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東人見面叫“二哥” “二”在中國古代文化中,不是個堂堂的數字,以它為稱謂,總含有蔑視、貶評的含義,如:小二哥(酒店夥計)、二大人(官者之弟)、二大爺(橫行鄉裏者)、二流子(地痞)、二小(奴仆)、二本(漢奸)、二水、二手貨、二婚頭(再婚婦女)、二毛子(洋人)、二奶、二房(妾)、二桿子(魯莽之人)、二混子、二漢(男傭人);形容品質惡劣低下,則為“二虎八蛋”、“二性”、“打二五眼”、“二百五”、“二不楞登”、“二乎”、“二流大掛”、“二蛋”。但與山東人打交道,則必需稱其為“二哥”。稱“大哥”反而不高興。這是為什麽呢? 壹說老大為鱉。民間對鱉奉若神靈,而內心則是厭惡的,以為其壽百千年,必有靈,故稱百歲之人為屬鱉的,平時也以鱉為詈語。 二說因為武大郎。《水滸傳》和《金瓶梅》故事的發生地,主要在山東,其中潘金蓮、西門慶、武大郎、武松的故事更是廣為流傳,家喻戶曉。武大的猥瑣,令人羞恥;武二的正氣,剛烈,嫉惡如仇,令人稱贊,堪為山東大漢的代表。 三說因為老大憨。俗以為,弟兄同胞,壹般是老大憨厚,老二精明,老三嬌慣。 四說老大在民間傳說故事中扮演著不光彩的角色。民間關於兄弟分家的故事很多,以“牛郎織女”為例,老大往往娶了壹位沒有仁慈心腸的惡老婆,便成了“妻管嚴”;父母雙亡以後,不是好好照料未成年的老二,而是將其攆出家門。但後來,老大往往成為受社會公德懲罰者,如民間流傳的壹些貪心故事,說老二被老大騙入井中,或騙進山林。正遇到狐仙們聚會,談論所見所聞,無非是××員外女兒生了壹種奇怪的病,用××草就能治好,誰治好就招誰為婿;或皇帝公主生了壹種奇怪的病,與池塘裏鱉精有關系,除去鱉精,就會得到高官厚祿。老二按所說去做,果然娶得好妻,得到高官,而老大眼饞,去學老二,而葬身井水、林中、成了野獸美餐。 五說因為孔子。孔子是山東人的驕傲,他的仁義禮智思想給予山東人的影響也是深遠的。而孔子正是排行老二。 六說山東人謙虛,不願被人視為“大”,故而喜歡被人稱為“二哥”。 但也有例外。在魯南廣大地區,則禁忌人家稱自己為“二哥”。其中原因,有的說“老大王八老二鱉,只有老三是好人”;有的則說“老二”在民間指男性生殖器,除非排行而稱二是無可奈何之外,外人稱“老二”,就是汙辱自己。 壹個稱謂,打上了鮮明的地方文化烙印。在旅遊成為壹種文化消費的今天,必需知諱問禁,只有這樣,才能既尊重了別人,又方便了自己。黑龍江渡船,沒山東人不開 在祖國最北邊的河流黑龍江上,每當船家要開船時,總要習慣性地問壹問船上有沒有山東人。這時,船上的乘客中不管有沒有山東人,總是回答說有,如果說沒有,那麽船家就不開船。這種習慣的形成和“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有關。 相傳,禿尾巴老李被他爹砍斷尾巴以後,壹口氣往北跑到黑龍江邊才住下。那時,江裏住著壹條白龍,經常欺淩兩岸的百姓,民眾不堪其苦。禿尾巴老李聽說以後,立誌要為民除害,趕走小白龍。 禿尾巴老李召集了當地的山東老鄉,請他們幫忙準備很多的饅頭和石灰,並吩咐鄉親們說:“我和小白龍打仗時,江裏冒黑沫子,妳們就往江裏倒饅頭;江裏冒白沫子,妳們就往江裏倒石灰。我吃了饅頭就會越來越有力氣,他吃了石灰就會越來越難受。這樣,就能幫我打敗他。” 禿尾巴老李入江以後,兩條龍就打起來了。江水被他們攪得大浪滔天。老鄉們在河邊觀戰,看見江水冒黑沫子,就趕緊扔饅頭;看見江水冒白沫子,就倒石灰。經過幾天的鏖戰,禿尾巴老李終於趕跑了小白龍,並且在江裏住了下來。由於禿尾巴老李的形象是壹個黑面漢子,人們為了紀念他,就把這條江稱為黑龍江。 禿尾巴老李戰勝小白龍,靠的是山東老鄉們的幫助,因此,老李特別照顧山東老鄉,只要在黑龍江上行駛的船上有山東人,老李就會保佑船只壹路平安。後來人們都知道了老李的這個特點,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開船前問船上有沒有山東人的習慣。 禿尾巴老李的傳說是在山東和東北地區流傳十分廣泛的壹個民間故事,其中的情節自然只能當作故事來看,但這個傳說及其“黑龍江上行船,沒有山東人不開”的習慣,卻反映了山東人闖關東的歷史事實,以及山東人在東北的開發過程中團結互助的精神。人參娃娃紅繩拴 挖野山參,俗稱“放山”。在深山老林中挖參,充滿神秘色彩。然而,細加推究,那種種神秘的言行,原本是壹個個實用的目的。 放山人壹字排開,用“索撥羅棍”(即拔草的木棍)撥開野草,尋覓人參,這叫“壓山”。另壹種方式叫“掇山”,眾人分散尋找,以敲“索撥羅棍”為聯絡信號。無論哪種方式,都嚴禁說話,更不準吃東西。放山人說,壹旦驚動了穿紅肚兜的人參娃娃,人參就跑了。其實,真正的原因是,找人參要全神貫註,說話、吃東西會分散大夥的註意力。還有,倘若在山林中大聲呼喊,容易產生回聲而麻達山(迷路)。 誰發現了人參,便立即將“索撥羅棍”插在地上,用系了古銅錢的紅線拴在人參莖上,並在人參下面鋪上壹塊紅布。據說,人參娃娃有遁土而逃的本事,壹拴紅線就跑不掉了。其實,拴紅線是為了醒目,因為人參長在雜草叢中,壹不小心就會踩壞了。拴上壹根紅線,紅綠相間,格外醒目。至於紅布鋪地,那是用來接壹碰即掉的參籽——這東西也很寶貴,是壹種催生助產良藥。 做完這壹切,那位幸運者才喊壹聲“棒棰!”——東北人俗稱人參為“棒棰”。夥伴們忙問:“什麽貨?”回答:“四品葉!”眾人壹聽,高興地說:“快當!”快,捷也;當,順當。這是東北林區的壹句行話。 “拿火!”發現者話音剛落,便有人為他遞煙點火。向發現者敬煙,這是放山的規矩,壹來表示慰勞,二來讓他吸壹袋煙,把心靜下來,因為接下來由他來挖參,免得他過於激動而挖壞人參。倘若不慎而碰破壹點表皮,或挖斷壹根參須,人參漿就會滲出來,價值就大減了。還有,東北的“小咬”特別多,煙可以把它們熏跑,免得它們騷擾挖參者,使他分心。 挖參要用木刀、鹿角,因為鐵器過於鋒利,碰上人參就會劃破了。與別的花草往下紮根不同,人參是貼緊地面平臥著的,其根須則向上生長,以便吸收表土的露水和腐殖質。因此,挖參須從人參的外圍開始,自遠而近,由下往上,壹點壹點地挖。 壹棵野山參終於挖出來了,夥伴們找來樺樹皮和青苔,把參包紮起來。有柔軟、濕潤的青苔裹著,外面再包上樺樹皮,人參就不會幹癟了。 離開前,他們又走到附近壹棵紅松跟前,削去壹塊樹皮,先砍出四個大口子,再砍上五道小口子,這叫“留兆頭”。日後有人到這裏放山,壹看就知道曾有五個人在這裏挖到了壹棵四品葉的人參,他們也會撞上好運。其實,壹些參籽落入地裏,會長出新的人參,留個記號,告訴後來人註意這壹帶;若日後自己路過這裏,也便於查尋有沒有新的人參長出來。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 “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是普遍流行的壹種民間俗信。許多地區的人們認為,老人到了七十歲以後,如果到了親戚或朋友家,主家不應該強留其住宿;到了八十歲以後,便不要再強留其吃飯;到了九十以後,如果老人自己想走,便不要再留他多坐。如果違背這種俗信,人們認為可能會給老人家和自己家裏帶來不吉和災難。尊老重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這壹民間俗信看上去似乎與傳統美德相違,但從中國傳統養葬習俗和人的生老規律來看,也是有其壹定道理的。 中國人對自己的雙親和沒有親生子女的孤寡老人,具有傳統的贍養秩序和終老習俗。壹般情況下,父母由親生兒子們***同贍養送終。如果兒子早於父母去世,則靠孫子贍養。如果沒有兒子只有女兒,壹種情況是給女兒招贅女婿上門,由女婿和女兒***同贍養送終,即所謂“招養老女婿”。另壹種情況是等女兒出嫁後,同沒有兒女的老年夫婦們壹樣,過繼他人的兒子上門做養子,繼承財產、養老送終。 這種傳統贍養秩序的特點是,老人們始終不離開他們生活了壹生的生存環境,從熟悉的生存環境中得到主人感和生存安全感的雙重滿足,從而平靜安詳地安度晚年。這種傳統贍養秩序又給中國老人們造成了另壹種心理現象,即非常重視他們的最終離世之地。圓滿理想的目標是在自己家的正房中離開人世,即所謂“壽終正寢”。 在中國傳統贍養秩序中,作為贍養者兒孫輩是以“孝順”為道德準則的。“孝”指贍養父母盡心盡力;“順”則指對父母意願的遵從。父母的願望是壽終正寢,兒女們當然應該遵從老人的心願。對兒孫輩來說,只有能使老人順心如願地壽終正寢,才能被社會輿論視為符合“孝順”的贍養道德規範。在 這壹點上作為贍養者兒孫,和被贍養者父母的願望是壹致的。人到七十歲後已進垂暮之年,病老棄世是隨時可能發生的事情。如果外出不幸死喪他鄉或親友家中,首先是違背了老人們壽終正寢的心願。其次是贍養老人的兒孫們會因自己不孝,使老人外出死於他鄉而受到良心的譴責和社會輿論的批評。再次是接待老人的親友家會因老人不幸死於自己家中,產生許多尷尬和麻煩。顯然這種局面是人人都不想看到的。因此,老人們到了七十歲以後,兒孫們都盡可能勸阻老人到親友家走動。親友們也並不歡迎老人們到自己家裏來。 當然。這並不代表老人的親戚們對老人沒有親緣感情。這種老人與親戚間的親緣感情交流,在民間遵循著另壹敬老尊長秩序,即每逢過年過節晚輩應主動去看望前輩,同輩年輕者主動去看望長者。即便是有這樣的親緣感情交流機制,作為兒孫輩也不願老人外出。但因特殊情況,如家庭矛盾,想念親友,年節去探望比自己更老的長輩等原因,老人外出去親友家的事還是時常發生的。遇到這種情況,親友們會想法勸老人盡快回家,或通知老人的兒孫們盡快接老人回去。 民間對待外出老人“七十不留宿,八十不留飯,九十不留坐”的信條,是說年齡越大發生不測的可能性越大。民間所說違背這壹信條帶來不吉和災難,主要是指萬壹老人發生不測,會給接待老人的親友家帶來許多意外的麻煩。 門前房後,種上幾裸樹,不僅能美化環境,也是壹項經濟收入。 但是,什麽地方栽什麽樹,民間很有講究。如: 門前壹棵柳,珍珠瑪瑙往家走。 門前有棵槐,金銀財寶往家來。 門前植柳、槐為好。還有壹句民諺雲: 前槐棗,後杏榆,東榴金,西柿銀。 庭院之中,植什麽樹,栽什麽花,也有講究: 前蘭後桂庭牡丹,迎門松竹梅耐寒。 影壁墻上爬山虎,金銀菊花門窗前。 刺梅不是庭中物,除去丁香留金蘭。 小桃花開紅似火,月下夜賞鬥顏鮮。 這些花草樹木,有些是根據位置安排的,如“影壁墻上爬山虎,金銀菊花門窗前”;有些則是從審美情趣出發,如“前蘭後桂庭牡丹,迎門松竹梅耐寒”;有些則是心理需求,如門前植柳、槐、棗,乃取其諧音“流”、“懷”、“早”,意為珍珠瑪瑙流入大門,懷有金銀財寶,早生貴子。 最忌諱的是門前栽桑,院中植楊,屋後種柳。諺雲:“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院中不栽鬼拍手。”所謂的“鬼拍手”,即楊樹,民間又叫“呱噠手”等。刮起風來,楊樹葉子“嘩嘩”響,噪得人心煩,也易為盜者遮音,故此院中不可植此樹。桑與“喪”音近,民間忌諱;柳與“流”諧音,屋後植柳,有金錢財寶流出之嫌。 這種俗信,應是漢唐以後形成的。因為,在湖北雲夢睡虎地11號秦墓出土的竹簡中,有門前植桑的簡文。這條簡文講的是某鄉壹個官吏奉縣丞之命,查封壹個人的家產,此人家產有:“壹字二內,各有戶,內室皆瓦蓋,木大具,門桑十木。”意思是說,這人有堂屋壹間、臥室二間,都有門,房屋都用瓦蓋,木構齊備,門前有桑樹十株。可見,當時雲夢壹帶並不忌諱門前植桑。雲夢古屬楚地,楚地巫風極盛,素以“好巫鬼,重淫祀”著稱,卻不見“前不栽桑”這條俗信。君不見蠶繭之鄉遍地皆桑,也不忌諱房前屋後,並以“桑梓”代稱故鄉,可見此俗信未必死板恪守。 “前不栽桑,後不栽柳”這壹俗信,乃後人的壹種求吉心理,也是壹種迷信說教,我們今日理應摒棄;“院中不栽鬼拍手”,乃是為了安靜,尚有壹點道理。 摘自《民間俗信與科學文化》,山東教育出版社,定價:18.00
上一篇:小班六壹兒童節目下一篇:工業互聯網到底是什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