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 小學生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古代的時候有壹個男人,他想要去壹座寺廟,於是來到了壹個陌生的城鎮。走著走著,他越來越迷路,不知道該往哪裏走。這時,他身邊剛好有壹個老伯伯走過,他壹把擋在老伯伯前,大聲吼道:“餵,老頭兒!快告訴我XX寺廟在哪裏!還有多遠啊!”老伯伯望了望他,平靜地說:“無禮(五裏)。”於是那個男人往前走了五裏,可是還看不到他想到的那座寺廟。這時候,他尋思著老伯伯的話,突然明白了什麽
二 小學生文明禮儀故事
1. 誠信知禮--燕昭王求賢
打從孟嘗君被撤了相位以後,齊閔王又和楚、魏兩國滅了宋國,更加驕橫起來。他壹心想兼並列國,自己來當天子。這壹來,列國諸侯對他都不滿意;特別是齊國北面的燕國,受到齊國的欺負,更想找機會報仇。
燕國本來也是個大國。後來傳到燕王噲(音kuài)手裏,聽信了壞人的主意,竟學起傳說中堯舜讓位的辦法來,把王位讓給了相國子之。燕國將軍和太子平進攻子之,燕國發生大亂。齊國借平定燕國內亂的名義,打進燕國,燕國差點被滅掉。後來燕國軍民把太子平立為國君,奮起反抗,把齊國軍隊趕了出去。
太子平即位,就是燕昭王。他立誌使燕國強大起來,下決心物色治國的人才,可是沒找到合適的人。有人提醒他,老臣郭隗(音wěi)挺有見識,不如去找他商量壹下。
燕昭王親自登門拜訪郭隗,對郭隗說:“齊國趁我們國家內亂侵略我們,這個恥辱我是忘不了的。但是現在燕國國力弱小,還不能報這個仇。要是有個賢人來幫助我報仇雪恥,我寧願伺候他。您能不能推薦這樣的人才呢?”
郭隗摸了摸自己的胡子,沈思了壹下說:“要推薦現成的人才,我也說不上,請允許我先說個故事吧。”接著,他就說了個故事:
古時候,有個國君,最愛千裏馬。他派人到處尋找,找了三年都沒找到。有個侍臣打聽到遠處某個地方有壹匹名貴的千裏馬,就跟國君說,只要給他壹千兩金子,準能把千裏馬買回來。那個國君挺高興,就派侍臣帶了壹千兩金子去買。沒料到侍臣到了那裏,千裏馬已經害病死了。侍臣想,空著雙手回去不好交代,就把帶去的金子拿出壹半,把馬骨買了回來。
侍臣把馬骨獻給國君,國君大發雷霆,說:“我要妳買的是活馬,誰叫妳花了錢把沒用的馬骨買回來?”侍臣不慌不忙地說:“人家聽說妳肯花錢買死馬,還怕沒有人把活馬送上來?”
國君將信將疑,也不再責備侍臣。這個消息壹傳開,大家都認為那位國君真愛惜千裏馬。不出壹年,果然從四面八方送來了好幾匹千裏馬。
郭隗說完這個故事,說:“大王壹定要征求賢才,就不妨把我當馬骨來試壹試吧。”
燕昭王聽了大受啟發,回去以後,馬上派人造了壹座很精致的房子給郭隗住,還拜郭隗做老師。各國有才幹的人聽到燕昭王這樣真心實意招請人才,紛紛趕到燕國來求見。其中最出名的是趙國人樂毅。燕昭王拜樂毅為亞卿,請他整頓國政,訓練兵馬,燕國果然壹天天強大起來。
這時候,燕昭王看到齊閔王驕橫自大,不得人心,就對樂毅說:“現在齊王無道,正是我們雪恥的時候,我打算發動全國人馬去打齊國,妳看怎麽樣?”
樂毅說:“齊國地廣人多,靠我們壹個國家去打,恐怕不行。大王要攻打齊國,壹定要跟別的國家聯合起來。”
燕昭王就派樂毅到趙國跟趙惠文王接上了頭,另派人跟韓、魏兩國取得聯絡,還叫趙國去聯絡秦國。這些國家看不慣齊國的霸道,都願意跟燕國壹起發兵。
公元前284年,燕昭王拜樂毅為上將軍,統率五國兵馬,浩浩蕩蕩殺奔齊國。
齊閔王聽說五國聯軍打過來,也著了慌,把全國兵馬集中起來抵抗聯軍,在濟水的西面打了壹仗。由於樂毅善於指揮,五國人馬士氣旺盛,把齊國軍隊打得壹敗塗地,齊閔王逃回臨淄去了。
趙、韓、秦、魏的將士打了勝仗,各自占領了齊國的幾座城,不想再打下去了。只有樂毅不肯罷休,他親自率領燕國軍隊,長驅直入,壹直打下了齊國都城臨淄。齊閔王不得不出走,最後在莒城被人殺死。
燕昭王認為樂毅立了大功,親自到濟水邊勞軍,論功行賞,封樂毅為昌國君
2 .團結友愛--心平氣和的劉銘傳
清廷派駐臺灣的總督劉銘傳,是建設臺灣的大功臣,臺灣的第壹條鐵路便是他督促修的。劉銘傳的被任用,有壹則發人深省的小故事:當李鴻章將劉銘傳推薦給曾國藩時,還壹起推薦了另外兩個書生。曾國藩為了測驗他們三人中誰的品格最好,便故意約他們在某個時間到曾府去面談。可是到了約定的時刻,曾國藩卻故意不出面,讓他們在客廳中等候,暗中卻仔細觀察他們的態度。只見其他兩位都顯得很不耐煩似的,不停地抱怨;只有劉銘傳壹個人安安靜靜、心平氣和地欣賞墻上的字畫。後來曾國藩考問他們客廳中的字畫,只有劉銘傳壹人答得出來。結果劉銘傳被推薦為臺灣總督。
按語:沒有耐性的人,必定缺乏堅毅持久、克服萬難的精神,自然成就不了甚麽偉大的事業。我們希望將來能有所作為,首先便須磨煉自己的耐心和毅力。
3.勤儉自力--忍辱負重
陸遜,字伯言,三國時期吳郡吳縣(今江蘇省蘇州市)人。他最初在孫權的將軍衙署做東西曹令史,後來出任海昌屯田都尉,兼管縣中政事。縣中連年亢旱,他開倉賑濟貧民。勸農督桑,政績優異。當時吳郡、會稽、丹陽壹帶,山賊騷擾,侵害百姓。陸遜獲得準許自行招兵,深入險隘征討,壹壹蕩平,被升為定威校尉,屯駐利浦。
鎮守陸口的都督呂蒙,計劃奪取荊州,揚言有病回到吳國的京城建業(今南京市)。陸遜去見他,對他說:“妳的防地和關羽相連,怎麽不遠遠地離開?沒有適當的人接替實在令人擔心。”呂蒙說:“妳說的完全對,可是我病重了。”陸遜說:“關羽恃著勇氣慣於欺淩別人。如今建立了攻打樊城、水淹七軍、斬龐德、擒於禁的大功,意氣驕橫思想松懈,只專心北伐進軍,不留意我們,聽到妳病了,壹定更加不會作防備。我們出其不意地進攻,定然可以成功。妳見了主上,要好好商定主意。”呂蒙見了孫權,就推薦陸遜接替自己,並說:“陸遜計謀深遠,才能足以擔當重任。他還沒有名聲,關羽不會顧忌他。若任用他,叫他不動聲色暗中行事,壹定可以成功。"孫權就任命陸遜為偏將軍右都督代替呂蒙鎮守陸口。”陸遜到了陸口,寫信給關羽,稱頌功德,表示慶幸自己能得到盟軍強有力的庇護,措辭極為謙恭。關羽本來就輕視陸遜,認為他只是個書生,後生小子;看了來信非常高興,不再有什麽防範。陸遜奏報孫權,提出偷襲荊州的方略。孫權就暗中調動軍隊行動,派陸遜和呂蒙為前鋒部隊,壹出兵就攻戰了公安、南郡,跟著又攻下宜都、房陵、南鄉。關羽在樊城前線得到急報趕緊回師,卻已進退失據,部下士兵逐漸潰散,終於敗走麥城,被吳將潘璋所截殺。荊州全部落入東吳手中。陸遜以功勞升為右將軍、鎮西將軍,進封婁侯。
劉備為報殺關羽、奪荊州之仇,親自統率七十萬大軍討伐東吳。孫權任命陸遜為大都督,統率五萬人馬前往抵禦。劉備從巫峽、建平直至夷陵連營七百裏,先派吳班帶領數千人在平地立營,顯示老弱,進行挑戰。吳軍將領都紛紛要求出戰。陸遜說:“ 這裏頭壹定有陰謀詭計,我軍只許堅守,靜待局勢的變化。”果然劉備在山谷中埋伏了重兵,因誘敵不成,只好作罷。陸遜認為劉備軍隊初來,銳氣正盛,應當避免交鋒。敵方求戰不得,相持日久,自然松懈,然後再捕捉戰機。可是部下的將領體會不到他的意圖,以為他害怕強敵,懦怯畏戰,都心懷憤恨不滿。這些將領,有的是孫策時的舊將,有的是公室貴戚,就各恃身份,不想聽從號令。陸遜按劍厲聲宣布:“我雖然是個書生,但接受了主上的重任。國家所以要委屈諸位聽我節制調度,是因為我有些長處,能夠忍辱負重的緣故。各人要負責嚴守隘口,不得妄動。軍法無情,切莫違犯!”後來,劉備移營於山林間,陸遜用火攻計,火燒七百裏連營,乘勝追擊,蜀軍兵敗如山倒,劉備連夜逃回白帝城去了。
後人根據這個故事引申出壹句成語:“忍辱負重”。意思是能不避怨謗,忍受屈辱,承擔重任。
選自:成語春秋
三 小學生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古代的時候有壹個男人,他想要去壹座寺廟,於是來到了壹個陌生的城鎮。走著內走著,他越來越迷路,不容知道該往哪裏走。這時,他身邊剛好有壹個老伯伯走過,他壹把擋在老伯伯前,大聲吼道:“餵,老頭兒!快告訴我XX寺廟在哪裏!還有多遠啊!”老伯伯望了望他,平靜地說:“無禮(五裏)。”於是那個男人往前走了五裏,可是還看不到他想到的那座寺廟。這時候,他尋思著老伯伯的話,突然明白了什麽……
四 關於文明禮儀的小故事
壹、孔融讓梨
孔融四歲時常常和哥哥壹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壹個最小的梨子。有壹次,爹爹看見了,問道:“妳為什麽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 相互幫助、 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二、嘗糞憂心
庾黔婁,南齊高士,任孱陵縣令。赴任不滿十天,忽然覺得心驚預汗,預感家中有事,當即辭官返鄉。回到家中,知父親已病重兩日。醫生囑咐說:“要知道病情吉兇,只要嘗壹嘗病人糞便的味道,味苦就好。”
黔婁於是就去嘗父親的糞便,發現味甜,內心十分憂慮,夜裏跪拜北鬥星,乞求以身代父去死。幾天後父親死去,黔婁安葬了父親,並守制三年。
三、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壹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 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妳知道它們是什麽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 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曾子“避席”是壹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四、乳姑不怠
崔山南,唐代博陵人,官至山南西道節度使。當年,崔山南的曾祖母長孫夫人,年事已高,牙齒脫落,祖母唐夫人十分孝順,每天盥洗後,都上堂用自己的乳汁餵養婆婆。如此數年,長孫夫人不再吃其他飯食,身體依然健康。
長孫夫人病重時,將全家大小召集在壹起說:“我無以報答新婦之恩,但願新婦的子孫媳婦也像她孝敬我壹樣孝敬她。”後來崔山南做了高官,果然像長孫夫人所囑,孝敬祖母唐夫人。
五、臥冰求鯉
王祥,瑯琊人,生母早喪,繼母朱氏多次在他父親面前說他的壞話,使他失去父愛。繼母患病,他衣不解帶侍候,繼母想吃活鯉魚,適值天寒地凍,他解開衣服臥在冰上,冰忽然自行融化,躍出兩條鯉魚。繼母食後,果然病愈。王祥隱居二十余年,後從溫縣縣令做到大司農、司空、太尉。
五 講文明懂禮貌的童話故事
在壹個動物園裏居住著很多很多的動物,有孔雀、水牛、象、綿羊、狗、貓等。其中有壹只孔雀很美麗,它不講文明禮貌,驕傲自大,整天在別的動物面前炫耀自己,說自己怎樣美麗,又怎樣聰明。別的動物有困難,它從不樂意幫助,有時候還諷刺人家是笨蛋。所以動物們都很討厭它,也不和它壹起玩。
有壹天早上,孔雀出去玩,它走呀走呀,忽然迷路了。正當它焦急時,看見對面有頭老水牛正在吃草,它便昂首挺胸地走到水牛旁邊,展開它那美麗的尾巴,然後問:“餵!到附近的公園怎麽走?”老水牛沒有理它,孔雀以為它聽不見,又問了壹句,“餵!到附近的公園怎麽走?”老水牛還是不看它壹眼,它又接著大聲地叫,“餵!到附近的公園怎麽走?餵!聽沒聽見?我在問妳呢!”這時老水牛轉過身來瞟了它壹眼,沒吭聲,又轉過身去吃草了。它看見水牛不理它,就甩著尾巴走了。它走著走著,來到壹棵大樹旁,看見綿羊和壹只狗在樹底下玩,它又甩著尾巴走過去問:“餵!問妳們兩個,到附近公園怎麽走?”綿羊和狗也不理它,它以為它們玩得太開心聽不見,又大聲地問,“餵!到附近公園怎麽走?”它們倆連看都沒看它壹眼,繼續在那兒玩。孔雀只好走了,它走著走著,來到壹個池塘邊,看見壹只大象在吃草。這時從遠處走來壹只貓。貓走到大象旁邊,問:“大象爺爺,請問到附近的公園怎麽走?”大象轉過頭來,微笑著說:“小貓真懂禮貌。喏,就順這路走到盡頭,再向左拐就到了。”小貓向大象說了聲“謝謝”便走了。孔雀在旁邊想:為什麽這只小貓壹問它們就回答?為什麽它們不告訴我?不行,我也去問問看!它走到大象面前,問:“餵!到附近的公園怎麽走?”大象不理它,於是它便大聲地說,“為什麽妳肯告訴小貓,卻不告訴我呢?”大象轉過身來微笑地說:“妳壹出口就是‘餵’這餵那的,到底問誰呀?剛才妳不是看見了嗎?人家那麽有禮貌。妳呀,盡會炫耀自己,別怪人家說妳,妳應該懂得講禮貌啦!”
孔雀聽了大象的話,臉上發燒,低下頭,說:“謝謝您的教導,我會改正的。”從那以後,孔雀再也不驕傲,再也不在別的動物面前炫耀自己了。
孔雀每次向別人打招呼時都很禮貌,動物們也和它壹起玩了。
六 小學生文明禮儀故事
我非常尊敬老師,團結同學,處處講文明,講禮貌。記得有壹次吃完晚飯後,我和爸爸高高興興下樓去散步,當時爸爸壹邊走壹邊吸煙,突然間爸爸將煙頭扔到小區路邊略有些發幹的草坪上,我看到後趕快走過去,彎腰將煙頭拾起放到路邊的垃圾桶裏。我責問爸爸:“我們經常看電視裏的文明30秒,您怎麽還這麽做?您這樣做是不文明的行為。”像這樣類似的事還有很多。我想做個小學生就要做個講文明講禮儀的好學生。 見到老師總能主動問好。以前我見到老師總低著頭就走了,可自從有壹次,媽媽讓我把壹瓶料酒給樓上的阿姨送過去,從那以後我見到認識的人就問好。那天,媽媽讓我把料酒給阿姨送去,我去了,可我叫了壹聲沒人答應,我就走了,媽媽說剛才還在妳再去看看,我就又去了。我放大了膽子敲了壹下門,聽到有人說請進,我就進去了,對阿姨說:“阿姨這是您的料酒。”說完就走了,回到家媽媽說:“對了,就要這樣做,從小講禮貌,長大了走進社會才能受到別人的尊重。
最感人的是壹次故事會上,壹位女同學在講《小紅帽》時,因壹時緊張,講了壹半講不下去了,只見得她急得臉發白,汗直流,越急越想不起來。這時課堂上異常的安靜,沒有壹個人起哄,嘲笑,也就在這時只見主持人走近她、輕輕地說道,“別慌,再想想”,並隨手塞給她壹張手紙讓她擦汗,臺下的同學不約而同的鼓起拿來,鼓勵她。在這文明、友好的氣氛中她漸漸鎮靜下來,終於堅持講完了故事。這僅僅是我班“文明”之風吹拂下綻開的壹朵小花。
七 關於文明禮貌的小故事
壹、孔融讓梨
孔融(153—208年),魯國人(今山東曲阜),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建安七子之壹,他的文學創作深受魏文帝曹丕的推崇。據史書記載,孔融幼時不但非常聰明,而且還是壹個註重兄弟之禮、互助友愛的典型。?
孔融四歲的時候,常常和哥哥壹塊吃梨。每次,孔融總是拿壹個最小的梨子。有壹次,爸爸看見了,問道:“妳為什麽總是拿小的而不拿大的呢?”孔融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大的還是讓給哥哥吃吧!”?
孔融小小年紀就懂得兄弟姐妹相互禮讓、相互幫助、團結友愛的道理,使全家人都感到驚喜。從此,?孔融讓梨的故事也就流傳千載,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二、程門立雪的典故
“程門立雪”這個故事,說的是宋代學者楊時和遊酢向程顥程頤拜師求教的事兒。
二程是洛陽伊川人,同是宋代著名儒學家。二程學說,後來為朱熹繼承和發展,世稱“程朱學派”。楊時、遊酢,向二程求學,非常恭敬。
楊遊二人,原先以程顥為師,程顥去世後,他們都已四十歲,而且已考上了進士,然而他們還要去找程頤繼續求學。故事就發生在他們初次到嵩陽書院,登門拜見程頤的那天。
相傳,壹日楊時、遊酢,來到嵩陽書院拜見程頤,正遇上這位老先生閉目養神,坐著假睡。程頤明知有兩個客人來了,他欲不言不動,不予理睬。楊、遊二人怕打擾先生休息,只好恭恭敬敬,肅然待立,壹聲不吭等候他睜開眼來。
如此等了好半天,程頤才如蘿初醒,見了楊、遊,裝作壹驚說道:“啊!啊!賢輩早在此呼!”意思是說妳們兩個還在這兒沒走啊。那天正是冬季很冷的壹天,不知什麽時候,開始下起雪來。門外積雪,有壹尺多深。
三、漢明帝敬師
漢明帝劉莊做太子時,博士桓榮是他的老師,後來他繼位作了皇帝“猶尊桓榮以師禮”。他曾親自到太常府去,讓桓榮坐東面,設置幾杖,像當年講學壹樣,聆聽老師的指教。他還將朝中百官和桓榮教過的學生數百人召到太常府,向桓榮行弟子禮。
桓榮生病,明帝就派人專程慰問,甚至親自登門看望,每次探望老師,明帝都是壹進街口便下車步行前往,以表尊敬。進門後,往往拉著老師枯瘦的手,默默垂淚,良久乃去。
當朝皇帝對桓榮如此,所以“諸候、將軍、大夫問疾者,不敢復乘車到門,皆拜床下”。桓榮去世時,明帝還換了衣服,?親自臨喪送葬,並將其子女作了妥善安排。
四、曾子避席
“曾子避席”出自《孝經》,是壹個非常著名的故事。曾子是孔子的弟子,有壹次他在孔子身邊侍坐,孔子就問他:“以前的聖賢之王有至高無上的德行,精要奧妙的理論,用來教導天下之人,人們就能和睦相處,君王和臣下之間也沒有不滿,妳知道它們是什麽嗎?”
曾子聽了,明白老師孔子是要指點他最深刻的道理,於是立刻從坐著的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恭恭敬敬地回答道:“我不夠聰明,哪裏能知道,還請老師把這些道理教給我。”
在這裏,“避席”是壹種非常禮貌的行為,當曾子聽到老師要向他傳授時,他站起身來,走到席子外向老師請教,是為了表示他對老師的尊重。曾子懂禮貌的故事被後人傳誦,很多人都向他學習。
五、列寧讓路?
有壹次,列寧同誌下樓,在樓梯狹窄的過道上,正碰見壹個女工端著壹盆水上樓。那女工壹看是列寧,就要退回去給讓路。
列寧阻止她說:“不必這樣,妳端著東西已走了半截,而我現在空手,請妳先過去吧!”他把“請”字說得很響亮,很親切。然後自己緊靠著墻,讓女工上樓了,他才下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