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小品文(散文的壹種形式)詳細資料大全

小品文(散文的壹種形式)詳細資料大全

小品文是種散文的文體,其內容經常是在生活中,作者經過反省思想傳達給讀者的訊息,內容題材不限。小品文是壹種寓有抒情意味和諷刺性的短小散文。它在中國有著悠久的歷史和多種樣式,古代許多帶有強烈感 *** 彩、語言優美生動的序、跋、記傳、書信等等,都可以算作小品文。小品文的名稱並不始於明清。小品壹詞,來自佛學,本指的是佛經的節本。小品是相對於大品而言的,是篇幅上的區分,而不是題材或體裁的區分。小品壹詞後來運用到文學領域,同樣也沒有嚴格的明確的定義,凡是短篇雜記壹類的文章,均可稱之為小品文。小品文體制較為短小精煉,與“舂榮大篇”相區別。體裁上則不拘壹格,序、記、論、跋、碑、傳、銘、贊、尺牘等文體都可適用。晚明小品文創作風格上的壹個顯著特點是趨於生活化、個人化、不少作家喜歡在文章中反映自己日常生活狀況及趣味,滲透著晚清文人特有的生活情趣和審美趣尚。

基本介紹 中文名 :小品文 外文名 :essay 拼音 :xiǎo pǐn wén 主要特點 :題材的包容和體裁的自由 法語 :Essais 語言特點 :抒情性、諷刺性 簡介,特點,分類,詳細說明,明朝前概況,明朝時期,清代時期,民國時期,現代,當代, 簡介 小品文即小品,散文的形式之壹。題材的包容和體裁的自由,可以說是小品文的主要特點。尺牘、遊記、日記、序跋、辭賦、小說等文體都可以是小品文。小品文作為文體的興盛是在明清時期,主要在晚明階段。而小品文的淵源則可以追溯到先秦時期。晚明小品文的興盛是與當時的社會現實、社會風尚和思潮影響分不開的。小品文也是隨筆、雜感等雜文的別稱。小品文中的諷刺小品,就是用幽默諷刺筆調,批判錯誤思想,抨擊腐朽事物的雜文。 特點 主要是通過事實和藝術形象來表現思想內容,議論較少,敘述、描寫或抒情成分較多,以幽默的方式和喜劇性的情節,活潑、輕松的語言,給人壹種揭露性的笑,並使人在笑過之後,看到問題的實質,發人深思。 分類 因內容不同,壹般有諷刺小品,時事小品,閑適小品,歷史小品和科學小品之分。 詳細說明 散文品種之壹。短小靈活,簡練雋永,具有議論、抒情、敘事的多重功能,偏重於即興抒寫零碎的感想、片斷的見聞和點滴的體會,是壹種輕便自由的文學形式。在中國盛行於明清。在現代中國,20年代的小品文,是各式短文的統稱,與美文、隨筆、雜感、絮語散文大體相當。30年代前期,小品文盛極壹時,多樣競榮,並出現對立的創作傾向和思想論爭。林語堂等人推崇晚明小品文,提倡幽默小品文、閑適小品文,把小品文視為個人獨抒性靈、消閑自娛的形式。魯迅等人強調小品文的現實戰鬥性和審美愉悅感的統壹,倡導生活速寫、諷刺小品文、科學小品文和歷史小品文,堅持和發展了現代小品文的現代化、革命化、平民化方向。此後,閑適性小品文趨於衰落,敏銳感應社會現實的小品文獲得很大發展。中華人民***和國建立後小品文的類別和風格日趨多樣化。 小品文源遠流長,在中國文學發展史上幾度興盛,明代是小品文觀念的成熟期,也是創作的旺盛期。明人的小品文觀念奠定了後代小品文觀念的基礎,其創作風格也深刻地影響著後人。小品文從無壹席之地到受到人們的追捧,是明代文學先驅們賦予小品文以精神魂魄,使其名正言順,並有如此強大的生命力和藝術魅力。代有更替,人們對小品文這種特殊的文學樣式,壹直青睞有加。上世紀二三十年代,以林語堂、周作人為代表的壹大批現代作家,高舉“閑適”文學的大旗,對明代小品文推崇備至,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又有新的探索和發展,小品文再度興盛。至上世紀90年代,隨著人們文學審美觀念的成熟,小品文在文學史上的地位越發引人重視,小品文再掀熱潮。壹種文學樣式的興盛,必然會令人反思。之前學人有對小品文的名稱、特點作探討的,而對小品文的流變作探討的文章則顯得不足;對現當代的小品文發展有梳理,而對明代以前的小品文流變史則少探討。 明朝前概況 據專家考證,“小品”壹詞,晉代已經出現。《世說新語·文學》中有:“殷中軍讀小品,下二百簽,皆是精微。”劉孝標註雲:“釋氏《辨空經》,經有詳者焉,有略者焉,詳者為大品,略者為小品。又有人認為後秦高僧鳩摩羅什對《般若經》的翻譯,即這類佛經的簡本通常稱為“小品。”到晚明後期“小品”壹詞開始普遍地套用於文學,專指某種類型的作品,有用以名集者,如《眉公先生晚香堂小品》(陳繼儒)、《無夢集園小品》(陳仁錫)、《文飯小品》(王思任);亦有用以名各種選本的,如《蘇長公小品》、《閑情小品》、《皇明十六家小品》。 小品文的體裁多種多樣,有遊記、速寫、隨筆、雜感(或稱雜文),寓言、序、尺牘等。這些文體在古人看來,與詩文正統文學相比是不登大雅之堂的,故在古代分類的文體論中,不見有單獨的“小品文”壹類。中國的文體論,發軔於魏晉,盛於齊梁以後。曹丕的《典論·論文》中把文分為奏議、書論、銘誄;陸機的《文賦》將文體分為九類,即賦、碑、誄,銘、箴、頌、論、奏、說,屬於“文”的有六種;晉·摯虞的《文章流別論》中也把文分為九類:詩、頌、賦、七、箴、銘、誄、哀、碑,屬於文的有五種。至南北朝,劉勰在《文心雕龍》中提出了著名的文、筆說,“無韻者筆也”,筆指各種散體文,他所列的二十種文體中,屬於無韻文的有十種,還出現了“雜文”這壹名稱(不過它屬於韻文),就是還沒有“小品文”。梁·昭明太子的《文選》將詩文分為三十八類,屬於散文的有二十壹種;到了明代吳訥的《文章辨體》和徐師曾的《文體明辨》,入選的文體更廣泛,分類更細密,前者***分文體五十九類,後者搜羅文體壹百二十七類,還是沒有提及“小品文”這壹名稱。 人們不禁要問:明代小品文如此興盛,名稱的套用如此普遍,為什麽出現在明代的二部分類書卻沒有“小品文”的壹席之地呢?分析原因:大約有三: 首先是諸家進行文體分類時,多以文章用途為依據,而小品文並非指專用的某壹類文體,故無法單列。 其次,“小品文”壹詞的概念,外延模糊,從邏輯上講,它與許多文體有交叉關系,與某些文體又多重合,比如劉基的《賣相者言》,既可歸之於寓言或雜文壹類,也可歸之為小品文。 其三,“小品文”在正統文人看來“既不宜說理,也不易傳道”,以致於“體裁與風趣,殊纖纖不足道”(陳煉青《論個人筆調的小品文》),故只能是小技、小道。傳統的文學觀念認為文章是經國之大業,不朽之盛事,應把明道宗經放首位,如《顏氏家訓·文章篇》所言:“朝廷憲章,軍旅誓誥,敷顯仁義,發明功德,牧民建國,施用多途。至於陶冶性靈,從容諷諫,入其滋味,亦樂事也。行有余力,則可習之。”小品文是屬於“行有余力”而可為之的文字;再與正宗的高文大冊(如策論、碑傳)以宏正典則為宗、高古渾樸的風格相比,小品文以隨意抒發感情為目的,風格比較自由活潑,因此顯得不夠莊重、嚴肅,且明代的小品文作家,大多思想離經叛道,自創壹種適性任情的文章風格,逸出封建正統文學的常規。而且小品文裏面頗有帶刺成分,正人君子又多有瘡疤,唯恐被刺到痛處,所以小品文從內容到形式都為“正統文人”所不齒,所痛惡,斥之為“濫調浮辭,卑不足道”,所以“小品文”終究難登文章的大雅之堂了。 小品”壹詞始見於晉代,作為壹種文體,它興盛於明代,但它不是無源之水,明代小品文最盛,作家對小品文的看法,代表了當時人的觀念,如袁中道對小品文特點的闡說,他在《答蔡觀察之履》中自述: 生少也賤,幸免為世法應酬之文,惟模寫山情水態以自賞適,終難列作者之林,……近閱《陶周望祭酒集》,選家以文家三尺繩之,皆其莊嚴整栗之撰,而盡去其有風韻者。不知率爾無意之作,更是神情所寄,往往可傳者。托不傳者以傳,以不必傳者易於取姿,炙人口而快人目。班、馬作文,妙得此法。今東坡可愛者,多在小文小說,其高丈大冊,人固不愛也。使盡去之,而獨存其高文大冊,豈復有坡公哉! 這裏的小文即指小品文,小說指壹則則小故事,多詼諧幽默,富有趣味,由此可見,小文與小說還是有區別的。明代袁宏道的好友江盈科也有《雪濤小說》,但他講壹則則小故事總是有寓意的,有明顯的議論文字,與純粹說小故事的“小說”有所不同,所以還是能歸入小品文壹類。 六朝小品中著名篇章最多的應推陶淵明,他的《五柳先生傳》、《與子嚴等疏》都是絕妙好辭,前者詼諧風趣的自畫對明代文人的自傳文、自為墓誌氣在風格、手法上的影響很大,後者是壹份給五個兒子的疏劄,這篇文字雖有訓戒、遺囑的莊重色彩,但讀來如敘家常,甚覺親切。這種如敘家常的筆調對明人特別是歸有光潛移默化的影響或多或少總是有的。其他如劉伶的《酒德頌》,向秀的《思舊賦》,王羲之的《蘭亭集序》、《雜貼》,陶淵明的《閑情序》、《遊斜川序》,謝靈運的《山居賦序》,陶弘景的《答謝中書書》等等,都是六朝有名的小品文。 明朝時期 小品文的發展到明代,明初是以宋濂、劉基為代表,宋濂的《龍門子凝道記》、《燕書》和劉基的《郁離子》繼承了柳宗元寓言小品的傳統,針砭時弊,揭露黑暗,鋒利遒勁而又蘊含深沈,但他們這些作品大都是元末寫的,明代開國以後就很少寫“光芒卒不可掩”的寓言作品了。明初寫寓言小品的作家還有貝瓊、方孝孺、薛瑄等,但因明初屢興文字獄,寓言小品文也失去了它應有的銳利鋒芒。到明代中期,歸有光如敘家常的小品對明代中後期的小品作家影響匪淺,但當時小品文還沒形成氣候,像祝允明、唐寅、文征明等人只是偶爾為之,並非自覺創作。到明代後期隨著文學解放思潮的蓬勃興起,晚明的小品文也形成了浩大的聲勢,文學先驅們有意創導,有理論指導,形成了壹支強有力的作家隊伍,有李贄、三袁(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徐渭、張岱、屠隆、湯顯祖、陳繼儒、趙南星、李日華,鍾惺、王思任、馮夢龍等等,他們的小品文風格各異、體裁多樣,在小品文這塊藝苑中競相爭奇吐艷,並帶動了整個文壇風氣的改變。 晚明學者借用佛教中“小品”壹詞命名篇幅短小的藝術性散文,他們不僅在小品文的創作上取得了傑出成就,將其發展為與漢賦、唐詩、宋詞、元曲相提並論的明代文學成就的標誌,且總結出小品文與正統文學在寫作動機上的“壹餉之歡”與“千秋之誌”的區別,在創作目的上“自娛娛人”與“明教載道”的不同,並指出其小中見大、寸瑜勝尺瑕的審美特點。 清代時期 晚明時的袁宏道的[西湖雜記]壹書收錄的作品初至西湖記、晚遊六橋待月記、雨後遊六橋記等,張岱的陶庵夢憶壹書與[湖心亭看雪]等 清時的鄭燮(鄭板橋)的板橋題畫壹書。 民國時期 民國初年周作人夏丏尊,徐誌摩,林語堂的《生活的藝術》壹書,梁實秋的《雅舍小品》 現代 余秋雨 1934年以後﹐《人間世》半月刊﹑《太白》半月刊﹑《新語林》半月刊以及《文飯小品》月刊﹑《芒種》半月刊﹑《西北風》月刊等以刊登小品文為主的刊物競相出現﹐同時出現了“科學小品”﹑“歷史小品”和“幽默小品”﹑“諷刺小品”等名目﹐以至人們稱1934年為“小品文年”或“小品文雜誌年”﹐圍繞什麽是小品文﹐小品文的內容﹑寫法和價值﹑傾向等﹐展開了熱烈討論﹐林語堂提倡小品文“以自我為中心﹐以閑適為格調”(《〈人間世〉發刊詞》)﹐林語堂﹑周作人寫的那些閑適淡遠的小品文即其代表。這種主張受到許多人的批評﹐魯迅等人反對把小品文當作“小擺設”﹐強調它對社會現實的迅速反應和作為“匕首”﹑“投槍”的社會功能(魯迅﹕《 小品文的危機 》)﹐魯迅雜文中的許多篇章便是富有社會意義的小品文典範。 當代 當代陳之藩,余光中,琦君,余秋雨,侯文詠,高興宇,蔡康永等 散文品種之壹。“小品”壹詞在中國始於晉代﹐稱佛經譯本中的簡本為“小品”﹐詳本為“大品”。後遂以“小品”統稱那些抒寫自由﹑篇幅簡短的雜記隨筆文字。 20年代所謂“小品文”﹐又稱作“小品散文”或“散文小品”﹐系泛指文學體裁中與詩歌﹑戲劇﹑小說並舉的散文。30年代上半期﹐小品文盛極壹時﹐報紙副刊紛紛開辟專欄﹐1932年 9月林語堂創辦的《論語》半月刊﹐是最早專門刊登小品文的雜誌。當時﹐對小品文的範圍﹐看法不盡相同。有的仍指包容各種體式的文學散文﹐有的側重於指夾敘夾議的雜感隨筆﹐還有的偏重於指抒情散文或指速寫之類的敘事散文。壹般來說﹐此時和以後所謂“小品文”﹐系指那些形式活潑﹑內容多樣﹑篇幅短小的雜感文字﹐它夾敘夾議地講壹些道理或生動精練地敘述壹件事情﹐其特點是深入淺出﹐言近旨遠﹐講究情趣﹐並往往有幽默感和諷刺力量。

  • 上一篇:龍吐珠 是什麽典故?它的由來是什麽?...........
  • 下一篇:小本生意做點什麽好啊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