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發祥地之壹,也是中原漢民族與北方少數民族碰撞交融的文化區域,獨特的地理文化生態孕育了特色鮮明的春節節日民俗。以下是我為大家整理好的山西各地過年風俗,歡迎大家參考學習哦!
山西介紹
山西分為晉北、晉中、晉南、晉西、晉東南五大文化亞區,各地區春節民俗活動豐富多彩,形式多樣,內涵深邃。
晉北是漢族與北方少數民族沖突交融之地,農耕與遊牧在這裏碰撞匯聚,春節民俗呈現出壹種“混搭風”。晉中是農商文化區,明清晉商成為稱雄全國的商幫,商業經濟的繁榮為春節民俗活動提供了堅實的經濟支撐,晉中春節期間有熱鬧的社火表演,精彩紛呈,形式多樣,兼具北方的雄奇豪放和南方的柔和細麗,具有貫通南北之大氣。晉南為古河東地區,古老的神話傳說、原始的祭祀崇拜、神秘的儺舞表演在這裏延續。晉西呂梁山區道教文化盛行,柳林縣元宵節的“盤子會”,臨縣、方山各縣的傘頭秧歌就是此種文化的藝術展演。晉東南為古上黨地區,它位於巍巍太行山脈,培育出了古老神奇的社火藝術,春節裏以祈求各路神靈為中心的迎神賽社活動在村落鄉鎮上演。
晉北春節民俗
晉北主要指山西北部壹帶地區,處於桑幹河、滹沱河和黃河流域的交錯地帶,地形以山地、丘陵為主,盆地間隙分布。現在行政區劃具體指大同、朔州、忻州三市,***包括29個縣區。晉北地處邊塞要地,歷史積澱深厚、民族文化交匯融合,長期以來形成了農耕、遊牧、邊塞、軍事、佛教相互交融、包容並蓄的文化特征。
晉北社火體現了獨特的“古軍事”文化特征,如朔州“踢鼓秧歌”,它源於武術競技中的“太祖洪拳”,108人扮作梁山好漢除惡揚善。其中壹幕是這樣的:李逵從城樓上跳下,打開城門,救出眾好漢,梁山眾英雄甩膀亮勢,踢壹腳立勢剛強,打壹拳七步難防。再如火流星,亦稱“耍火炭”“火蛋舞”。流星技藝由原始狩獵工具“流星索”發展而成,它由舞者將壹根繩索橫放於頸後,手握繩中央,繩頭兩端各系彩珠或小碗狀的鐵絲籠頭,內裝木炭或棉絮浸油後點燃,舞起來像兩個火球在夜空中旋轉飛舞,故稱“火流星”。白天耍時,碗內盛水,雙碗在空中飛旋而滴水不漏,稱為“水流星”。
晉北春節民俗還有著鮮明的佛教文化色彩,如臘八節傳說、打冰人習俗等。春節期間,晉北有些地方民眾還會在寺廟擺放供品,找僧道代替本人向佛祖祈求新年福運。五臺山是佛教聖地,寺院在臘八節要施舍臘八粥;現在五臺山作為旅遊景區,還會舉辦五爺廟廟會。五爺廟建於清代,面積不大,卻是五臺山名氣最大、香火最旺的地方。春節期間,山西境內甚至全國各地來此朝拜的信眾接踵而至,尤其是正月初壹、十五,善男信女爭相前來。
晉北煤礦資源豐富,點旺火是當地春節期間的特色節俗。每逢除夕和元宵節,家家戶戶院落門前都要用大塊煤炭壘成壹個塔狀旺火,以圖吉利,預祝全年興旺好運。旺火搭建壹是要選煤講究,精心將原煤切割成方塊;二要造型美觀,最終的形狀是又黑又亮的寶瓶,保證燃燒時不塌陷,壘好後的旺火,遠遠望去,猶如碩大的花苞,吉祥喜慶,象征來年日子紅紅火火;三要逐年增高,壘“旺火”時,盡量比往年高壹些,喻意壹年比壹年好。此外,煤礦各單位還要組織團拜等儀式。
晉中春節民俗
晉中位於山西省中部,包括太谷縣、祁縣、平遙縣、靈石縣和介休市等11個市(縣、區),東依太行,西傍汾河,北與省會太原市毗鄰。晉中自古名家輩出,特別是明清時的晉商聞名海內外,如實業家喬致庸、渠本翹、票號創始人雷履泰等。晉中是晉商文化區,坐落著許多氣勢恢宏的商賈大院,如喬家大院、常家莊園、王家大院、曹家大院(太谷三多堂)等。
晉中地區春節民俗文化呈現出商業化特色,壹些在外地經商的商人將其他地區的習俗帶入家鄉,如太谷宮燈,民間俗謠唱道:“南莊的架火、太谷的燈,徐溝的背棍、鐵棍愛煞人。”每到年節,商人們從外地帶回宮燈,掛於自家的門庭之上,以此顯示富貴,互相攀比,宮燈越掛越多,規模越來越大,形成了商戶們正月掛燈、遊燈、比燈的燈節習俗。宮燈主架用名貴木材制成,周圍鑲嵌有彩繪玻璃,造型精致美觀,下方四周佩裝彩穗,顯得豪華氣派。
社火表演中的“沈老爺坐轎”與晉商有關;太谷餅也與晉商關系密切。太谷餅,原名甘餅,始制於清鹹豐年間,那時太谷富商雲集,生活奢華,太谷城南溝子村的壹家餅鋪老板為迎合富商口味,反復實踐,制成甘餅,這種餅甜而不膩,酥而不碎,軟香可口,成為當地特色食品。
晉南春節民俗
晉南位於山西省南部,主要指山西省臨汾和運城兩個地區,位於汾河流域南端,東依太行山余脈,西靠呂梁山脈,緊臨黃河。這裏還是歷史上的河東之地,歷史悠久、人文薈萃,文化底蘊深厚,山西蒲劇就發源於晉南黃河岸邊的蒲州鎮,著名的歷史文化名人有關羽、“三王”(王通、王績、王勃)、聞喜裴氏、薛仁貴、柳宗元等。晉南人文傳說豐富多彩,如堯舜禹故事、蚩尤傳說、牛郎織女傳說、趙氏孤兒傳說、薛仁貴傳說等,不勝枚舉,引人入勝。此外,壹些標誌性的'節俗文化空間,如洪洞大槐樹、運城解州鎮關帝廟、萬榮榮河鎮後土廟、芮城永樂宮等也都在晉南。總體來看,晉南春節民俗農耕文化特點突出,與當地的歷史人文精神緊密相扣。
晉南農業民俗特色鮮明,春節習俗體現著祈求風調雨順、五谷豐登的求吉心理。春節期間,浮山百姓特意蒸制花饃來供奉神靈,其中別具特色的是棗山、棗糕、石榴饃等。晉南春節文藝形式多樣,有匼河背冰、跑鼓車、蒲劇等。背冰是匼河古會上壹項古老而奇特的民俗活動,數九寒天,青年男子頭裹紅巾、赤裸上身,只穿壹條短褲,背著冰冷的大冰塊,手中敲著鼓與銅鑼,它象征著勇猛,是古時尚武精神的現代展演,是不畏嚴寒、敢於擔當的非凡氣度,是民眾心中蓄積已久的力的迸發和美的享受。跑鼓車最初是軍戶遺民在節日閑暇時消磨時光、強身健體的競技活動,後來逐漸成為正月裏的固定表演項目。跑鼓車的車為木質大輪車,鼓因為所屬院社不同而各異,表演前,整個村子分為東院、南院、西院、西北院和中院,各院推選出德高望重之人作為表演組織者,由組織者選擇年輕力壯的小夥子來拉鼓。跑鼓車蘊含著深厚的人文精神,它昂揚激情,蓬勃進發,表現出當地民眾的頑強剛毅、彪悍威猛與樂觀奮進的精神風貌。
晉東南春節民俗
晉東南,顧名思義指山西的東南部地區,包括長治市與晉城市。長治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因其地勢險要,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素有“得上黨可望得中原”之說。上黨地區多山,早在上古時代,傳說神農氏炎帝就曾在這裏嘗百草、馴養牲畜、發展原始農業。中國文學史上最著名的上古神話,如女媧補天、神農采五谷、大禹治水、後羿射日、精衛填海、愚公移山等,都在這裏留下了遺跡與傳說。晉東南留存有壹些古樸的廟宇,供奉著富有地域歷史文化特征的神祇,如“湯王廟”“二仙奶奶廟”“三嵕廟”等。
晉東南的春節民俗中比較有特點的有迎神賽社和秧歌。迎神賽社是春節期間舉辦的社火活動之壹。襄垣、武鄉秧歌起源於明末清初,農民在田間勞動時唱出心裏久久壓抑的悲情苦衷,最初形成了壹種稱之為“挑高”的秧歌,由二人對唱,壹手搖著響鈴,壹手拿著雨傘,見景生情,即興編詞,妳唱我和,二人競唱,聲調越挑越高,後來,挑高秧歌與當地民間曲藝唱腔滲透,出現了壹種“幹板秧歌”;大約到了清乾隆年間,又發展成有壹把“呼胡”伴奏、說唱故事人物的“地圪圈”(廣場)秧歌。清末時,這種秧歌廣泛流布在襄垣的北、中部和武鄉的東部,從此,襄垣秧歌與武鄉秧歌就結下了不解之緣,許多地方把這兩地的秧歌形式統稱為襄武秧歌,如今襄武秧歌經過了多方面的改進,以演唱現代生活內容為主。
此外,晉東南春節期間的八音會、跑馬排也別具特色。跑馬排是陽泉市娘子關鎮下董寨村春節期間特有的競技活動。每年的正月十六上午,下董寨村民都會模擬古代快馬加鞭傳遞公文、呈報軍情的場景,在村子中央的青石古街上騎馬縱情狂奔,競爭比試。下董寨的跑馬獨特之處在於馬背無鞍韂,馬腹無腳蹬,僅憑騎手坐穩馬背抖韁驅馬馳騁。這樣高難度的危險動作,對下董寨人來說卻手到擒來,無論是十多歲的童稚少年還是60歲的花甲老人,都能上馬壹展自己的英武雄姿。娘子關流傳著壹句俗諺,“寧肯壹夜不睡覺,也不能誤了跑馬看熱鬧”,方圓百裏的人們都在這天慕名而來壹睹跑馬風采,各大媒體也對這壹盛大的民俗活動競相報道,跑馬排已為越來越多的人所知曉。
晉西春節民俗
晉西是指山西省的西部地區,主要指呂梁市,位於呂梁山脈的中段,西邊緊臨黃河、直面陜西,東南靠近汾河。晉西處於呂梁山脈和黃土高原重巒疊嶂的山區,偏遠、交通不便,傳統風俗與歷史文化保存較好,壹些古有的民俗文化受現代文明的沖擊影響較小,所以這裏的春節民俗在許多方面具有特殊意義。總體而言,道教信仰在晉西非常突出,代表性的就是北武當山,素有“三晉第壹名山”之稱,供奉真武大帝,因此當地春節民俗具有濃郁的道教文化色彩,壹些代表性的春節民俗如盤子會、醮紙、傘頭秧歌等,其儀式內容都與道教文化傳統有關。
柳林盤子會也叫天官會會、人口會會,每逢春節,各村都要在公地上搭設盤子、擺出九曲,特別是正月十五,人們圍著盤子祭祀過後,堆煤塔、扭秧歌、吹嗩吶、轉九曲,可達四五萬人。
文水縣壹帶春節期間要搭建神棚,也稱壇壇,主要是用木隔扇搭成像房子似的堂帳,祭祀供奉十殿閻君,並掛著逝者過金橋、銀橋的圖像,還有壹些地獄的內容,上面印有生前作惡者上刀山、下油鍋等情節。從正月十四至十六,當地民眾圍繞壇壇進行各種社火表演,祭神安神,目的在於規勸世人要積德行善,不做壞事。
晉西還有壹些獨特的春節民俗,臨縣傘頭秧歌、中陽剪紙、孝義皮影木偶、九曲黃河陣等,其中孝義皮影、汾孝秧歌、中陽剪紙、孝義碗碗腔等民間藝術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