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吉日网官网 - 傳統文化 - 山東煙臺福山孫家墳的故事

山東煙臺福山孫家墳的故事

轉自孫承江網文

歷史的記憶

——記煙臺市福山區“孫家墳”

在中國五千多年的歷史中,有許多鮮為人知的故事,它們沒有被人們記載下來,但是,它們同樣富有傳奇色彩,同樣是人類歷史的寶貴財富。今天我所要記錄下來的是壹段以前聽我爺爺說我祖先的故事,它就是曾經位於距煙臺市福山縣城兩公裏處的“孫家墳”,被稱為福山縣八大奇觀之壹。遺憾的是,由於歲月的變遷,我們已經找不到它的歷史痕跡。

據說,此址始建於北宋,面積約500余畝。壹走進“孫家墳”,映入眼簾的是高大的牌坊,牌坊側面有壹塊長5米、寬4米,重達50噸的巨石,被稱為“祭臺石”,每年清明祭奠時,會在上面擺上水果、豬頭等祭品。在甬道左右兩側矗立著石羊、石馬及石人。在眾多墳墓裏,其中有三座高大的墳墓,每座墳墓面前均有壹塊墓碑,上面撰有銘文。其他大部分墳丘設有碑亭,碑亭頂部呈橢圓形,在當時由六戶人家照看墳墓。每年的正月十五、清明及農歷的十月初壹,這六戶人家都會及時為他們掃墓做準備。他們每戶支起兩口大鍋,殺兩頭豬,蒸幾十鍋大饅頭,好不熱鬧。不管大人小孩都要在那兒吃飯,其中每戶出兩人看著小孩不要被狼吃掉。因為墳地裏面有壹百多畝直徑有40公分以上的柞樹,有很多狼藏在裏面。每次埋葬老人的時候,這六戶人家在夾河上負責渡船,因為那個時候夾河兩端沒有石橋連接,只能渡船過去。如果送殯的人由於天氣原因或距離較遠,需要走大約壹兩天的時間,這六戶人家還需要負責送殯人的夥食和住宿。在當時,孫家墳有十五座空冢,這些空冢全是封閉的,只在前面開壹個10-15公分的小窗。據說人過了60歲後(這些人被稱為“發家子”),家人都要把老人送到墓裏,每戶人家都必須送49天的飯,若有孝順的子女,就會送100天的飯,聽起來挺殘忍的。聽老人說,如果有人病死,就會征求老人的意見是否葬在老墳區,因為老墳地方有限,已逝老人的遺骸已經埋到地下三層了。

相傳,當時有壹夥看地氣的南方人來到這裏,看到這宏偉的墳地驚呆了,感嘆道:“此地能出壹鬥芝麻粒(相當於三十斤糧食)的官,可了不得啊!”最後,他們想出壹個辦法:用火熏,結果飛出兩只金鴿子,落在距福山縣20公裏處的壹座大山上,歇歇腳,然後飛走了。結果那個地方出了壹個尚書,此山就被命名為落鳳山。如果有壹戶人家敗落了,當地有壹句歇後語——妳家是孫家墳的柞樹窮做(窮柞),因為這些柞樹沒有壹棵是直的,全是歪的。

壹直到1956年,這六戶人家就到村裏送來幾十個碗碟等家用餐具,分給幾大家族,他們說“政府不允許我們守墓,對不起,我們要回河南老家了。”

在村裏,有壹座孫家祠堂,內有兩大廳,分為前廳和後廳,在前廳掛有壹張巨大的宗譜,上面記載著先輩們的名字,並且懸掛著先輩們的畫像,但是,這些畫像在文化大革命時被焚燒。孫氏家族有嚴格規定:如果娶帶孩子的妻子,是不允許進孫家祠堂的。而且,因為歷史原因,不允許在村裏設關公廟,因為三國時期,孫權和關羽是仇人。並規定,孫氏字輩譜是:延廣應守、萬事永昌、文盛德茂、承基益隆,以及後十六個,***32輩份。

如今,孫氏後代遍布煙臺市壹百多個村莊,主要分布於福山區的兩甲莊村,芝罘區的珠巖村和北裏村,另外下許家村,西黃山村,上官老村,宋洲村也有分布,甚至東三省、海外都有其後代分布。

如今,“孫家墳”於文化大革命時遭到破壞,這座宏偉墓地已經蕩然無存,留給後人更多的是歷史的記憶。我之所以要把這段故事記錄下來,是想孫氏後人繼續探索它的歷史足跡,發現更多鮮為人知的歷史資料。

  • 上一篇:少數民族的節日(介紹)
  • 下一篇:崇信重義是什麽意思
  • copyright 2024吉日网官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