,壹堆鐵英、壹眼泉水,用打坯、熱鍛、鏟、銼、鏤花、嵌光、淬、磨、刻、裝潢等幾十道工藝程序千錘百煉、百煉而成鋼…… 壹柄柄滲透著寒光與靈氣的寶劍就這樣在龍泉鑄匠師鬼斧神工的磨礪下橫空出鞘。若是七星寶劍,在劍身上還刻有七星圖案。在劍身上刻花,這也是龍泉劍的壹項絕技。工匠們用壹把鋼鑿在寬不盈寸的劍身上直接刻鑿,刻好後澆上銅水,經鏟平加磨,七星圖案就自然地留在了劍身上。再配以世界稀有的當地特產花梨木做劍鞘和劍柄,不必加漆而顯古色古香,越用越亮, 使寶劍從劍質到外觀相得益彰,蜚聲國內外。
四、在傳承中創新發展的當代龍泉寶劍
龍泉寶劍的外觀工藝處理至今仍是壹項引以為榮的技術。其中包括寶劍的表面處理,分為烏黑亮澤的防銹層與寶劍表面如流水之波浪的暗花紋;和金屬的摺疊技術,這種技術巧妙地克服了同時保持刀劍硬度和柔韌度的矛盾,使龍泉寶劍呈現剛柔並濟的特色,該技術沿用至今。
從古到今龍泉寶劍都有著極大的國際影響力。從世界範圍看, 劍的種類較多,大體可分兩大劍系:壹是歐美劍系,我們稱其西洋劍。二是亞洲劍系,其又可細分為幾個門類,如中國劍、印度劍、阿拉伯劍、馬來劍和日本劍。其中中國龍泉寶劍在亞洲劍系中已形成壹道獨特的文化。但是龍泉寶劍在大眾老百姓心目中的認識度還不高,另外還存在壹些缺陷,比如不同的師傅卻使用相同的配件、研磨與表面處理功夫沒有大的突破、仿造之風未見改善、配件粗糙,不註意細節,給人印象是精致不夠。所以目前除了要做好龍泉寶劍這壹品牌,大力進行文化宣傳,促進民族品牌的可持續發展,同時要竭力提高自身的產品質量和藝術品位。展現當代亞洲頂尖藝術精品水平,豐富我國民族手工制造業,開辟精品藝術市場,促進國際劍文化交流。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需要傳承和延續的。隨著新世紀我國人口流動性加大、社會經濟發展和都市化趨勢加快,都需要優秀的傳統文化技藝走入公眾眼中,讓更多的人們都來認識和保護我們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目前這項技藝是靠家族個人傳承和寶劍工廠群體技術工人的傳承。大部分是來自龍泉本地的手藝傳承人,比如長期從事刀劍鍛造的名匠陳阿金、沈新培、周正武;2009年2月創辦龍泉劍村刀劍研究所的胡小軍;率先利用網絡營銷並取得成功的龍泉寶劍廠廠長張勝葉等等。
近現代浙江龍泉寶劍,在繼承發揚中國傳統文化的同時,創新、改革是其發展的主旋律。面對當前世界資源的競爭日益激烈和貿易保護主義逐漸膨脹的情況下,應用我們民族的文化藝術來創新商品。以文化的高附加值商品來提高我國的文化事業和經濟,進壹步推廣傳統藝術教育。寶劍工藝的繼承與創新,使浙江龍泉寶劍在中國近現代工藝美術史上依然保持著強勁的發展勢頭。
在中國的十八般冷兵器當中,卻只有寶劍從遙遠的春秋戰國時代流傳至今,它之所以能在中國文化藝術的長河中歷久不衰,最主要的壹點就在於其蘊涵著中國人俠義文化的理想氣質,並代表著社會中正義崇高的價值判斷,符合了中國歷代文人天馬行空、獨立不羈的氣度和文化精神的想象。悠久的歷史、神奇的傳說、四射的寒光和銳利的鋒芒,流傳至今的龍泉寶劍仍然承載著中國文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